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93
颗粒名称: 杨时
其他题名: 三坊七巷不该缺失的名片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244-2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三坊七巷不该缺失的名片,杨时(将乐)游酢(建阳)“程门立雪”典故,尊师重教的美谈传千古。杨时自幼潜心经史、游学问道,著书立说,书院讲学几近一生,而其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将洛学南传。“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
关键词: 杨时 尊师重教 名片

内容

杨时(将乐)游酢(建阳)“程门立雪”典故,尊师重教的美谈传千古。杨时自幼潜心经史、游学问道,著书立说,书院讲学几近一生,而其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将洛学南传。“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
  洛学之后,闽学兴盛。朱子(尤溪)集濂、洛、关诸学之大成,创立闽学。杨在濂、洛、关学与闽学之间,尤其是闽学之间,发挥承先启后桥梁作用。其著述有《礼记解》、《大学解》、《中庸义序》、《论语义序》、《孟子义辩》、《易解》等,编辑《二程粹言》,是宋代理学发展期的重要成果。史载,“二程”(河南程颢、程颐)传杨时,杨时传罗从彦(南平),罗从彦传李侗(南平),均各“得不传之秘”,都被称颂为千载绝学,即孟子之学儒家不传之学。朱熹早年曾研禅学,自师从李侗后,由于李先生“只教圣贤言语”,终于领悟“毕竟佛学无是处”于是学术思想一蹴而就,阐发洛学,集理学之大成为创立闽学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延平四贤”是从洛学过渡到闽学之桥梁,没有洛学就没有闽学;没有“南剑三先生”,就不会有朱熹。杨时学术思想则是福建理学思潮的逻辑起点。
  “吾道南矣”,中华文脉南移。宋代恰逢福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聚徒讲学之风大盛,形成“城里人家半读书”、“家贫子读书”尊师重学的氛围。闽北各地官府兴学堂、建书院。杨时的学生有一千多人。朱熹亲自创办或讲学的书院也有二十八所。两宋时期,全国进士二万多名,福建占六千多名,其中状元二十二名。值得一提的是,杨时五子皆进士。当杨时八十岁时,四世同堂出了十二名进士,后都成为政清廉、体恤民情的名臣良吏。因此,闽北在南宋后被称为“闽邦邹鲁”、“理学名邦”,能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孟子故乡邹县相媲美。
  杨时是两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大师、理学哲人。朱熹褒之:“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为历代世人所敬仰。为纪念杨时,宋宝祐六年(1258),在福州光禄坊北侧建“道南书院”,中祀杨时(龟山),后改为专祀杨时的“道南祠”。1495年,杨时列入中华文化最高圣殿——孔庙。
  明成化元年(1465),督学副使游明重建“道南祠”,并祀罗从彦、李侗、朱熹,官府春秋致祭。嘉靖八年(1529),提学金贲亨增祀程颢;三十一年(1552),督学朱衡又以程颐同祀一堂。(自宋朝之后从祀孔庙的44位中,福建有15位约占1/3。他们是朱熹(尤溪)、李纲(邵武)、胡安国(武夷山)、游酢(建阳)、杨时(将乐)、罗从彦(南平)、李侗(南平)、黄榦(福州·朱熹之女婿)、蔡沈(建阳)、陈淳(尤溪)、真德秀(浦城)、蔡清(晋江)、黄道周(漳浦)、朱松(朱熹之父,从祀“启圣殿”)、蔡元定(蔡沈之父,从祀“启圣殿”)。
  数百年兵荒马乱、风风雨雨,“道南祠”几经修茸。光绪十三年(1887),闽浙总督杨昌浚捐廉为倡,由杨氏族人集资重修,杨浚董其事,中有遵遁堂、立雪堂等。该祠第二道门为牌楼式建筑,开三个门洞。门前庭院宽广,两旁各植一株大榕树。主座首进为清式大型双坡顶三间排列,东西南三面均为石柱,前廊石柱刻有陈宝琛书联。二进为双坡顶五间排列,古色古香,环境优美清幽(杨氏后裔守祠人居住在西侧花厅)。竣工后,官府在祠墙镶嵌两方青石碑,勒石告示“格守定章,勿致糟蹋损污”。其间,冰心先生之祖父谢銮恩(子修),曾在“道南祠”开馆授徒、并作《南祠花圃题咏》:“花花相对叶相当,红紫青青白绿黄”。萨镇冰、黄乃裳等名人曾在此求读。光绪以后,“道南祠”改为学校。解放后,设为“鼓楼区第三中心小学”。文革后1982年至1986年间,该校数度改、扩建校舍,“道南祠”大量的古建筑构件被拆除,原貌全非。其中有铭刻对联的石柱,刻“道南书院”的青石碑,当时都填埋土层。幸存的两方“重修”石碑,现移置“林则徐小学”。曾经香火鼎盛的“道南祠”从此湮灭,毁在廿世纪,毁在我们这一代。呜呼,悲哉!究其原因是,解放后没有任何部门将“道南祠”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挂牌立碑示之,予以保护,以至于被“无知”、“任性”所摧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但愿痛定思痛,悲剧不再重演。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沉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杨时作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符号,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杨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射出中华文化优秀的灿烂辉煌,是世人应该永远传承和弘扬的。传承、弘扬杨时文化中的精华,其目的是为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这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三个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三个可以”何其精辟又深刻。
  传承弘扬杨时文化,既要做好杨时历史文化遗迹的流传和保护,还要注重对杨时学术思想的深入研讨。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由政府主导下,保护民间焕发的热忱。这样,才能产生正能量与可持续性。2009年,三坊七巷被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当今,处于21世纪“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三坊七巷,若有杨时文化融入,无疑更是锦上添花。如果以为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缺失杨时这张名片,仅是“瑕疵”,那确实言轻了。因为重要文化古迹和文化纪念地——“道南祠”,应视作历史为福州人民、为三坊七巷留下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福州形成自己城市特色的重要资源之一。所以,人们祈望杨时“道南祠”将成为三坊七巷失而复得的厚重名片。唯此,“程门立雪”典故方能千古流传,子孙后辈方能解读中国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道南”。
  (杨德穗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杨氏委员会会长;杨启龙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杨氏委员会执行秘书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德穗
责任者
杨启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