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78
颗粒名称: 二、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204-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早期主要是同窗和“讲友”,后期主要是门人弟子。
关键词: 杨时 闽北 交往

内容

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早期主要是同窗和“讲友”,后期主要是门人弟子。
  1、杨时的同窗和“讲友”
  杨时的闽北同窗,最著名的是建阳游酢(1053—1123),此外还有建瓯的林志宁、浦城练绘等。
  游酢字定夫,与杨时同为程门四大弟子,又是儿女亲家,关系密切自不待言,例如:元祐八年(1093),杨时既授浏阳知县事,取道河南府,拜会府学教授游酢,因而得以师礼见伊川程颐于洛阳;是年春二三月间,共同留下了千年传颂的“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佳话。林志宁,杨时于元丰六年(1083)赴徐州司法任之时,作有《与林志宁书》。练绘字质夫,少时与杨时同赴洛阳,游于程颐门下;常与杨时互通书信,深究理学;生平不羡高官厚禄,以钻研学问为乐事。
  杨时的闽北讲友,主要就是胡安国、游复和邵武李夔。
  胡安国,与杨时、游酢诸君皆有交游;崇宁初,为太学博士、荆南教授,与杨时多有书信往来。《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杨时于崇宁元年(1102)“赴荆州教授任”,二年“时胡文定公为国学官,先生有《答公问学书》”,三年“又《答胡文定公问学书》”;晚年还就《伊川语录》回书答复胡安国,《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绍兴四年(1134)“胡文定公自衡阳寄至《伊川语录》,先生答书。”胡安国于崇宁五年提举湖南学事,不久罢官南归,僚旧饯行于渚宫,呼乐戏以待,杨时具朝膳留公;鲑(读作协,鱼类菜肴)菜萧然,引觞徐酌,置《论语》、《孟子》于几案间,清坐讲论,不觉暮晷。胡安国曾上书宰相,“以上官恢(邵武人)与杨时同荐”。游复,杨时《游执中墓志铭》谓其“总角已知强学……既壮,学益富,行益修,乡里旁郡见者悚服,闻者悦而信之,多遣子弟从之游,远近相属也。”游复的这一帮弟子,年龄大致与杨时相近,经由游复的关系,杨时在游复的弟子中的影响就得以扩大了。大概因此,“龟山杨时先生志其墓曰:德足以淑人,学足以垂世。士之求师友者,莫先生若也。”①李夔,字师和,经书一览成诵,文不停缀,与龟山杨时友善;元丰二年(1079)进士;后以子李纲(1083—1140)恩赠太师、卫国公。杨时为之撰有《李修撰墓志铭》。
  杨时的闽北“讲友”中,还有一批当时同郡的儒者,主要是剑浦黄裳、杨敦仁、吴氏一门以及顺昌翁邵等。
  吴仪与从弟吴熙并称“双璧”,与杨时、黄裳、沙县陈瓘(1060—1124)诸儒为友。熙宁六年(1073)杨时落第后,归乡讲学,与吴仪、吴熙多有往来,相互酬唱,题诗剑浦绿阴亭焉,并为吴仪之父吴辅的《怡轩诗文集》作《序》。吴仪字国华,超然自适,以山水自娱,或行歌溪竹间,偕从弟吴熙啸傲其中,人莫窥其际,大为杨时所重。元祐元年(1086)杨时以继母忧在制,作有《与吴国华往复书论王氏学》,讨论王安石的学说。同时,吴熙因当时诸贤有“洛党、蜀党之号”,而复杨时书曰:“立党尚气以相攻,恐非吾辈之福。”其后党祸兴作,而诸贤果不能一日安于朝。杨时则称吴熙“资禀纯粹,清高绝俗”。黄裳(1044—1130)字冕仲,熙宁间(1068—1077),在郡读书,尝为萧然游,读书于县圃之东北隅阅古堂上;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人即状元。剑浦杨敦仁,元祐三年进士,常与杨时往来,论反身知命之学,异端佛老之非。
  翁邵,元丰八年(1085)及第后调任崇安县尉,“廉谨方正。杨龟山称其笃信好古。”②其后迁任福清县丞,约元祐五年(1090),“已而以疾归里”③;其时,“元祐初”莅任、“为县几两任”的顺昌知县俞伟,“大兴学校,力屈邵主师席,邵牢让不出。友人杨时贻书敦譬,邵不获已,应之。”杨时所“贻书”即正德《顺昌邑志》所载《寄翁好德书》。《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绍圣元年(1094年)……赴浏阳任。是年有《与游定夫书》、《与顺昌令俞仲宽书》……《寄翁好德书》。”《杨时(龟山)年表》与《杨时纪略》所录同。依俞伟“元祐初”莅任且“为县几两任”,而通常每任三年,则杨时《寄翁好德书》应当在元祐五年,若视“元祐初”为元祐二年,则最迟亦不过元祐六年(1091);而这时即元祐五年十月,杨时以父卒居制。由于翁邵主顺昌县学师席,“数州之士负箧毕集,以儒学鸣于一时。”②
  2、杨时的门人弟子
  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后期主要是门人弟子,诸如建宁一郡的萧顗、胡寅、胡宏、刘勉之、黄锾、江琦、朱松(子庄门人)、章才邵,邵武一郡的卢奎(一作庐魁)、李郁、李似祖、李纲(卫公家学)、李吕(西山家学)、李闳祖、李相祖、李壮祖(均澹轩家学),南剑一郡的罗从彦、廖刚、廖衙等。
