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族规家训与家国文化的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71
颗粒名称: 杨时族规家训与家国文化的传承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6
页码: 001-0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族规家训与家国文化的传承,概括了家训、家(族)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杨时的《勉学歌》和《劝学文》、杨时家训与杨氏家(族)规等。
关键词: 杨时 家训 文化传承

内容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主席还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家训、家(族)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族)规文化,凝聚力量,重视传承,融合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搞好当代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家训、家(族)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家训、家(族)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严明的家训、家(族)规是优良家风形成的根本保证。家训,就是治家立身之训,就是一个家庭订立的持家立业、为人处事的准则,要求家庭成员都要认真履行的训示。家(族)规,是指某姓氏家族订立的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令全族人遵照执行,违者要受家(族)规处罚。家训、家(族)规,实际上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法律,即家法。家训、家(族)规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姓氏文化中的深刻表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根底和为人处事的哲理。它们虽然书写的内容不相同,但是一般来讲都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爱国爱家的意识,以国为家,化家为国;二是强调孝悌、敬老爱幼等伦理准则,维护与稳定家庭、家族与社会的秩序;三是重视敦厚的品行与民风,并重视礼义廉耻对于道德的基本意义;四是体恤民情、挂念幼弱、关怀天下、同情他人的博大胸怀与优秀品格;五是重文化、隆教化,充分意识为学之于规定和改造人性的意义;六是鼓励谦让,赞扬和睦,戒争讼,除凶暴,提倡和平友善相处的人际关系;七是在交友上强调品性,避免与恶为伍;八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伦理准则;九是普遍告诫应避免嫖与赌等恶习,特别是明谕淫与盗乃万恶之首;十是对子孙的各种告诫,提倡并维持良好的家风。因此,家训、家(族)规的主旨即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在宣扬爱国爱家、勤政爱民、忠孝廉节、仁义公正、贵德重礼、勤俭朴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诚信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敬宗睦族等社会正能量的东西,是社会伦理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精神结晶。一部家训、家(族)规往往就是立规立训治家治族的典范,立规立训育人的准则,立规立训建立社会伦理道德、治理社会的法规,也是立规立训弘扬儒家伦理道德、救国济民的檄文。它们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文明富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我们应该把它们传承和发扬下去。
  二、杨时的《勉学歌》和《劝学文》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奠基人、洛学创建者程颢程颐兄弟的四大弟子之一(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延平四贤”之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他的思想影响到后世朱子的学说,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整理“二程”洛学思想和为官从政之余,广泛传播“二程”洛学,培养了大量人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这里主要是阐述杨时的家庭教育思想。
  谈到杨时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不讲杨时的家训;而讲杨时的家训,我们不能不提及杨时的《勉学歌》和《劝学文》。杨时的《勉学歌》(亦称《此日不再得·示同学》)全文如下:“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斯人已云没,简篇有遗芳。希颜亦颜徒,要在用心刚。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末流学多歧,倚门诵韩、庄。出入四寸间,雕镌事辞章。学成欲何用,奔趋名利场?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亡。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
  杨时的《劝学文》全文如下:“我劝人读书,读书件件好。读书道理明,读书忠义孝。读书性字看,读书心胆小。读书孝爷娘,读书敬哥嫂。读书邻里和,读书子孙绍。壮者能读书,乡里称师老。少者能读书,父母无烦恼。贫者能读书,衣食自温饱。富者能读书,家和永堪保。人若不读书,何异禽与鸟。人若不识字,有眼如盲眇。读书见识高,读书今古晓。我劝人读书,读书真个好。读书官不差,读书民不拔。读书不负人,人自不知道。一字值千金,读书无价宝。”
