杨时与武夷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97
颗粒名称: 杨时与武夷文化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256-2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与武夷文化,杨时理学思想,影响到后世朱熹的学说。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发祥传播,使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重要基地之一。杨时功不可没。本文就这一议题——杨时与武夷文化,作些粗浅阐述。
关键词: 杨时 武夷文化

内容

杨时,字行可,号龟山,将乐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历任龙图阁直学士,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等职。他倡道东南,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衍播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杨时热爱武夷山,在武夷山讲学传道,可以说,武夷山是杨时理学南传的重要之地。
  杨时理学思想,影响到后世朱熹的学说。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发祥传播,使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重要基地之一。杨时功不可没。本文就这一议题——杨时与武夷文化,作些粗浅阐述。
  一、杨时在武夷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武夷山,地灵人杰,群星璀璨,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如著名爱国名将刘子羽,宋词婉约派宗师柳永,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等。清代名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史贻直在《武夷山志》原序中载道:“考武夷山迹最古,其所称武夷君,圣姥诸事,多荒诞不可信。六朝时,自顾野王讲授其中,文学以显。至宋,赵清献大筑吏隐亭于三曲,其后,杨文靖,胡文定倡导东南,于此。及朱子开紫阳书院,诸大儒云从星拱,流风相继。迄元明以至今,而闽学集濂、洛、关之大成,则皆讲学此山者,而山之名遂以甲于天下”。古代名宦如此注重和盛赞顾野王、赵清献、杨文靖(杨时)、朱熹对武夷山之影响,列为武夷山历史文化的显赫人物。
  又如,清代著名学者董天工(1703—1771),字村六,号典斋,崇安县曹墩(今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人,书香世家。他先后任福建宁德、湖南新化、台湾彰化司铎、训导和山东观城县令,后因服丧回乡,遂选择武夷山隐屏峰下,构建望仙楼,董天工留居山中,遍览武夷名胜,收集旧志诗文,就其所亲见者,详加考订,并细绘山图。绣像及山中主要建筑如冲佑观、紫阳书院等,图文并茂,汇为山志,共8册24卷。志书祥细叙述武夷山水形势、特色,介绍历代到过武夷山的诸多名贤、官司吏、名释、羽客和山中古迹诗文等。董编《武夷山志》撰于乾隆十六年(1751),董志在历代武夷山志中最为晚出,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借鉴前人成果及取精华甚多,故在诸多武夷山志中,体例最为完备,内容也最丰富。问世以来,一直被游者奉为圭臬,是后人言武夷必称引的巨著。这部书的第一章,武夷山名贤图录。第一篇,第一人就是杨文靖公绘像。并注:杨文肃公,讳时,字中立,号龟山,将乐人,宋熙宁进士。诗曰:
  “充养有道,德器早成,诸所建白,深切著名,岭空龟山,渊源伊洛,如星之升,以表后学。”
  其后绘像依序为:胡文定公,刘屏山公,朱文公等,把杨时名贤,列为第一,由此可见他在武夷山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杨时理学南传,打造朱子文化成为武夷山研究东方文化的发祥地。
  武夷山是儒、释、道教于一身,自秦汉以来,这里就被朝延封为全国的名山大川之一,成为各地名士,禅家向往与驻足之地,山中修筑的寺庙,书院、宫观及亭台楼阁达300多座,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书、讲学五十余年,开创了理学先河,使武夷山成为朱子文化发祥地。据《杨时理学传承与朱熹》一文载;中国著名哲学家蔡尚思教授,出席纪念龟山先生诞辰9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史学界要对杨时有个公正的评价。闽学形成与创立,朱熹代表作《四书集注》的完成,无不与杨时有关”,“朱熹之学来自二程与杨时”。杨时是中国理学由北传南的关键人物。
