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民本思想,倡仁政,反暴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60
颗粒名称: 一、表达民本思想,倡仁政,反暴政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179-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理学家杨时的历史观,表达了民本思想,倡仁政,反暴政。
关键词: 杨时 宋代 历史观

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被视为“仁君”典范,他的“君主似舟,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见解被视为至理名言。杨时也深信这个道理,他常说:“夫民者邦之本也,一失其心,则本摇矣。”“暴取于民,一失民心,其患不可胜言。”杨时主张“宽则得众”,“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拥护,政权才能巩固。杨时通过“楚汉相争”的史评,表达了他的倡仁政、反暴政的民本思想。
  楚汉相争,汉胜楚亡,其原因众说纷纭。杨时对于汉高祖说项王“有一范增不能用”故而败亡的见解不予赞同。杨时在《项羽》一文中评述:“项籍……视秦车之复,曾不知戒,蹈其故辙,欲以力制天下,所过烧夷残灭,是以秦攻秦也。范增曾无一言及此……不过数欲害沛公耳!……借令沛公死,天下其无沛公乎?”这段话分析很透彻:一是说秦施暴政,天下人才群起造反,而项羽“蹈其故辙”,“以秦攻秦”,以暴力攻天下,必然会与秦亡的命运相同。史载:公元前207年,项羽攻入咸阳,便下令屠城。杀了投降的秦王及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还有不少百姓。同时放火烧了阿房宫,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咸阳成了一片废墟。项羽每攻下一城,不是坑埋敌兵,就是屠戮兵民。著名的通俗演义作家蔡东藩说:“惟观于项王坑降卒、杀子婴、弑义帝,种种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为非战之罪,罪固不在战,而在残暴也。彼杀人多矣,能无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复谁尤!”二是说亚父范增是智谋之士,然而他对于项羽的种种暴行“无一言及此”,“不过欲数害沛公耳”。杨时认为杀了这个沛公,还会有另外的“沛公”出现。也就是说范增的谋略没有用在本质上,范增无益于项羽。显然,杨时通过项羽败亡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表达出民贵、宽政的政治主张。他认为项羽的行为是以暴易暴,以秦易秦,不得民心,终至灭亡。汉朝贾谊就指出秦王朝亡国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攻守势异”。项羽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范增也始终未能劝其醒悟,直至乌江自刎乃不明此理:正如前人有诗云:“不修仁政枉谈兵,天道如何尚力争?”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云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