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念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00
颗粒名称: (一)信念教育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043-0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家训家教及教育思想信念教育,“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家训家教永恒的主题,也是杨时行事作人、育人教化的准则。“
关键词: 杨时家训 教育 信念教育

内容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家训家教永恒的主题,也是杨时行事作人、育人教化的准则。“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他在《此日不再得·示同学》中阐发了自己对子孙与世人的期望,勉励他们珍惜眼下时光,秉承信念,立志求学,坚守原则,立志报国,所求所得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不是为了醉生梦死的浮华生活,而是为了社会、人民、国家不断的完善自身,贡献力量。
  “人无信不立”,以诚信树人,凭信念远行。杨时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被人们称为“神童”。十五岁游学,渐有名声。二十四岁登徐铎榜进士,可谓学有所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耳熟能详,而“程门立雪”的故事既突出杨时尊师的优秀品格,也显示他立志求学的信念,很好的解释杨时为何能延续聪颖,进而最终成为“闽学鼻祖”的原因。三明学院副教授蔡登秋认为,杨时开启了闽西北理学文化源头,把程氏理学带到了福建。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理学,在其83年的生命历程中,有近50年的时间在做学问,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些不是单靠小聪明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大量的努力和长久的坚持,这种风范俨然都渗透进他严谨、认真的家训、家教中,形成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坚定求学、做事的家风。身教重于言教,据杨氏族谱记载,从宋代至清代,杨时后裔中至少出过进士15人,举人16人,太学、国学生20人。杨时的信念教育与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后人。
  此外,杨时做学问的坚定态度也直接影响了闽学的精诚之风。如后来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享年71岁,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做学问,最终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完成了从洛学到闽学的转变。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现实更加残酷,这样的现实常让人手足无措,烦躁抓狂。有些人让生活蒙蔽了双眼,碌碌无为,得过且过;有些人开始追名逐利,勾心斗角,良心缺失,甚至道德沦丧。如何才能保持初心?那就是:修身养德,坚定信念,坚守原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我们都能秉承信念,强化自身,克服困难,不断的反思、改善,以仁爱之心自信的活在当下。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梦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