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71
颗粒名称: 一、“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背景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189-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四贤”师承关系的背景。“延平四贤”的师承关系不是孤立的学术行为,是在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它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社会活动、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关键词: 宋代 延平四贤 师承关系

内容

“延平四贤”的师承关系不是孤立的学术行为,是在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它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社会活动、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1、探究加强思想引导和统治的需要。宋代,自立国伊始,即强邻压境,自始至终国力萎靡不振,为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夏、元欺凌压迫,直至灭亡。国内则农民起义不断,面对激烈的阶段斗争和民族矛盾,许多有志的士大夫及文人士子走上了探究社会和自然规律以及人生真谛之路,试图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以引导人们修身养性,进而治国安邦。“延平四贤”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投身于理学建立起师生关系的。
  2、思想流派斗争的驱使。宋代思想活跃,学术派别众多,文化多姿多彩。主要学术派别有新学(王安石)、濂学(周敦颐)、洛学(程颢、程颐)、关学(张载)、闽学(朱熹)、蜀学(苏洵、苏轼、苏辙)、朔学(刘挚、司马光)、心学(陆九渊)、婺学(吕祖谦)、象数学(邵雍)、南轩学派(张栻)、永嘉学派(陈亮、叶适)等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观斗争尖锐,唯心主义哲学观内部也斗争不断。这样,各流派通过拜师传承,壮大队伍,完善学说,成为必然。
  3、拜师求学风气的影响。我国的拜师学习古已有之,自孔子在杏坛开讲以来,拜师求学逐渐形成风气。特别是唐代散文家韩愈撰写了《师说》一文,影响极广。他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他反对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文化继承和知识传授的必要性,主张闻道在先或学有专长即可为师,师生可以互相学习。这种唯物论师道观被许多文人学子所认同。“延平四贤”正是秉持“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本不立”的理念,先后开始师承活动的。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云生
责任者
张玉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