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与罗从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96
颗粒名称: 杨时与罗从彦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253-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朝时,现今的南平市延平区乃是南剑州州府所在地,下辖五个县(剑浦、将乐、沙县、顺昌、尤溪)。后因与友人之父名相同而改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南剑州将乐县人,他因把河南程颢和程颐俩兄弟所创立的理学南传东南和八闽大地,故世人亦称其为“闽学鼻祖”。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北宋南剑州剑浦县(现今延平区)罗源乡人,少时曾师从吴仪(剑浦县南山人)。后经吴仪引荐,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步行到将乐县含云寺“读书楼”,专程拜访杨时,开启和演绎了一段流芳百世的师生情缘。
关键词: 杨时 罗从彦 北宋

内容

宋朝时,现今的南平市延平区乃是南剑州州府所在地,下辖五个县(剑浦、将乐、沙县、顺昌、尤溪)。杨时(1053—1135)原字行可,后因与友人之父名相同而改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南剑州将乐县人,他因把河南程颢和程颐俩兄弟所创立的理学南传东南和八闽大地,故世人亦称其为“闽学鼻祖”。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北宋南剑州剑浦县(现今延平区)罗源乡人,少时曾师从吴仪(剑浦县南山人)。后经吴仪引荐,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步行到将乐县含云寺“读书楼”,专程拜访杨时,开启和演绎了一段流芳百世的师生情缘。
  在将乐才初学三日,罗从彦就被杨时的渊博知识和真知灼见所折服,即惊汗浃背,感慨地说:“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后杨时在一次讲授《易·乾九四爻》时提到“伊川先生(即程颐)讲解最好”,罗从彦铭记在心。为求见程颐,面授学问,他变卖自己的家产,凑资奔赴洛阳去拜见程颐。俩人相见时,程颐再三坦诚地对罗从彦说:“杨时已尽得我们‘二程’理学真谛,你大可不必拜我为师。”罗仲素谢曰:“闻之龟山,具足矣。”崇宁五年(1106),罗从彦告别程颐老师,重返余杭县。但彼时,杨时已贬官到萧山县任县令,罗从彦毅然决定徒步千里、历尽艰辛赶到萧山县复拜杨时为师。杨时豁达大度,并无怪罪之意,再收罗从彦为弟子。此后,罗从彦问道杨时,从一而终。杨时也看好这位门生弟子,十分用心调教。由于罗从彦严毅清苦,笃志求道,甚得杨时好感。杨时虽弟子甚多,但他特别看重罗从彦,认为“惟从彦可与言道”。理学大师朱熹对罗从彦追随杨时问道求学之举给予很高评价:“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罗从彦字),一人而已。”足见他们师生之间学问相融相补之情何等深厚!
  杨时在教导学生时,不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弟子,总是引经据典,由浅入深,诱导他们去提问、思考和解惑。这种过人的智慧教法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教学精神深深感染和影响了罗从彦。罗从彦又言传身教给其弟子李侗,李侗正是用了此教法,慢慢引导朱熹完成了“逃禅归儒”的重要转变,从而集理学之大成。无怪乎清于辰在《李延平先生祠碑记》中说:“故有龟山不可无豫章,有豫章不可无延平,无延平,是无朱子也。”延平一地造就了道统相继、学脉相承的“延平四贤”,首功当属杨时。当然,罗从彦也不乏其功。
  罗从彦“尽心力以事龟山,抠衣侍席二十余载,尽得不传之秘。”著有《春秋解》、《语孟师说》、《中庸说》、《圣宋尊尧录》、《二程及龟山语录》等书,并先后到沙县和莲城(今连城县)冠豸山等地讲学,尽心竭力传播“二程”洛学和杨时理学,培育出了一批象李侗那样出类拔萃的弟子,从而引导和成就了朱熹的理学功绩。
  虽然,在传道时间上,罗从彦无法与他的老师杨时相比,但在传道的地点上却占了优势。北宋政和六年(1110),杨时载道南归时,正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而倡道福建之事,则由他的得意门生罗从彦去操持,正所谓“豫章闽北无双士,道统南来第二家。”朱熹的一首赋诗,生动概括了杨时与罗从彦薪火相传的不朽功绩和志同道合的师生情谊:
  龟山之南,道则与俱。
  有觉其徒,望门以趋。
  唯时豫章,传得其宗。
  一箪一瓢,凛然高风。
  虽然,杨时早罗从彦出生22年,但二人都在南宋绍兴五年(1135)同年去世。足见二者之间颇具巧合的历史缘份。杨时与罗从彦死后,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缘代代流传,延平成了理学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传播地:
  宋绍兴十五年(1145),杨时被朝廷追封为“吴国公”。
  宋嘉定二年(1209)南剑州守备陈宓在南平九峰山麓修建了“延平书院”。聘名儒蔡念成为院长,继续传播理学。名儒真德秀还曾在此讲学,题赞杨时说:“充养有道,德器早成。诸所建白,深切着明。岑岑龟山,渊源伊洛。如星之升,以表后学。”
  宋端平元年(1234),州守请理宗皇帝赵昀赐御笔“延平书院”匾额。后又改为祠堂、供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廖德明、黄榦等闽北十贤。
  宋咸淳三年(1267)度宗皇帝下旨在将乐县北郊龟山杨时旧宅之右兴建“龟山书院”,并赐御笔匾额。
  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皇帝敕令延平府将乐县重修“龟山书院”。
  明成化元年(1465),朝廷敕延平龙山建“道南祠”,祭祀杨时,以罗从彦、李侗配享,称“南剑三贤”。此后杨时在儒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明弘治五年(1492)在南平县旧署右侧建了“延平道南书院”;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延平府知事欧阳锋、在延平城北山麓又建一所“延平道南书院”;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延平府知事范来贤在南平县学旧址修建了“四贤书院”,院内供奉着杨、罗、李、朱四贤画像。明朝末年,在延平城东侧又建有“六贤书院”,祭祀杨、罗、李、朱、廖刚(顺昌人)、廖德明;清朝改名为“双峰书院”。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玄烨皇帝御笔题匾“程氏正宗”(现珍藏在延平区玉地村),而同年罗从彦也得到了康熙御笔亲书的“奥学清节”的殊荣。从这些史实不难看出,杨时与罗从彦所弘扬的理学文化对延平乃至全国都影响重大。
  (作者杨连跃系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志华系杨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延平区交通局局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连跃
责任者
杨志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