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诗作穿越五百馀年时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43
颗粒名称: 一篇诗作穿越五百馀年时空
其他题名: 杨时《此日不再得》及陈献章、王夫之和韵赏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11
页码: 105-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南宋、元代至明末清初,传诵五百余年,激励过许多学子奋发进取,起过积极作用,其中尤值得注意的是,至明代有二位学界翘楚陈献章、王夫之的和韵,这在我国文学诗辞史上还属罕见,应记录于诗话传世。更别具意趣的是,三首诗篇所赋的是同一主题,却各自表述了不同的学术倾向和宗奉:理学、心学和气学思想观点。
关键词: 杨时 诗作 韵赏

内容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居家候任的杨时,在家乡南剑州将乐县含云寺讲学,作《此日不再得》(又称《勉学歌》)诗示诸生。此诗篇历南宋、元代至明末清初,传诵五百余年,激励过许多学子奋发进取,起过积极作用,其中尤值得注意的是,至明代有二位学界翘楚陈献章、王夫之的和韵,这在我国文学诗辞史上还属罕见,应记录于诗话传世。更别具意趣的是,三首诗篇所赋的是同一主题,却各自表述了不同的学术倾向和宗奉:理学、心学和气学思想观点。
  一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知、秘书郎、著作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为官清正,北宋末年,以蔡京、童贯为首的“六贼”把持朝政、兵权,权倾朝野,蠹国害民,生杀予夺,无恶不作。杨时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请诛“六贼”,论救将遭屠杀的请愿太学生及他们的率领者陈东,乞留力主抗金而遭排斥的大臣李纲,如此等等,表明他在政治上、道德上具备理学家所追求的可以传道的品格。
  学术道路上,杨时先后从学于理学中坚程颢程颐,与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后世学林广为传颂“程门立雪”佳话,充分体现了杨时、游酢尊师重道的精诚。杨时入师门后,对“二程”的洛学阐发和传播均有重大贡献,程颢极其称赞这位勤勉,对其学说真髓有深刻理解的学生,在送别时,欣然说“吾道南矣!”①信心十足肯定杨时定能把其学南传。杨时果不负师之重望,毕其一生在江南广大地域传播洛学,中经罗从彦、李侗而有理学集大成的朱熹,至后世有程朱理学和闽学之称。清全祖望称杨时是“南渡洛学大宗”②,《宋史·杨时传》评“其学得程氏之正”,清康熙帝题杨时祠匾额“程氏正宗”,均肯定其学及南传洛学的地位和作用。宋明时期,江南著名学术和讲学中心东林书院,创始于杨时。《二程粹言》是杨时搜集“二程”平时讲学答弟子问记录。又得到顾炎武高度评价的程颐《易传》,其原稿散乱后是杨时整理后才成书的,朱熹的《周易本义》是在《伊川易传》基础上的发挥。
  从杨时阐发和传播洛学来说,他无疑是“二程”学说有功的信徒,同时也是闽学的先驱,他四十八岁时所作的五言古体诗《此日不再得》也能表明这一点。兹抄录原诗并试析如下: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1)。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巳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2)善利(3)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4),苟得(5)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6)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7)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8)。斯人已云没,简篇有遗芳。希颜亦颜徒(9),要在用心刚。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末流(10)学多歧,倚门诵韩庄(11)。出入四寸(12)间,雕镌事辞章。学成欲何用,奔趋名利场。挟策博塞(13)游,异趣均亡羊(14)。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万物备吾身(15),求得舍(16)即亡。鸡犬犹知寻(17),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18),勿谓予言狂。
  [注释]
  (1)颓波注扶桑:颓波,水下流,亦用于喻事物之衰替;扶桑,旧指日本。全句意含勿让光阴付诸东流。
  (2)舜跖:舜,传说古圣王,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继尧为君,实为古父系社会部落联盟首领。孔子、孟子心目中为人之榜样。《论语·雍也》:“尧舜其犹病诸”。《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呜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蹠,亦作跖,《史记·伯夷传》正义言为黄帝时大盗,柳下惠之弟。
  (3)善利:理学家善利概念包含义利、公私、理欲之辨,儒家多持对立论。孔子重义轻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持义利对立论。“二程”严义利之辨,说“出义则入利”。这里以舜跖相反以喻义利对立。
  (4)富贵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者于我如浮云。”
  (5)苟得:一种贪渎败德行为。对财利,儒家主张“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孔子:“见利思义”(同上)。苟得,见《礼记·曲礼》“临财而苟得”。郑玄注:“为伤廉也。”孔颖达疏:“对财人之所贪,非义而取,谓苟得。”
  (6)逐物:追逐利欲。理学家持义利、理欲对立论,认为追求物欲、私利叫害理丧义。
  (7)一瓢甘糟糠:语原于孔子赞弟子颜回语。《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行藏:指人们的出处行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9)颜徒:效法颜回之后学。
  (10)末流:本义是位列于后者,这里指儒家、理学以外学派,带贬义。
  (11)韩庄:韩指战国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庄指战国时道家主要代表庄周。
  (12)四寸:喻指人心。
  (13)博塞:古一种棋局游戏,亦称陆簙。
  (14)亡羊:词出《庄子·骈拇》:“臧与穀牧羊而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穀奚事,则搏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15)万物备吾身:语出《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据赵歧注改“我”为“吾身”。当今哲学史专著,多有误解为万物备于我一心者,从而批判孟子是主观唯心论。
  (16)求舍: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莫时,莫知其乡。’此心之谓与?”