  杨时作为“二程”理学南传和闽学开辟的第一人,将“二程”理学之真谛首传罗从彦,罗从彦又传李侗,李侗再传朱熹,并经朱熹之手,进一步发扬光大,成就了朱子理学之大成。极大地促进了武夷文化的发展并丰富其内涵。使武夷山以“道南理窟”、“闽邦即鲁”之名称誉天下。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家喻户晓。据《宋史·杨时传》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杨时、游酢,赴洛就教于“二程”,学成南归,颐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武夷山水云寮就是“吾道南矣”的起点。据《天人合一武夷山》一书载:“水云寮位于云窝西北麓铁象岩上,北宋理学家游酢建造,是武夷山最早书院之一。”游酢与学侣杨时曾因“程门立雪”而传为佳话。绍圣三年(1096),游酢回建阳为父守孝,元符二年(1099),在赴任前于武夷山筑水云寮,潜心研究各类经史,聚徒讲学,与杨时合力,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因而水云寮被称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事过近千年,水云寮久废,但遗址尚存,那就石打凿的方形水池,那据险而建的石砌山门,还有接笋岩壁上其后裔游九言的摩崖题刻“水云寮”等,无不顽强地证明着它的不凡身世。游酢去世后人们为纪念其功绩,将水云寮改为豸山祠,朱熹对其推崇备至,称他为“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
  杨时承传并发展了宋代理学,为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创立闽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993年10月在纪会杨时诞辰940周年大会期间,蔡尚思先生在“首日封”上欣然写下:“鲁南有孔孟,闽北出杨朱,古代人文上,均成为楷模”。这是对杨时、朱熹的精僻的认同与见解,也是点睛之评。
  杨时、朱熹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贤,他们在武夷山的理学实践,打造了武夷山丰厚的理学文化底蕴,使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的发祥地。
  三、杨时武夷赋诗,丰富了武夷文化内涵。
  杨时热爱武夷山,他从河南学成南归后,即在武夷山卜居讲学授徒,后又多次偕学侣游定夫、胡安国等到武夷山游览论学、赋诗。赞美武夷美景,讴歌大自然。如杨时《游武夷》诗:
  函关崎岖走秦鹿,天下共遂争群雄。
  扶云翻空折鳌足,黔黎窜伏如寒蛩。
  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合有高人踪。
  龙泓东注海波涌;玉女翠拥秋云松。
  赤宵真骨写虚壁,通泉凡笔惭非工。
  藏舟浮梁跨绝壑,隐见似与天河通。
  当时鸡犬不复见,空岩依旧烟霞笼。
  我来秋杪月既望,尚有幽菊埋榛丛。
  天容洗净雨初霁,云幕四卷清无风。
  掀篷进棹穷异境,注目想见流残红。
  回舡杖屦蹑幽径,松竹窈窕环琳宫。
  翠琬温辞耀华衮,金榜大字缠蛟龙。
  自怜病骨挂尘网,幔亭高会何由逢。
  解衣归卧钓矶畔,仰看明月穿疏篷。
  这首诗反映了杨时的诗歌创作的高超艺术水平。诗中借神话传说,描绘了武夷山大王峰、玉女峰、九曲溪的美景,以拟人化的笔墨技巧,“龙泓东注海波涌,玉女翠拥秋云松”,咏唱玉女峰的美景。以及“自怜病骨挂尘网,幔亭高会何由逢”等佳句,寄托他愿终老此山,羽化登仙的情怀。还有七律《妆镜台》“浓淡烟鬟半雨晴,溪光初借晚霞明。鳌头涌出三峰秀,天汉融成一鉴清。枌社有谁藏旧牒,宾云无处问遗声。幔亭寂寞仙何在?沟漏丹砂早晚成。”此诗写得清新自然,美不胜收,彰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恩、热爱和敬畏之情,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杨时在武夷山阐释儒家经典,著书立说,或教授生徒,讲学传播洛学等要务。在文化艺术上也有很高造诣,有大量诗文、论著行世,大大丰富了武夷文化内涵。(作者系武夷山市“三杨”文化研究会会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建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