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内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77
颗粒名称: 二、教学内容
分类号: G40-092.442
页数: 5
页码: 009-0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的教学内容,杨时认为,教育内容、教材的安排应直接服务于教育目的,所以他在书院教育实践中,以“二程”提倡的“四书”为教育内容,为基本教材,极力推行理学思想教育。
关键词: 杨时 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

内容

杨时认为,教育内容、教材的安排应直接服务于教育目的,所以他在书院教育实践中,以“二程”提倡的“四书”为教育内容,为基本教材,极力推行理学思想教育。《宋史·道学传·序论》说:“二程”“表彰《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合贯通,无复余蕴。”杨时师承“二程”,对“四书”予以高度重视,认为“四书”是整个儒家经典的基础,以“四书”为教育内容、为基本教材是最能体现现实的需要、时代的特征和书院理学教育的实质。
  杨时认为,《大学》是圣人之门户,入德入门之书,取道之至径,“余窃谓《大学》者,其学者之门户,不由其门而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①因此,学者必须从《大学》入手,才能探知和掌握圣人之旨,入于道德之门,假如不以《大学》为先,那就不能成德要领而迷失方向。杨时特别重视《大学》中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大学之道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进而革除恶欲,从而达到至善的天德境界;要达到“三纲”的目标和宗旨,就必须按照“八目”的步骤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因此,杨时在教育实践中,始终都是认真地推行程颐之说:“修身,当学《大学》之序。《大学》,圣人之完书也,其间先后失序者,已正矣。”②强调修身成德须按照《大学》的次第来进行,若有先后失序者,都要依照《大学》之序加以改正。杨时重视《大学》,发挥《大学》中的“正心、诚意”思想,指出“《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③、“盖自诚意正心推之,至于可以平天下,此内外之道所以合也。”④借用《大学》、《中庸》之诚,以阐述发挥“二程”“格物致知论”,提出“反身而诚”的格物致知论和主静涵养论。以格物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通过格物以穷理,达到致知的认识目的。穷理目标的实现,即是致知的完成。以主静涵养论为进学之神态,通过涵养以正心、诚意,达到进学之专注,穷理致知有保障。“静”亦“敬”,敬兼内外:容貌端正整肃,敬也;心地湛然纯一,敬也。所以“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杨时的这一教育主张和思想既是对《大学》的发挥,也是对其师“二程”教育思想的发扬。
  《中庸》是杨时一生最为推崇且用力最多的著作之一。其师程颐曾说:“《中庸》之书,决是传圣人之学不杂,子思恐传授渐失,故著此一卷书”①、“《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②、“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③因而,他对于“熙宁以来,士于经盖无所不究,独于《中庸》阙而不讲”的状况深为忧虑,立志将其作为书院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教材,并为其训传,著成《中庸义》,追述老师程颐遗训,“以其所闻,推其所未闻者,虽未足尽传先生之奥,亦妄意其庶几焉。学者因吾言求之于圣学之门墙,庶乎可窥而入也”,阐述《中庸》之大义,使学者明确《中庸》是传布儒家之道统、圣贤之大道的大书。“《中庸》深处,多见于《孟子》之书,其所传也,然子思之《中庸》,圣学所赖以传者,考其渊源,乃自曾子,则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矣。”“《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④“余以为圣学所传具在此书,学者宜尽心焉。”⑤因此,杨时特别推崇《中庸》,并把他著的《中庸义》作为阐发“二程”思想、教育内容和基本教材,暗中与新学对抗的代表作。所以,胡安国说:“龟山所见在《中庸》,自明道先生所授。”⑥
