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理学家风”及其对当代发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89
颗粒名称: 杨时“理学家风”及其对当代发启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8
页码: 028-0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理学家风”及其对当代发启,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体,更是其传承千年的有效载体。它承袭儒学家教之风,内修“德性”,外塑“良善”,以血缘为纽带,在日常家庭教化中形塑而成的风气、风尚及风格。家风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场域,它借助于日常教诲及文化熏陶深深地影响了个体的品格养成、立世之规、立身之范及价值诉求。
关键词: 杨时 理学家风 文化

内容

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体,更是其传承千年的有效载体。它承袭儒学家教之风,内修“德性”,外塑“良善”,以血缘为纽带,在日常家庭教化中形塑而成的风气、风尚及风格。家风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场域,它借助于日常教诲及文化熏陶深深地影响了个体的品格养成、立世之规、立身之范及价值诉求。古之学者对家风的重视由来已久,春秋孔丘有“齐家”之说,西晋潘岳有“家道颖颖”①之诗,北周庾信有“始述家风”②之序,宋辛弃疾有“老子旧家风”③之言,宋司马光有“习其家风”④之训。
  两宋交替的理学发展塑造了宽松的家教环境,助长了家学的兴起之风。宋儒杨时,出生于明理之家,问教于“二程”,勤业于理学。他用毕生之力开辟了道南一派,终成理学大儒,被后人誉为“程氏正宗”⑤、“闽学鼻祖”。杨时深受家风教化,可谓“与人交,始终如一。性至孝。”⑥他承袭祖传遗训,用心体悟,以毕生所学(理学)建构了极具特色的“理学家风”,为后世子孙的成长、成才塑造了良好的风气、风尚。清毛念恃著《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有载,“二十四日,先生卒于正寝。……诸子侍侧,谕以修身齐家作人体要。”①可见,杨时深喑家风的教化之道,用以化育子孙,其子杨迥“惟以精研圣学,饬躬践行为事,”②“性乐易坦直”③,其孙杨航“公性至孝”④。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正酣,家风的挖掘和讨论也如火如荼。“闽学鼻祖”杨时开辟了理学的道南一派,建构了八闽大地的文化底蕴,其形塑的“理学家风”对后世的家庭教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下对其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变得十分迫切和强烈。
  一、杨时“理学家风”的形构
  杨时以理学为基,建构了“理学家风”的思想内核。杨时在理学思想的基础上,从“理一”、“分殊”、“体用”、“中庸待人”、⑤仁、义、诚、信等理学概念出发,以万物“理一”的世界观、“理一”与“分殊”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穷理”和“躬行”相济的知行观,仁义结合的义利观为骨架,建构了“理学家风”的学理内核。杨时从体用关系出发对“理一分殊”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并将其应用到对社会生活的诠释之中,为“理学家风”的形构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杨时兼济天下的立世观、尚“中庸”的处世观、重“诚信”的济世观为其“理学家风”的形成渲染了浓浓的理学情调,进而为其家庭风气的形成、风尚的塑造、风格的养成建构了不可逾越的价值诉求。此外,杨时惜时、重教、尚学的理学风尚为“理学家风”的形成建构了“诗书传家”的执业训导。以上窥知,杨时以理学为体建构的“理学家风”,不仅促进了理学的经世济用,更取理学之精髓,化育后世之子孙,塑造家庭之善德与善念,从而为理学传承和“家风”形构奠定了学理根基。
  杨时以身垂范,建构了“理学家风”的实践品格。杨时兼有“穷理”和“践履”的高贵品格,他诉求穷尽天下可知之理,主张“志学之士,当之天下无不可为之理,无不可见之道”。⑥又强调“要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⑦。实际上,杨时重视躬身践行,往往以身垂范,为“理学家风”塑造了重“知”、重“行”的实践品格。杨时切身躬行,以“含云苦读”、“称疾求学”诠释了尚学之风,以“程门立雪”、编撰《二程粹言》高扬尊师之道,以“东林执教”、“龟山讲学”演绎了重教之情,以“怒责童贯”、“痛斥花石”彰显了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高贵人格,以“浏阳赈灾”、“萧山治水”、“乞惠八闽”书写了爱民惠民、广施仁政的执政之风。纵观杨时的一生,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求学治学之旅、立身为官之行,向子孙明证了践履的高贵品性。杨时从“家风受益者”到“家风塑造者”的嬗变,充分展现了一代理学大师穷理重行的心路历程,更为“理学家风”塑造了“重视行践”良好的特质。
  杨时以文传世,建构了“理学家风”的传承特质。春秋鲁大夫叔孙豹有“立德、立功、立言”①三不朽之说,所谓“立言”即提出真知灼见的言论,流传后世。“立言”的行动哲学即是著书立说以传后人,为此,杨时毕生著述,所写的《此日不再得·示同学》、《勉谢自明》②、《县斋书事》、《书怀》、《杨氏家谱叙》、《王母朱氏墓志》等诗、文、志,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微,而自成一家之言,更蕴藏着“家风”文化的传递,而流芳百世。以往传统家风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其优点是授之于谆谆教导,学之于潜移默化,而不足之处则是每逢兵事、匪患频扰,抑或家室变故、家门衰落之时,传承易遭斩断。杨时“理学家风”的以文传世,无疑是对口耳相传的有益补充。一方面,杨时将“家风“形构于诗歌、书信、答问等各类文体之中,借助于日常的家庭教化,承传后世。另一方面,杨时将“家风”影响于弟子、友朋、同僚等各类社会构体,寄存于他人文章的记述之中,以传后人。如吕本中的《故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左朝大夫杨龟山先生行状》、胡安国的《龟山先生墓志铭》等皆内蕴有杨时的家风文化。杨时正是通过文字的传承,开启了“理学家风”的以文传世之风,深深地影响了继后的理学大师们,也为杨氏宗族的昌盛建立了珍贵的文化宝库。