  (17)鸡犬犹知寻:语出《孟子·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8)君子儒:与小人儒相对言。指道德修养、学识高深、理想高尚的儒士。《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子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赏析]
  此诗篇共50句,总旨是劝勉学生珍惜时光,莫蹉跎岁月,趁青春盛年,充实自已,完备德才,奋发自强。承袭了唐韩愈在《劝学解》中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思想。全篇充满了对后学的劝勉、鼓励和期待,其诚其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于文学、教育学和学术思想上均有较丰富内容。诗篇中,用“黄小群”、“青阳”、“妙龄”、“壮”等勉励学生“及时”“自强”;用“勿惮”、“勿彷徨”等辞告诫学子勿“自弃”;用贫贱非羞,富贵如浮云,一瓢甘糟糠,慎行藏,不苟得,求得舍亡勉励学生涵养进学,体现了先秦儒家及“二程”洛学存养省察道德修养和治学思想,也体现了程颢“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精神境界。
  学术思想上,杨时以舜跖对立言善利对立,正是“二程”义利、理欲对立论另一表述。“二程”一生倡导理学,反对“异端”,曾斥法家申不害、韩非重术之学,是老子杂权诈之流弊,庄子是“叛圣人者”,杨时在诗篇中也斥韩、庄为歧学,而倡言孔孟,体现了理学家道统观念;劝学生“求放心”,做有道德修养、有人格尊严、高尚理想的君子儒,作为理学南传者,此诗篇也证明了他传的是“二程”正宗。
  杨时的“万物备吾身”一句,应是对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之正读。他所理解的“我”为“吾身”,是有所根据的,赵歧注:“物事也,我身也,普谓人为成人巳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诚者实也,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可当今学界某些对《孟子》中“万物皆备于我”一语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观点批它“是个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心为万物之本”云云,实是对孟子此言的误读曲解。
  二
  斗转星移,时间整整过了三百六十六年,历史的画卷翻过一页又一页,到了明代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广东新会县有一位科场一再遭挫折的书生陈献章到京师太学访问,已是三十九岁的陈献章,其名在儒林中已略有知闻,太学祭酒邢让出题试陈献章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陈献章当场立就,邢让读后赞叹曰:“龟山不如也!”由是,陈献章名震京师儒林,名流纷纷与之结交,已举进士的贺钦“执弟子跪拜礼”①。
  陈献章的《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②与杨诗比较,相映成趣的是韵调同一,唱的是一个腔,唱辞却迴然有异。
  先了解陈献章其人: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后移居江门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年二十七,曾从学理学家江西崇仁的吴与弼(1391—1469)。对于吴与弼学术,包括黄宗羲在内,评价似不甚高,说他“一禀宋人成说”,无甚见解。实际上,吴与弼与明末的张履祥(1611—1674)一样,都是朱子学派中少数可贵的讲求实理实学实功实用,不尚空谈,倡导履践者。吴与弼“居乡躬耕食力”,“身体力验”所闻之道,“一切玄远之言,绝口不道”③。可是,从学不到半年的陈献章,虽其师于古圣贤垂训之书,无所不讲,然他仍“未知入处”④,对吴与弼所讲的程朱理学还未理解到入门途径,感到无所裨益。于是辞归,经年摸索,对程朱理学仍然感到“此心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⑤,即认为主观与客观隔堵未相通,心与理仍然离而为二。于是筑春阳台,静坐其中,一坐十年,自觉有得,静中养出端倪,领悟到“心具万理”。在友好的督劝下作京师太学游,此时已自立门户讲学受徒的陈献章,像蛹化蝶般从理学信徒一变成王阳明之前的明代心学先驱。黄宗羲说,“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①,肯定其在明初以来理学僵化沉闷气氛下开端心学地位。游太学时所作的《和龟山此日不再得韵》之陈献章巳经是一位有自己学术主旨的成熟的心学大师了。此诗篇中所透露的观点亦可证明:
  能饥谋艺稷,冒寒思植桑。少年负奇气,万丈磨青苍。梦寐思古人,慨然悲流光。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1)。说敬(2)不离口,示我入德方。义利分两途,析之极毫芒。圣学信匪难,要在用心臧。善端(3)日培养,庶免物欲(4)戕。道德乃膏膄,文辞固粃糠。俯仰天地间,此身何昂藏(5)!胡能追轶驾,但能漱余芳。持此木钻柔,其如盘石刚。中夜揽衣起,沉吟独彷徨。圣途万里余,发短心苦长。及此岁未暮,驱车适康庄。行远必自迩,育德贵含章(6)。迩来十六载(7),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蜕俗如驱羊。隐机(8)一室内,兀兀(9)同坐忘(10)。即知颠沛中,此志竟莫强。譬如济巨川,中途夺我航。顾此一身小,所系乃纲常(11)。枢纽(12)在方寸,操舍决存亡。胡为谩役役(13),斲丧良可伤。愿言各努力,大海终回狂(14)。
  [注释]
  (1)朱紫阳:即朱熹(1130—1200),号元晦,别号紫阳。理学集大成者。其学主要继承发展“二程”洛学,被称程朱理学。自元仁宗皇庆初年定为官学后,至明清一直居于学术思想支配地位,科举考试均以程朱及其学派注解的儒家经典为范本。要想步入仕途,必熟悉程朱理学。明成化初年,已经过春阳台十年静坐而“蜕俗”的陈献章却仍自道学宗紫阳,岂无说乎?
  (2)敬:程朱理学体系中道德修养重要范畴。“二程”曾说:“敬只是持己之道”、“涵养之谓敬”、“主一之谓敬”,朱熹提出“主敬”,陈献章曾提出与之有别的“主静”。
  (3)善端:词源于孟子论人性中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待扩而充之仁义礼智之四端,见《孟子·公孙丑上》。
  (4)物欲:或称人欲,与天理对称。陈献章也持理欲对立论。曾说:“人欲日消,天理日明”,“人欲日炽,天理日晦”(《陈献章集·东晓序》),“人欲日肆,天理日消”(同上书,《书韩庄二节妇事》)。南宋心学发轫者陆九渊重义利之辨,却不赞成理欲对立论,后来的王阳明舍陆从朱。
  (5)昂藏:形容气度轩昂岸巍之人。
  (6)含章:内在之美质。词出《易·坤卦》“含章可贞”,意为蕴含于内之美质可正者。
  (7)灭迹十六载:陈献章自述遭科场挫折后筑春阳台静坐其中的岁月。
  (8)隐几:凭倚几案。词出《庄子·齐物论》。
  (9)兀兀:劳筋苦骨。兀兀亦作矻矻。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0)坐忘:意为精神处于无思虑、物我两忘状态。词出于《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11)纲常: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伦理道德,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简称。“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仁义礼智信。
  (12)枢纽:枢,户枢;纽,系印之提带。意为扼要。这里指人心。
  (13)役役:疲役不休。《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
  (14)回狂:挽回狂澜。
  [赏析]
  曾经得到太学祭酒邢让赞赏,名震京师儒林陈献章此篇诗作,如果的确如邢让所说那样超过杨时之作,已是时过三百多年,从发展来说,历史的长河后浪推前浪,也属正常。于今观之,此诗究如何评价?平心实论,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上,均可称是一篇上乘之作。从文学艺术方面来看,它体现了陈献章审美主张:雅健平易,即不粗俗而又矫壮,并且明白不晦涩。诗篇中如用饥寒思谋衣食比喻求道之心切,以万丈形容奇气,用昂藏言此身,等等,都体现了这一主张,用典也易懂。
  从内容方面看,体现了陈献章的诗教,以诗述道,诗道合一的诗论。诗中申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道德取向和学术宗奉及渊源等。如以轶驾言道德,粃糠言文辞等,如以杨诗比,杨是为示诸生而作,在教育学生;陈诗是由邢让出题,被试的自述。但他的自我表述的内容含义却值得分析。