  《勉学歌》,共50句250字;《劝学文》,共32句160字。歌词、文词虽都短,但所含的意蕴却十分深刻。《劝学文》,好懂。《勉学歌》有很多古汉语,如“扶桑”(夕阳)、“青阳”(青春)、“毫芒”(很短)等,同时还引用了十多个典故,如“黄小”、“舜跖”、“浮云”、“胼胝”、“希彦”、“韩庄”、“博塞”、“亡羊”等,因此难懂。《勉学歌》、《劝学文》所唱吟、所诵读的内容,当今人们还在时时讲,如珍惜光阴、好好读书、勤奋学习等。人们都把《劝学文》、《勉学歌》看作是杨时的家训,主要用以训导子孙。《劝学文》、《勉学歌》都是理学的童蒙读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俗解读。平天下先治国,治国先治人,治人修身摆在第一位。身修好了,家就齐了;家齐了,家族就兴旺发达,国家也就太平了。于是,杨时在家庭教育上进行系统全面地教育。如《劝学文》中,劝子孙要好好读书,明人伦,懂道理,守义礼,讲忠孝,睦邻里,保家和。又如《勉学歌》中劝勉子孙要勤奋学习,告诫子孙要勤于善,不要勤于利,要俭以养德。如杨时在《勉学歌》“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宝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中用了“舜跖”、“浮云”二个典故来教育子孙。“舜跖”讲远古时代的舜帝和盗跖之徒,杨时引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显然,杨时告诫子孙要勤于善,不要勤于利。“浮云”这个典故,杨时引用《论语·述而》,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说:“不义之宝贵,视之轻如浮云然,须知所乐者何事?”就是说不义之财,轻如浮云,有什么快乐和幸福?杨时的家教要求儿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贫富,如“贫贱岂无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贫贱没有什么羞耻。孔子说: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杨时的《勉学歌》,就是要让儿孙懂得贫贱没有什么羞耻,富贵也没有什么可羡慕的,要对不义之财视之“轻如浮云”。《杨时语录》“勉励儿孙篇”也戒勉儿孙不能贪图功名利禄,要常忆“箪瓢陋巷安”的生活,为人要正直,“敝裘千里北风零,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杨时在《勉学歌》里还通过“胼胝”和“糟糠”的故事,让儿孙明白劳动人民用老茧的手换来的粮食是很辛苦的,在生活上不要奢侈,要节俭,甘于清茶淡饭,要以节俭来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杨时语录》“俭以养德篇”就说:“三歺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
  杨时编写《劝学文》、《勉学歌》等,对儿孙进行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理学思想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他的五个儿子: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全都中进士,而有“五子登科”。杨时父子六进士,誉称“杨氏丹桂六枝芳”。杨时的孙子也都是宋代进士。可见,他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地成功。他的家训,为他的家庭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体现出他之后大理学家朱子所写的“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的精神。
  三、杨时家训与杨氏家(族)规
  中国社会的家训、家(族)规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家(族)规可谓汗牛充栋,但《姬旦家训》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而西周时周公的《诫伯禽书》、西汉时司马谈的《命子迁》、三国时代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三国时代曹操的《戒子植》、南北朝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朝唐太宗的《诫皇属》、北宋包公的《包拯家训》和欧阳修的《诲学说》、南宋朱熹的《朱子家训》、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等则是较闻名的家训,堪为经典。但是,最震撼人心的家训莫过于岳母刺在民族英雄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因为,这是一个伟大母亲对儿子的谆谆训导和殷殷期盼!杨时的家训、家(族)规也是值得肯定与学习传承效仿的典型范例。
  杨时的家训、杨氏的家(族)规之所以是值得肯定与学习传承效仿的典范,是因为它不仅给自己家族提供了很好的规范指导,而且对当时社会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内容精髓上承孔孟儒家之道,下遵理学之教,句句有理,句句经典。如杨时家训中的“二十个不准”:“不准虐待父母,背离伦理;不准忤逆无道,不孝行为;不准歧视兄弟、姐妹妯娌;不准在族淫乱,禽兽行为;不准虐待子女,重男轻女;不准夫妇相欺,损害家庭;不准包办婚姻,骗取钱财;不准血表结亲,影响后裔;不准奢侈淫逸,败坏风俗;不准纵子非为,罪及父母;不准好逸恶劳,拨弄是非;不准铺张浪费,腐化之为;不准偷盗赌博,触犯凌戚;不准骄横无惮,欺族凌戚;不准叼唆进馋,制造事端;不准窝藏坏人,陷害好人;不准酗酒滋事,扰乱秩序;不准趋炎附势,行为越轨;不准损害公益,肥私利已;不准打击报复,颠倒真理。如有故意违犯,讼之公理;家规国法昭彰,族众谨遵;今立明训家规,告诫族人;汝等遵依执行,乐及平生;如若置之度外,纵性非为,轻者必当损财,重者丧身;此乃合族拟订,示尔谆谆;族众谨遵勿忘,福荫子孙。”又如杨氏家(族)规中的:“顺父母,睦兄弟,和宗亲,完国赋,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肃闺门,安本分,禁非为。”这些家训、家(族)规都具有以下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