  浦城萧顗字子庄,与李郁、陈渊、罗从彦同受业于龟山杨时;晚年为清流县主簿,终岁而归,徜徉闾里。朱熹之父朱松,闻萧顗从杨时学成归来,遂赴寓浦城仙阳,师事之。《宋元学案》卷二十五谓:萧顗“与李郁、陈彦同受业于龟山。”又谓“陈先生彦。陈彦。梓材谨案:先生与萧子庄同事文靖,见上子庄传,其事未详。”其中所谓“陈彦”,乃“陈渊、罗从彦”而脱中间的“渊、罗从”三字所致之误。胡寅、胡宏为胡安国子侄,刘勉之为刘元振子,其与杨时关系自不待言。胡寅受业于杨时,因得伊洛之学;太学生刘勉之弃录牒以归,过毗陵,见杨时,皆从请业;既抵家,结草堂,扁曰“草堂”,自号草堂;与胡宪、刘子翚日事问学。浦城黄锾字用和,终官提刑;从学于龟山杨时,甚见器重。建阳江琦字全叔,终官徽猷阁学士;杨时见而称之。崇安章才邵字希古,少谒杨时,杨时诲以“熟读《论语》,于论‘仁’处仔细玩味而躬行之”;才邵由是有得,故日用践履,莫非其所闻所知者;世目之为笃实君子。《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绍兴三年(1133)“建安章才邵来问学。”后以父补官,历知浏阳县,以六十六年前即绍圣元年(1094)杨时尝知浏阳,慨然念其风烈,咨故老,葺杨时之旧所为飞鸣阁,画其像于阁上,以示后学,以慰邑人之去后思而不忘;既尔,因贻书请张栻为记,即《将乐龟山杨先生画像记》。
  邵武卢奎字公奎,初入太学,作《毋我论》,为众所称,号之卢毋我;官至江西运判;尝受学于杨时而多得之。《宋元学案》卷二十五作“庐魁,(云濠案:《儒林宗派》先生名奎,字公圭)”。李郁字光祖,初名李升,李深子;家学渊源,又从母舅陈瓘学;踰冠,转谒杨时于余杭,龟山一见奇之,颇器重,以女妻之;郁从之学十八年,尽得龟山所传。世称西山先生。其弟李似祖,亦为龟山弟子。西山家学所传,有其再从子李吕字滨老,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其子闳祖、相祖、壮祖,则为澹轩家学之传。李纲字伯纪,亦家学渊源;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杨时于绍兴五年(1135)“四月二十三日,与忠定公李纲(按:时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崇福宫)论性善之旨。翼日,先生卒于正寝。”
  顺昌廖刚(1070—1143)字用中,少从陈瓘游,已,受学于杨时。杨时尝作有《与廖用中书》。《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绍兴三年(1133)“尚书廖刚、建安章才邵来问学。”廖衙字仲辰,龟山杨时之侄婿;在龟山门下与罗从彦为友;1130至1131年,来聚生徒于剑浦罗源南斋,议论得其壶奥。
  龟山杨时门人最著者,为剑浦罗从彦。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讲学于沙县,闻“余杭令”(方志等资料多误作“萧山令”)杨时得程氏学,慨然慕之,遂徒步往学焉;初见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虽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曰:“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颐反复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焉,尽得杨时不传之秘。——《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杨时于大观四年(1110)“四月,授越州萧山县知县”,至政和二年(1112)“四月,赴萧山任。罗豫章先生自延平来学。”《杨时(龟山)年表》沿用此说,而《杨时纪略》则谓:杨时于“1114年……由余杭县迁毗陵(辖今江苏省的无锡、常州、镇江等市县)。此后十年,杨时以毗陵为定居点,潜心著述、讲学。在此讲学时,学者不远千里云集毗陵,知名学者罗豫章先生就是这个时候自延平来求学的。”关于罗从彦“来学”的时间,依据“杨时曰:‘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而程颐卒于大观元年(1107)九月可知,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是在杨时任余杭知县之初,亦即崇宁五年(1106)。
  罗从彦既得杨时不传之秘,归乡,筑室即南斋书院于罗源山中,讲学而已,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杨时于将溪之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朱松既学于杨时门人、浦城萧顗,此时又前来剑浦就教于名儒罗从彦。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