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效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74
颗粒名称: 四、“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效应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194-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效应,“延平四贤”个个先为弟子后为师长,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表现、学术行为、道德人品基本是一致的,从而形成了合力,在以他们为核心的道南学派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新儒学的空前辉煌。
关键词: 宋代 延平四贤 师承关系

内容

“延平四贤”个个先为弟子后为师长,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表现、学术行为、道德人品基本是一致的,从而形成了合力,在以他们为核心的道南学派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新儒学的空前辉煌。
  1、学者队伍不断扩大。“延平四贤”门生众多,分布广泛,许多门生成就斐然。杨时弟子千余人,从彦与李侗弟子亦多。朱熹门人有案可查者达500多人,散播福建29个县。宋元两代福建理学家就有154人,其中上了学案的就有20余个。许多学者学问渊博,著述宏富,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据统计,宋、元、明、清四朝,全国从祀孔庙35名,其中福建就占了14名。故有学者认为:“无闽学则无理学,无理学则无儒学。”
  2、创立了以义理为内容的新儒学——闽学。闽学是“延平四贤”上承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至朱熹而集大成,成了以复兴了的儒学为核心的哲学新形态。然而儒学自汉“独尊”之后,隋唐以来就没落了。“道丧千载”之后,因“延平四贤”为核心的道南学派的传承,不但没有消失,没有转移,没有分散,反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深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成为完整的系统的哲学学说,最终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年的主体思想。
  3、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南移。程颢“吾道南矣”之言,不仅仅是在“延平四贤”为核心的道南学派努力下将“道”传至南方,而是“道”在南方得到空前保存和发展。因为北方不久被金人占领,北宋灭亡,没有“道”的生存空间。能否“道南”,是关系到“道”的存亡续绝根本性问题。由此看来,“延平四贤”的师承成效大矣。
  4、福建成了伊洛之地,邹鲁之邦。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是自北而南。北方乃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南方开发迟,直至中原汉人陆续南迁才繁荣起来。当复兴了的儒学传到福建后,很快成为文化主流。“四贤祠”遍地而起,研习、传播、崇奉新儒学者日多。福建成了宋明理学的根据地,一度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明耿定力在《重建朱文公祠记》中曰:“宋自濂溪诸君子,东接其传于邹鲁,而南以及于濒海之闽。而后中原文献,十九在闽。”明游居敬在《请从祀疏》中曰:“杨时之在南也,一传而为罗从彦,再传而为李侗氏,三传而为朱熹氏,至朱熹而集诸儒之大成,功则伟矣。”
  综上所述,“笃锺理学”的杨时与“奥学清节”的罗从彦,与“静中气象”的李侗,与“学达性天”的朱熹建立起一代又一代的师承关系,不仅使儒学得以存续,而且实现了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形成了哲学化的新儒学,同时实现了儒学南移,学复濒海,光被八闽。真是“地以人尊,人以道尊,而杨、罗、李、朱之教,直与天地不朽矣!”
  (作者李云生系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顾问,教授;作者张玉清系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理事、明溪县老科协工作者协会会员,高级教师)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云生
责任者
张玉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