  二、杨时“理学家风”的形体
  (一)崇德
  杨时的“理学家风”首倡崇德,注重“德”字为先,强调以德兴家,以德传家。当然,宿儒杨时所崇之德有着丰富的意蕴,涉及到官德、师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交往道德。正如杨时提倡的为官求仁德,为学求教,立世求和善,为子求孝,为父求严,为友求信。面对修德之法,杨时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提倡为官要广施仁政,做到爱民、惠民、利民、益民,以民为本,多留惠政。从学要业勤,尊师为先,勤学好问,要“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①治学则树德为先,有教无类,授之六经,强调环境,注重方法。立世当为人以善,乐于助人,示人以亲,和谐睦邻。持家当之为俭,上孝父母、下教子孙。为友应志同道合,相互劝勉。杨时熟知“上行下效”之理,切身躬行,以道德塑家风,上承孔孟之道,下启朱子理学,可谓以德传家风,为后世子孙的重德、知德、行德、存德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二)尚学
  求学和治学是杨时一生的致力所在,为此,杨时“理学家风”有着重学、尚学的良好传统。纵观杨时的一生,清人毛念恃在《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引》中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潜心理学而不急于仕,壮年不介富贵功名而执弟子礼于“二程”,老年讲道不辍以终其身,可谓尚学之致,为后人所赞誉。杨时“理学家风”尚学主要展现在:首先,立志于学。杨时自幼生长在尚学之家,重视学理的探究,正如“先生二十四岁即登第,而潜心理学,不急急于仕,进则少年为学者舍先生,其谁法与?”②杨时既成名,六年执弟子礼于颍昌,成名十三年,再执弟子礼于洛水,可谓一心向学,毫不懈怠。其子孙两代也皆志向于学,皆成儒才。其次,惜时勤学。杨时在“四十八岁,居乡。讲学于含云诗,作《勉学歌》以示诸生。”③他曾以“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④来劝勉子孙及天下少年,要珍惜青春时光,用心致学。杨时主张在学习上多下功夫,为此,他说,“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①又以《勤学》示人,建议为学要勤,否则即沦为口耳之学。最后,学以致用。针对尚学之目的,杨时有着“学成欲何用,奔趋名利场?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②的妙论。实际上,杨时的“尚学”旨归意在经世致用、在明人伦、继绝学、济天下、传家于万世,而绝非为了弄潮宦海、逐利八方。
  (三)修身
  杨时的“理学家风”强调“修身”为本,贯穿了孔子的“修齐治平”思想。他注重内心的修炼,主张修德养性、成人成己,其“修身”之要则是克己、慎言。在封建大一统的环境下,儒学建构了社会统治的意识形态,“修身”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安身之道,它训示着子孙要安于内心、守于自身。在修身之法上,一是杨时关注于以圣人为师,他认为为学者应向圣人学习,正所言:“古之学者以圣人为师,其学有不至,故其德有差焉。……若舍圣人而学,是将何所取则乎。”③学以致圣是杨时的良好愿景,更是杨时主张“修身”的奥妙所在,因为只有类比圣人,个体才能“修身”不止,才能体悟万物,至臻至善。二是杨时重视“吾日三省”。反省自身是儒家“修身”的不二法门,杨时遵循古道,曰之,“仁之与人,无彼己之异。谋之在人,犹在我也。”④主张多反思自己,以行仁、行义,进而修其身心。三是杨时建议要常怀淡泊之心。杨时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其读圣贤书,教天下士,一生以淡泊名利而居。他曾言:“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忘。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⑤又有“平世功名归稷禹,一瓢吾欲慕巢由。”“身名于我两悠悠,形影相忘懒憎酬。”⑥面对贫富贵贱,他教育后人要“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⑦以
  献社会、有益他人,以德传家。杨时“理学家风”对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重视贯穿于家教之中,在“成人”到“成才”的嬗变中,德教为先,以德育人,三省其身。杨时在家教中还常常以圣贤的大德之事来教育子孙,以引导他们知德、行德、求德、养德。当前,家庭道德滑坡现象频频发生,家庭道德冷漠凸显,为此,我们透过杨时的“理学家风”,在家庭建设中应注重道德教化,应注重个体修养的提升。杨时曾以“学以至圣”、“兼济天下”来教化子孙建立有益于社会的价值观,更启示着我们要多做有助他人,奉献社会之事,要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家庭建设中,要重德,行德,以德传家。
  杨时的“理学家风”启示着我们要节约省俭,睦邻友善,勤俭传家。在“理学家风”的熏陶之下,杨时之家,持俭有道,家庭融合,为人友善。杨埴为人“质直而信厚”①,“平生为善”②,杨时“见于外者简易而平淡”③,“子孙满前,每食不饱,亦不改其乐也。”④杨炯“家居同气,不言有无”⑤,“亲旧有求,即倾囊以应,不稍吝。”⑥以上,足以启发着我们应常持俭约之道、常怀为善之心、常做睦邻之事。尤其在经济跨越发展的今天,社会处于转型期,家庭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坚守新时期家庭美德,承继中华传统道德,事父母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等于信;要反对奢靡、杜绝浪费,拒斥为利弃义、恶待他人;要建构家庭和谐,常思一米一饭来之不易,坚持俭约持家,勤俭传家。
