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上杨时后裔的繁衍及其村名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59
颗粒名称: 鸠上杨时后裔的繁衍及其村名演变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摘要: 本文是作者杨家儒杨邦盛陈名善所作的鸠上村杨时后裔的繁衍及其村名演变。
关键词: 杨时 杨时后裔 玉地村

内容

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
  特别是在南宋中期,先贤杨时后裔迁居到此后,不仅给这里带来了人口发展和经济繁荣,而且还对该村良好的民风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通过查阅杨氏族谱,实地走访至今还健在的族里老人,初步弄清楚杨时后裔在鸠上村的分布、繁衍情况以及村名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杨时后裔分布及繁衍鸠上的杨时后裔主要是由杨时三子杨遹、四子杨适的后代繁衍发展起来的,他们前后交错分居在鸠上各自然村,因此本文主要按照他们的居住点来分别阐述他们的繁衍史。
  鸠上村最早的开基祖杨善志是先祖杨时第三子杨通的后代。大约南宋中期由延平区玉地村搬迁到鸠源这块地开基立业。杨善志三兄弟到鸠源后,分头在鸠源几个地方开基建屋。大哥善志住在地名圳头的地方,习惯称其为圳头杨,他的后裔有杨文恒、杨文献、杨成瑞。二哥(名字不详)住在地名路前的地方,习惯称其为路前杨;他的后裔有杨继林、杨继湘、杨继宝、杨成哲、杨成旺、杨成兴;三弟在一块叫葛兜坪开基建屋,习惯称其为葛兜杨。他们三兄弟的裔孙又分成后贤、分峡,葛兜三个支系,他们将其始祖杨景章安葬在后峡垱,并在此处建立三个杨氏宗祠。鸠源的圳头杨和路前杨两大支脉认为:他们都是从玉地迁出的杨时后代,于是三个在鸠源的杨协商一致决定:将他们在鸠源的祖宗香火合并到后峡垱的杨氏宗祠里,每年共同合办祭祀祖宗仪式。他们三支杨在鸠源定居和繁衍已有三十二代,110多户,大约有570多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
  被称为尾厝杨的杨时后代,开基先祖为杨庚一。这支杨是在南宋末年迁入鸠源的,之所以称之为尾厝杨是因为他们均迁居在鸠源的村尾。他们的杨氏宗祠建在村尾。尾厝杨在此处定居繁衍已二十七代了,现有130多户人家,大约650多人;距今至少说也有七百多年历史了。
  住在黄连坑的杨,是尾厝杨的一支。先祖名叫杨永遴,后改名杨旺明,这其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在鸠源附近八陇的白明垅这地方原住着蓝姓一户人家,后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引发房边山体滑坡,把蓝姓一家,除女主人幸免外,其余一家老少都被泥石流掩埋,无一生还。杨家祖先杨旺明同情该女子悲惨遭遇,自己也孤身一人,于是毅然向这寡妇求婚,俩个苦命人结成连理。杨旺明就在现今的黄连坑重新盖房修屋定居下来,婚后生了两个男孩:一个名叫子祥、一个取名子高,从此黄连坑杨就在此地繁衍生长。直到清朝康熙末年,杨子祥的后代又重新搬回龟源路前自然村,在此处开基立业,至今已繁衍十二代,共有200多户,大约1000多人。
  被称为陈坑杨的杨氏,原为尾厝杨杨思八的后代,迁入陈坑村开基筑屋,已有十几代。清道光初年,思八后人杨景昭率领全家再迁回龟源居住,并与尾厝杨合一个宗祠,在鸠源也有八代了。
  被称为米头墘杨的杨氏,原非杨姓,实为陈姓。陈森、陈统住在龟源后塘自然村村尾对面叫后房的地方。他们的后代到了明朝末年跟母舅姓杨,因为他们家境富足,吃饭讲究,光吃碓来的米头,其它的米全都给别人吃,因而得一个雅号“米头墘杨”。
  现在住在鸠上的杨时后裔已达2250多人。他们按照各自的居所和开基祖的贯俗,分别建了三个杨氏宗祠来祭祀祖先。不仅彼此间秉承祖训,团结协作,相互帮扶,而且还与鸠上村陈姓、吴姓等十八种姓氏的人们和睦相处,从不以众压人,以势欺人,这应该是与杨时老祖宗的谆谆教诲分不开的。
  二、鸠上村名的历史演变在过去,鸠上地域分布着许多小村落。最早的鸠上村是在田地溪、新亭以上,地名秋竹垅;往暗桥方向的叫蔡厝坑;靠右边方向转入田垅的叫陈坑源;下面的大平洋面叫鼓楼洋;斜对面叫岭兜,这四块地所涵盖的就是最早鸠上村的故址。至今这些地方仍有石砌的地基遗迹存在,可见该村的历史何其悠久。随着岁月流迁,南宋中期杨时后裔从玉地逐渐迁移到现今鸠上地界落户时,他们才因敬仰先祖功德而将“鸠上”改名为“龟源”,寓意我根基源头来自将乐龟山。
  北宋初年,南平(剑浦)县下设七个乡,统管三十七个里,其中归善乡下辖罗源、云盖、杜溪、寿山、崇仁、崇福六个里,龟源属云盖里管辖。
  元朝时,将乡改为团、里的设置不变;明朝时,将团改为架,里下属设图;当时龟源仍隶属云盖里管辖。
  到清朝咸丰年间,龟源又改名为鸠源,仍隶属云盖里统二图,该图下辖二十八个村。
  鸠源村下设云庆、田进、昭座、墟场四个坊。民国初期设鸠源乡,下辖三十七个村。抗日战争时期,改为鸠源联保所,下辖八个保。其间1939年,因与洋头联保所合并而改为鸠洋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鸠洋乡分划成鸠源、洋罗、赤坑三个乡;鸠上村隶属鸠源乡管辖。1951年鸠源乡更名为鸠上乡。
  1958年,鸠上乡改为鸠上大队,下辖14个生产队。
  1960年,成立鸠上公社,下辖8个大队。1962年,撤销鸠上公社,所辖8个大队统归夏道公社管辖,鸠上仍为大队。1983年,废除公社制度,鸠上大队改为鸠上村,下辖5个自然村:鸠源、郭后、新建、路下、后塘。
  透过鸠上杨时后裔的繁衍历史和对鸠上村名演变的追溯,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秋竹垅顶上象人工开挖用予练武骑马的演武场,还是陈坑源、鼓楼洋残存的古屋石砌地基以及建在村尾的民主尊王庙,都充分说明了鸠上人居历史的悠久。人们只要走进鸠上村,走近杨时后裔,就可以看到杨氏宗祠大门边上“支分将乐家声远,派衍龟源世泽长”的对联,看到杨氏先祖留下的祖训,看到鸠上村民在杨时思想影响下重视家教、与邻为善的和睦景观。
  (作者杨家儒系鸠上杨时后裔、企业家,陈名善系鸠上村村委会主任)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家儒
责任者
杨邦盛
责任者
陈名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