  陈献章通过对诸如敬、义利、物欲等范畴观点的表白,表明他学术思想上是宗奉朱熹理学之徒,但实际上,此时的陈献章,已离开了朱熹的理学,自创学旨,提出了与朱熹不同的学说,开创了当时还未出现的、但已形成的“心学”(“心学”一词正式作为学术派别之称自王阳明始),当时他只好含糊称“圣学”。他的诗篇与杨诗大量引述孔孟语词不同而多引述《庄子》中之词汇,诸如隐几、坐忘、兀兀等等。他通过闭门、灭迹十六载静坐功夫,已领悟到,作为决定存亡的枢纽是“方寸”,即心,“圣学”之要在心。此则透露他言学宗朱紫阳抵牾。
  那末,如何解释这一前后矛盾呢?或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当时程朱理学仍居学术思想界统治地位,太学是官学基地,不容非程朱理学或“异端”一席之地,作为一个游学的书生,陈献章识时务,只好隐晦地、有分寸地流露一些真实思想。其次,或可从陈献章心学不彻底得到解释,他从吴与弼的理学分离出来,身上还带着理学某些烙印,如他说“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承认“此心”之外还有一个“此理”,“此理”其实就是朱紫阳之道(理)。这样看来,在太学讲学宗朱紫阳也不足为奇。
  陈献章提出与朱熹的“主敬”不同的“主静”,当时就遭到学界“以禅相诋”,他的学生湛若水为之辩解。说此诗篇“言敬者,盖先生之学,原于敬而得力于静”,“静与敬无二心,无二道”。把“敬”、“静”同化为一了,也是一说。
  三
  光阴荏苒,转瞬又过了一百五、六十年,到了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已是明末清初了,继陈献章之后,隐居在湘西改姓易名冒充瑶民的王夫之也作了《和龟山此日不再得韵》。杨时之诗是为教勉学生而作,陈献章和韵则是自表自述,身居穷乡僻壤的王夫之为何而作呢?他虽然隐居与世隔绝的深山,而由于他是学问大家从学者络绎不断。据罗正钧《船山师友记》载,先后有唐端笏、管永叙、章有谟等二十余人贽弟子礼,但他的此诗并未注明是示勉学生的。此诗作于何年,亦难准确认定,据刘毓崧《王船山先生年谱》载,此诗编在《柳岸吟》中,而据王夫之《六十自定稿·自序》:“此十年中,别有《柳岸吟》。”可推定大约作于五十岁前后,清康熙初年。从诗中表述思想内容看,既是自勉,也可勉学者,二者兼具。
  先了解一下王夫之其人,有助于对其和韵深刻理解。
  王夫之(1619一1692),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晚年居湘西蒸左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曾婉拒张献忠部招纳,明亡,于清顺治五年,与好友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等在南岳方广寺举兵抗清,战败军溃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任行人司介子,结交了瞿式耜、方以智等,不久遭权奸王化澄迫害离职还湘,患难流亡湘南,后变姓名冒充瑶民隐居石船山著述而终。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黄书》、《噩梦》、《俟解》、《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读通鉴论》、《宋论》以及发挥张载学说专著《张子正蒙注》等。在《自题墓石》中有两句可概括他的一生:“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刘越石即长期对抗匈奴族建立的前赵和羯族建立的后赵西晋将领、诗人刘琨,其诗慷概激昂,舒发壮志未酬悲愤感情。张横渠即张载,北宋气学正式形成体系者。前句指他抗清失败,山河易主,患难流亡,壮志不遂之悲愤;后句讲他学术思想宗奉。他极推重张载学说,曾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又引孟子在儒家中地位比较说,“张子之功,又非疏洚水之歧流,引万派而归墟,使斯人去昏垫而履平康之坦道”。评其学术思想地位,“如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双”。王夫之著作,全面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是卓越的气学集大成者。他还有大量的各体诗作,《和龟山此日不再得韵》亦体现了这位气学大家的思想观点:
