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时教育哲学的缘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56
颗粒名称: 一、杨时教育哲学的缘起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171-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教育哲学的缘起,杨时的教育哲学产生于教育实践之中,是其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杨时的教育哲学建构在丰富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杨时的一生有着四十七年的讲学生涯,其对理学的求索与探究更是伴随着杨时的一生,由此,杨时的教育哲学是其基于实践出发的一种教育反思。
关键词: 杨时 教育 哲学

内容

杨时的教育哲学产生于教育实践之中,是其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杨时的教育哲学建构在丰富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杨时的一生有着四十七年的讲学生涯,其对理学的求索与探究更是伴随着杨时的一生,由此,杨时的教育哲学是其基于实践出发的一种教育反思。事实上,奠定杨时教育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有着两个方面的向度,其一,杨时本身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学术的追求、理学的求索,奠定了杨时从教育客体出发,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及反思。杨时首先是教育的客体,对学知的不断探索与诉求是杨时年幼时的愿望。实际上,杨时的勤奋好学及天资聪慧,最终使得杨时能成为“二程”理学之传承者。“五年(1060)庚子,先生八岁。善属文,人称神童。”“四年(1067)丁未,先生十五岁。潜心经史,游邵武学。”辛酉四年(1081),杨时前往河南颍昌,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元祐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四十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对学术的无止境追求,对理学的无限探索是杨时一生的夙愿,即便到了晚年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故,杨时作为教育的客体或受众,真正地做到了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建构了他对教育活动的全面反思。其二是,杨时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的转变,使得杨时对教育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最终使得杨时对教育活动有着独特的见解与认知。杨时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的转变,使得处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杨时,不仅在教育的角色上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杨时对教育的审视发生了转变,这为杨时教育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六年癸丑,先生二十一岁,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归乡讲学于镛州含云寺。”自此,开启了杨时的讲学与治学生涯。其后在无锡、邵武、武夷山、将乐等地讲道、治学。史料载,杨时身为教育主体有着四十七年之多的治学生涯,曾主办了无锡东林书院,培育了一大批江南大儒,可见,杨时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切实地促使了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诞生。
  杨时的教育哲学源于主体的内在自觉,是其自发性的彰显。杨时身为封建理学教育下的士子,对学问的追求及对治学的探究,必然沿着先人的足迹前行。尽管在教育实践之中,杨时的教育角色曾发生悄悄的转变,杨时从教育客体一跃成为教育的主体,但是,杨时的这种转变也很难逃脱前人的轨迹。究其因,如同前人一样,杨时的学业优秀是其飞跃的根本之因。故,杨时必然如同先人走过的教育之路一样,不可避免的在自己治学的生涯之中,艰辛地探索。实际上,杨时的教育哲学是其主体性的内在自觉,是杨时内心对教育的一种强烈呼唤。且,杨时这种对教育的自觉呼唤,如其说是杨时的一种教育梦想或寄托,更不如说是杨时教育哲学的一种自发性彰显。究其史料及杨时年谱,不难发现,杨时四十七年之多的治学生涯以及近一生的求学历程,蕴涵着清晰的教育轨迹。杨时自我对学术的探究,特别是对学习方法上的探索与反思,使得杨时在学生时代即对教育实践进行着有意义的摸索,这不仅为杨时的学业优秀打下了伏笔,更为杨时对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此外,杨时角色转变后,对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及教育目的等皆有着自觉性的感悟。事实上,杨时在教育实践上曾有过惊人的一笔,他曾编写过《勉学歌》,以此来鼓励与劝勉儿童等教育客体,致力学业。“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由此窥知,杨时的教育哲学,大多是杨时内心里的一种自觉召唤,是杨时的一种内在自发性探索。实际上,这种自发性探究,是建立在丰富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更是杨时对教育实践的一种充分思考和反思。当然了,在杨时的诸多著作之中,特别是他与友人、师长、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及众多著作的引言、跋、序等中,亦蕴涵着深奥的教育哲学思想。杨时的一生,可以说是其探究理学,求索学知的一生。前半生,身为教育客体,他不断追求着学知的乐趣。后半生,他治学四方,传道解惑。一生的教育诉求与教育轨迹,在杨时内在的世界里不可避免的对其教育哲学,有着内在的召唤,作为教育主体有着内在的自觉,其教育哲学有着自发性的彰显。实然,随着杨时对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其教育哲学也不可避免的由自发慢慢转向自觉。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