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学杨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99
颗粒名称: 二、我学杨时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043-0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家训家教及教育思想的启示,概括了信念教育、原则教育等。
关键词: 杨时家训 教育 教育思想

内容

(一)信念教育
  “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家训家教永恒的主题,也是杨时行事作人、育人教化的准则。“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他在《此日不再得·示同学》中阐发了自己对子孙与世人的期望,勉励他们珍惜眼下时光,秉承信念,立志求学,坚守原则,立志报国,所求所得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不是为了醉生梦死的浮华生活,而是为了社会、人民、国家不断的完善自身,贡献力量。
  “人无信不立”,以诚信树人,凭信念远行。杨时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被人们称为“神童”。十五岁游学,渐有名声。二十四岁登徐铎榜进士,可谓学有所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耳熟能详,而“程门立雪”的故事既突出杨时尊师的优秀品格,也显示他立志求学的信念,很好的解释杨时为何能延续聪颖,进而最终成为“闽学鼻祖”的原因。三明学院副教授蔡登秋认为,杨时开启了闽西北理学文化源头,把程氏理学带到了福建。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理学,在其83年的生命历程中,有近50年的时间在做学问,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些不是单靠小聪明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大量的努力和长久的坚持,这种风范俨然都渗透进他严谨、认真的家训、家教中,形成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坚定求学、做事的家风。身教重于言教,据杨氏族谱记载,从宋代至清代,杨时后裔中至少出过进士15人,举人16人,太学、国学生20人。杨时的信念教育与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后人。
  此外,杨时做学问的坚定态度也直接影响了闽学的精诚之风。如后来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享年71岁,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做学问,最终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完成了从洛学到闽学的转变。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现实更加残酷,这样的现实常让人手足无措,烦躁抓狂。有些人让生活蒙蔽了双眼,碌碌无为,得过且过;有些人开始追名逐利,勾心斗角,良心缺失,甚至道德沦丧。如何才能保持初心?那就是:修身养德,坚定信念,坚守原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我们都能秉承信念,强化自身,克服困难,不断的反思、改善,以仁爱之心自信的活在当下。
  (二)原则教育
  宋高宗曾这样评价杨时:“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杨时除了致力讲学,潜心修学之外,还“心系国家,德至百姓”。
  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顶峰,至此由盛转衰。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科技、文化方面的丰富多彩,在世界上也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宋朝却始终充斥着“怪现象”:经济发达却积贫积弱,入不敷出;军队庞大却战斗力较低,屡战屡败,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杨时70多岁才被举荐入朝,在一派主和的朝堂上当面谴责不战而逃的三军统帅童贯,力主抗金,保卫国家。当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首领李纲被罢官,群情激愤,以太学生陈东为首的学生市民数万人到皇宫前长跪请愿,朝廷准备武力镇压,杨时挺身而出,为爱国学生军民辩护,并劝退诸生军民,化解了危机,避免了流血事件。
  在他任余杭县知县时,奸相高官蔡京以“便民”为由,兼并土地谋取私利。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这一害民之举。此外,他要求改变不合理的法规,减轻老百姓负担。时任萧山县令时,率百姓筑湖,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保障了生计,因此萧山百姓特地为他建了“生祠”(活人的祠堂),至今湘湖仍然造福于萧山人民。
  如果没有原则的考验,一个人就没有做人处事的标准。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杨时没有怯懦和逃避,他决定为原则而战,为国家和百姓发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杨时是个正直的、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好公仆,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好榜样,留下了“忠义”家训。900多年来,杨时后裔瓜绵椒衍,广播海内外。杨成武、杨锡光、杨英昌等杨时后裔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平安立下了赫赫功勋。
  有道是:家教正,家风纯,则社会和,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家教、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标签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元素和推动力量。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方式,连续挂标播出八集家风报道,并配发编后、评论,在《朝闻天下》《共同关注》等黄金时段播出加长版。新浪、搜狐、腾讯等众多门户网站上载和链接相关节目视频,网民转发和点击量数以亿计。
  此外,《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征文活动,很快就征集到有关家风家教的文章、评论、短语、短评等投稿4000余篇,投稿作者涵盖作家、新闻从业者、公务员、教师、学生、企业职工、农民等,上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下有小学生。同时,《光明日报》在《评论观点》版推出《家风家教大家谈》栏目,刊发稿件20余篇。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光明网都分别开设了专题,发起家风家规的征集活动,与网友亲密互动。通过这种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的宣传,“家风”成了社会上的流行词。可见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推动,国民的关注。
  21世纪,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更应当形成正确的家风家教,培养出忠于国家与人民的公民,让国人都能擦亮双眼,坚守原则,抵制那些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乱、害”行为,用忠、仁、义的情怀做事、做人。在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下,抛弃“狭隘的爱国主义、历史主义”观念,向世界宣扬中国特色正能量。
  (三)杨时的作风教育
  杨时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仅有一点房产也是祖上留下的。杨时78岁时,上表告老还乡,朝廷给予丰厚赏赐颐养天年,杨时谢辞不收,更要求“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宋高宗深受感动,准奏“永为优免”。
  回乡后他仍然保持为人俭朴的品格,“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在这样清廉的家教下,他的子孙们即使声名显赫,也保持着清白传家的家风传统。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道:“家长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明晰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不能欠钱不还,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小的争执。”从小事对孩子开展传统家教具有重要作用,对传统礼仪的传承亦大有裨益,这些传统教育会内化为年轻人的自身行为,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后得到更好发展。
  而今,中国以青春勃发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许多人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充满着好奇、十分向往,如何延续我们古老文明的魅力,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命题。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应当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家训家教,营造出良好的家风,这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着国人的精神,社会的风尚,更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家和才能万事兴!
  (作者系武夷山(闽北)朱熹研究中心、《朱子文化》期刊编委)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梦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