  我生秉孱弱,不能任耕桑。居然消稻秫,何以报旻苍(1)。星尽晨鸡呜,东方生炯光。良阴无踟踌,俄顷收斜阳。行行天地间,南北各有方。步履无定审,宇宙空茫茫。忮求(2)但自辑(3),尚未足以臧。百端苟遏绝(4),暗触还自戕。身心取轻安,未免等粃糠。良珠固在握,胡为忘吾藏。春暄熏百草,随类发芬芳。秋气净四极,一碧涵清刚。春秋皆在斯,何为空彷徨。积粟太仓盈,积步万里长。踸踔(5)而凌越,竺氏(6)与蒙庄(7)。如彼鸟篆空,漫尔矜文章。辩说及组绣,慷慨登词场(8)。如彼挟策子,与博偕亡羊。砭心不知痛,支体皆隳忘。何忍蹈此蹊,而更诧蒙疆。关闽(9)有津济,但自理舟航。鼓勇未为殊,绵绵功在常。一息不相续,前勤皆已亡。与俗俱汩没,徒为造物(10)伤。返念诚自惊,斯须分圣狂(11)。
  [注释]
  (1)旻苍:统称苍天,或专指秋天。
  (2)忮求:忌妒、贪求意。语出《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论语·子罕》中孔子引以评子路。
  (3)自辑:意为自我收敛。
  (4)遏绝:意为止抑断绝。
  (5)踸踔:行走不平稳。
  (6)竺氏:指佛教。天竺僧初入中国传教,多以竺冠其名,后遂以竺氏代称佛教。
  (7)蒙庄:即庄子。因庄子是蒙人,故亦称蒙庄。
  (8)词场:指科举考试场所。
  (9)关闽:关指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闽指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
  (10)造物:创造化育万物的天。词出《庄子·大宗师》:“伟夫哉!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11)圣狂:圣指有高尚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之人。《孟子·尽心上》:“大而化之谓之圣”。狂,放肆无所拘羁之人。
  [赏析]
  王夫之不只有大量诗文创作,且有诗文理论专著,如《姜斋诗话》及古诗、唐诗、明诗评选等,这些著作中都有他丰富精到的诗文主张。对诗,他提出“诗以道情”,此情是性中之真情的舒发,方能“引人入情”;又创作主情景交融,“由景入情”。重视声韵之美,提出要“穆耳协心”,即吟咏美和而悦于耳,其节奏与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共震共鸣。以此观点来看王夫之和龟山韵,“何以酬旻苍”体现的是“不能任耕桑”内心愧疚之真情;“春暄”、“秋气”由景生情。
  诗篇中思想内容,由于他主张不以“议论入诗”,诗中透露的学术观点极含蓄。其一,与杨时、陈献章诗不同的是,王夫之诗不谈义利、理欲、纲常等理学、心学津津谈论不休之范畴,只提了“百端苟遏绝”,在理学、心学以“存灭”讲理欲时,只讲对之“遏”,说明他主张的是对物欲“节”、“寡”,但在此讲遏绝,这就很难说与程朱理学划清了界限。朱熹讲“存理灭欲”的同时,有时也讲遏欲,王夫之在理欲问题上本主理“寓于欲”,理欲“同行异情”,在此却提“遏绝”,这是他的一个矛盾。其二,王夫之诗中不用老庄典语,儒家孔孟语汇也极少。其三,斥责佛教和庄子。王夫之在他的《张子正蒙注》等著作中,对佛教“三界唯心”等教义曾斥之为“鬼道”,也反对道家虚无之教旨。但对庄子并不取根本否定态度,曾说,“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这是他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时年61岁所著《庄子通·叙》中言,和龟山之韵早于十多年,或为认识有所变更。其四,倡导从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济渡圣境。在理学居于支配地位之时,以关闽并称,说明他学术宗奉。
  小结:从文学审美角度看,三诗均登造到相当高度,难分轩轾。共同之处是,劝勉珍惜青春时光,奋发自强,自勉勉人之积极意义,具共同的人生、道德价值观。略可辨之差别的是,三诗内蕴学术思想差异:理学、心学和气学;所进造的境界亦略有等差:君子儒、挽狂澜者、圣徒。所折射的也是宋明学术史上三派鼎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离休研究员)

附注

①《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29页 ②《宋元学案·龟山学案》案语 ①张诩《陈白沙先生行状》 ②载《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701页 ③《明儒学案崇仁学案》 ④李贽《续焚书翰林检讨陈公》 ⑤《陈献章集复赵提学佥宪》 ①《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衷尔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