  杨时的“理学家风”启示着我们要崇文重教,诗书传家。“出生卑微的杨时,从小就懂得学习的弥足珍贵。”⑦杨时“理学家风”对学业的重视,源于深刻的治家体验。杨时在为其父撰写的行状中曾言,“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⑧可见,生活在“世农”之家的杨时,通过读书彻底改变了人生的命运,也为家庭由“业农之家”向“诗书之家”的转变做了巨大的贡献。自此,杨时以诗书传家,后世子孙多以读书为志,兴家耀祖,造福乡梓。这启发着我们要务必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重视子孙的志学引导,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读书乐趣。古训云:“黄金满赢,不如遗子一经。”①当下我们要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牢记读书明理,坚持诗书传家。
  综上所述,杨时建构的“理学家风”是中国家风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承袭儒学家风,以杨时的理学思想为理论支撑,重视道德培养和人性化育,强调孝、悌、忠、信,主张礼、义、廉、耻,坚持崇德、尚学、修身、俭约。杨时“理学家风”不仅是家族繁荣昌盛的法宝,它更是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当前值得人们去深入挖掘和发扬光大。
  (作者系三明市委党校讲师,哲学博士研究生。)

附注

①西晋·潘岳:《家风诗》,“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②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③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④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⑤清·毛念恃:《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 ⑥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31页。 ①转引自吴福瑞:《杨时与将乐》,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338页。 ②转引自吴福瑞:《杨时与将乐》,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132页。 ③转引自吴福瑞:《杨时与将乐》,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133页。 ④转引自吴福瑞:《杨时与将乐》,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135页。 ⑤《杨龟山先生集》卷十四。 ⑥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8页。 ⑦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8页。 ①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②宋·杨时:《勉谢自明》,“少年力学志须强,得失由来一梦长。试问邯郸欹枕客,人间几度熟黄粱。” ①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3页。 ②清·毛念恃:《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 ③清·毛念恃:《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 ④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3页。 ①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3页。 ②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3页。 ③《杨龟山集》卷十。 ④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⑤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3页。 ⑥宋·杨时:《县斋书事》。 ⑦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3页。 ①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67页。 ②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67页。 ③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22页。 ④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23页。 ⑤转引自吴福瑞,《杨时与将乐》,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第133页。 ⑥转引自吴福瑞,《杨时与将乐》,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第133页。 ⑦刘刚:杨时的教育哲学,《克拉玛依学刊》,2012年第4期。 ⑧宋·杨时撰,林海权点校:《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67页。 ①汉·班固:《汉书·韦贤传》。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