  一是倡导家庭和睦和家庭成员个个都有教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湾,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
  首先,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顺父母”、“不准虐待父母,背离伦理;不准忤逆无道,不孝行为。”所谓的孝顺父母,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而不是虐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能背离了这个伦理关系。除了这些,子女还要重视在精神上关心父母。“顺父母”,就是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气、愉悦、婉容,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要让父母顺心,安度晚年。同时,子女要善其本身,不要让父母“生气”,特别是要“守本分,禁非为”,杜绝不孝的事情发生,如淫乱、偷盗赌博、骄横无惮、欺族凌戚、叼唆进馋、窝藏坏人、酗酒滋事、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等等。
  其次,要求父母要慈爱、关心子女,“不准虐待子女,重男轻女”。慈爱、关心子女,对子女即要无微不至的疼爱,也要认真严肃地进行教育,使子女懂礼义、明事理、守礼法,“守本分,禁非为”,做一个懂礼守法的好人,而不能溺爱子女,更不能“纵子非为,罪及父母”。因此,父母自身也要谨遵家训、家(族)规的规定,不得违反,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教育子女,“谨遵勿忘,福荫子孙”。
  再次,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不准夫妇相欺,损害家庭”。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和基石。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也就是说,丈夫对妻子要和,不走极端,要有心平气和的理智;妻子对丈夫要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夫妻相亲相爱,家庭关系才能稳固。夫妻如果不和,天天吵架相欺,那么就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动摇美好家庭的基石,使家庭离散。因此“不准夫妇相欺,损害家庭”的规定,就能促使夫妻和睦,互相敬重,共同营造温馨幸福美满的家。
  又次,强调兄弟、姐妹、妯娌之间要友爱,“睦兄弟”、“不准歧视兄弟、姐妹妯娌”。兄弟、姐妹、妯娌也是自己家庭的成员,是自己的同胞手足,要互相团结友爱、互相帮肋、患难与共,而不能互相歧视。因为一些小事而互相歧视,甚至反目成仇,大动干戈,骨肉相残,那也破坏了美满幸福的家庭。如果兄弟、姐妹、妯娌都不能友爱、团结,那么怎么可能去团结、友爱其他人呢?
  总之,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论述了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规定了各自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构建了彼此间互相关怀友爱、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这些合理的思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维护和巩固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对我们每个家庭的齐家、治家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是倡导和谐、守法、文明、进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人类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它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就体现了这样的目标精神。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中强调的“和宗亲”、“完国赋”、“二十个不准”就是强调每个家庭成员、族人在为人处事中要做到“和为贵”、守秩序、守法律,安守本分。绝对不能“偷盗赌博,触犯凌戚”;不能“骄横无惮,欺族凌戚”;不能“叼唆进馋,制造事端”;不能“窝藏坏人,陷害好人”;不能“酗酒滋事,扰乱秩序”;不能“趋炎附势,行为越轨”;不能“损害公益,肥私利己”;不准“打击报复,颠倒真理”,等等。换句话说,就是要讲道理、讲法律、讲秩序、讲文明、讲和谐、讲进步。家庭、宗族、社会上的每个人如果都能这样做,那么就会建立一个和谐、守法、文明、进步的社会。
  三是重德修身。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中的“二十个不准”也都体现了儒家重德修身的思想,因为这“二十个不准”是杨时及其家族在艰难岁月中总结出来的警世名言,是对当时社会的忤逆不孝、铺张浪费、伤风败俗、肥私利己、好逸恶劳等背离社会伦理道德等不良行为的告诫,警告族人必须重德修身,“家规国法昭彰,族众谨遵”、“遵依执行”。通过重德修身,达到安守本分、高风亮节。这说明了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是以“以德为首”、注重修身、提高素养的宗旨来编修的。
  总之,杨时家训、杨氏家(族)规处处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风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今天的家庭和社会的建设都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要进一步地挖掘和弘扬。
  (作者系武夷学院副教授)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利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