  《论语》、《孟子》,同样也是杨时书院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必读教材。杨时说:“《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圣学之传其不在兹乎?”⑦杨时强调指出《论语》是孔子传道立言,教人求仁进德的准确记载,最能反映圣人孔子的思想。而《孟子》,杨时说:“《孟子》其要皆出于道学陵夷之后,其功不在禹之下的睿智刚明之材——孟子的言行之迹而已,世之学者因言以求其理,由行以观其言,则圣人之庭户可渐而进矣。”⑧“《论语》之教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进德之事,莫非诚也。《论语》示人以其入之之方,《中庸》言其至也,盖《中庸》子思传道之书,不正言其至则道不明,孔子所罕言,孟子常言之,外犹是也。”①认为《孟子》是记载孟子的言行,是集中体现孟子的思想,学者只要根据他的言论就可以求其理,根据他的行动就可以观其言,就可以一步步迈进圣人之门庭,而且孔子所罕言的“性善论”,孟子则是常常挂在嘴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杨时又说:“《论语》之书,皆圣人微言,而其徒传守之,以明斯道者也。故于终篇,具载尧、舜咨命之言,汤、武誓师之意,与夫施诸政事者。以明圣学之所传者,一于是而已,所以著明二十篇之大旨也。《孟子》于终篇,亦历叙尧、舜、汤、文、孔子相承之次,皆此意也。”②认为《论语》一书是记载圣人的微言,此微言又是圣人门徒代代相传坚守的,以此明圣人之道,最后一篇记载了尧、舜咨命之言和汤、武誓师之意,并实施在各项政事里,以此明圣学相承的统序:尧、舜、汤、文、孔子。所以,杨时在书院教育中,《论语》、《孟子》成为主要的内容和必读教材。
  杨时为了保证书院教育能以理学为主要内容,以“四书”为基本教材,他在教育过程中,极力地纳“四书”主旨于理学轨辙之中。
  首先,杨时以“道统论”诠释“四书”。首提道统论者是唐朝大文豪韩愈,到了北宋,杨时老师“二程”又以千年不传的道统传人自居进行宣传。杨时接受道统论,并用道统论来诠释“四书”。杨时说:“道废千有余年,百家之言盈,天下学者安取正乎?质诸圣人而已。夫《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圣学之传其不在兹乎?”③《论语》的大旨就在于明圣学所传,叙尧舜汤文之道统。杨时认为,尧舜汤文之道统是由孔子所继承,孔子逝世后,真正得其传者甚少,“独鲁子(曾参)之后子思、孟子之传得其宗。子思之学《中庸》是也,《孟子》之说其源盖出于此。”④又说:“《中庸》深处,多见于《孟子》之书,其所传也,然子思之《中庸》,圣学所赖以传者,考其渊源,乃自曾子,则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矣。”⑤这样,杨时就通过“四书”勾画了一个从尧、舜、汤、文到孔子、曾参、子思、孟子这样代代相传的道统,以道统为主干把“四书”贯串了起来。
  其次,杨时以“正心诚意”联结“四书”。杨时认为,“四书”的精髓、主旨就在于正心诚意,而正心诚意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杨时说:“《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①“《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已。”②“《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③《大学》、《中庸》、《孟子》这三部书的根本,都是正心诚意。《论语》如何?杨时说:“问《中庸》只论诚,而《论语》曾不一及诚,何也?曰:《论语》之教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进德之事,莫非诚也。《论语》示人以其入之之方,《中庸》言其至也,盖《中庸》子思传道之书,不正言其至则道不明,孔子所罕言,孟子常言之,亦犹是矣。”④可见,《论语》所阐述的也正是正心诚意的道理,只是阐述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杨时指出:《大学》正心诚意,就是《中庸》的合内外之道,这是孔子、子思、孟子所一贯要加以阐明的道理。可见,“四书”的精髓、主旨就是正心诚意。何谓正心诚意?杨时认为,所谓的正心诚意,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不过杨时的提法是“存天理,去胜心”。杨时说:“能不以外物累其心者,诚也。诚则于物无所蔽,于物无所蔽则明矣。……人之不明者以其有利欲以昏之,如能不以利欲为昏,则未有不明也。明者,性之所有也。”⑤只要人们去尽胜意,做到无人欲之私,就是正心诚意,就是遵从了天理。显然,杨时是以正心诚意之论将“四书”联结起来,使“四书”到朱熹时成为新儒学——理学的经典。
  杨时以“道统论”诠释“四书”,以“正心诚意”联结“四书”,使“四书”逐步发挥成为理学经典,这就使书院理学教育的内容得到明确,基本教材得到保证,教育目的的完成得到保证。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利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