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杨厝品味儒家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56
颗粒名称: 访杨厝品味儒家文化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摘要: 本文是作者罗小平所作的延平区太平镇杨厝村厚重的儒家文化。
关键词: 杨时 杨厝 儒家文化

内容

延平区的水南、夏道、太平、炉下属宋代南剑州城南,是理学文化名区,因为这里有许多“延平四贤”的遗迹,其中之一是闽学鼻祖杨时后裔散居在多个村落。2013年1月31日上午,应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的邀请,与杨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思浩、副会长杨俊通,以及市、区文史工作者等一行8人考察了文化厚重的延平区太平镇杨厝村。
  杨厝村距延城28公里的闽江岸边,316国道边一座牌坊立于岔口,杨厝村以这种标志昭示这里深厚的理学文化。牌坊重檐式,四根黑色大理石方柱分别刻着两副楹联:“理学渊源载道文章三尺雪,传家清白浩然正气四知风”、“立德立言华卷文章昭四海,济时济务魁述作著立千秋”,道出了道南学派的渊源和后裔以理学传家的家风。
  陪同我们考察的杨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俊通是杨时第34代孙,也是杨厝村的老干部,曾先后任村书记达18年。杨厝的杨氏开基祖是杨时长子杨迪的后裔。杨迪生子杨云,云生杨应,应生南公,南公生杨福,明代迁徙杨厝,至今繁衍到第38代,400多户、1600多人。交谈中,杨俊通无意间透露出一个叫“儒岭”(现更名为儒罗)的地名,让我们兴奋不已。因为那个村子是最近一段时间频繁出现在键盘中的一个地名。我们知道,儒岭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出生地,罗从彦出生时哭啼不止,才卜居于罗源里。看来理学家不仅学统相因,而且心有灵犀,历史就这么巧合,20多年后罗从彦成了杨时门下唯一一个被朱熹称誉为“潜思力行、任重诣极”(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的弟子。只可惜,据说这个村子因地质灾害已整体搬迁,让蓄积良久一睹儒岭风采的愿景瞬间成了泡影。
  简单座谈之后,杨氏和村干部带我们参观杨厝的古迹。汽车沿着溪畔东行,一座廊桥进入眼帘。此桥始建于宋代,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1998年2月又重建。桥长25.8米,宽5米,48柱。桥貌聿新、流檐飞脊,大小横梁铺满诗句,或引人观蝶,或引人听泉,或引人闻香,或引人品诗,或引人遐思……难怪重建时“乡民协力,集腋成裘”。(桥亭《太平桥简介》)桥头有小路通往观音山。山中有观音阁,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建,清康熙十七年(1678)、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2009年6月再次重修,历时一年六个月。观音阁与众不同之处是左侧的孔圣庙,这是我第二次见到的孔圣庙,但庙中所祀与炉下的孔圣庙不同。炉下孔圣庙以李侗、朱熹为配,这里配祀却是闽台共奉的李三娘、陈靖姑、林九娘、财神和福德正神。
  不过,按规制进入孔庙的只有先贤先儒两类人物,民间神祗不能进孔庙。炉下孔圣庙之所以有李侗、朱熹,是因为此二人皆入祀孔庙,杨厝将民间神祗与孔子并列一庙显然有违规制。不仅如此,孔圣庙内的红纸楹联更让人啼笑皆非,“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临者令也能令普天之下人人道奶,水者绥也抚绥率土之滨个个呼娘”。前者为至圣先师,典籍人物,其学为国学;后者为人变之神,民间传说,其俗为民间信仰,二者何以能够并“说”?观音山所以建孔圣庙,是因为旧时这里设过学堂。重建的观音阁前有文斋楼一座,楹联有“层楼环翠旷望出尘,书声梵唱嘹亮天半”。旧时,许多村庄在寺庙、祠堂设学堂,作为历史无可厚非,更何况庙祝也告知人们在拜观音时不能忘记儒家文化。观音阁外棚庑间悬挂四幅礼义孝道的故事和诠释儒家名言的方框:如《王裒闻雷泣墓》、“以德报怨”(《论语宪问》)、“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缓”(清李毓秀《弟子规》)、“亲所喜物应取之,亲所厌物应弃之”。(同上)请诸君勿见此就刀斧相加、大张挞伐,因为古人对义理的理解比今人透彻得多,早就知道对圣贤言语也须“辨证”、“扬弃”。
  比如理学家李侗,在对待父母呼与命的问题上就没有死守教条,而是从自身做起给子孙一个宽松的环境。朱熹说李侗“寻常人叫一人,叫之一二声不至,则声必厉;先生叫之不至,声不加于前也”。(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〇三《罗氏门人》,第2601页,中华书局1986年。以下只注书名)古人对利欲观也阐述得很明白,孔子就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道南学派的罗从彦也知道“嗜好者,人情之所不能免”。(罗从彦《遵尧录》,《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更不是禁欲主义,他的利欲观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第224页)、“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五《改过迁善,克已复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以下只注书名),提醒人们要正解对待利欲。不仅如此,朱熹还告诉人们要把握取舍关:“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卷二,第14页,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中华书店1985年。以下只注篇名)因此,上述所言晚辈对待长辈喜厌之物取舍是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体现的是儒家的孝道观,无须担心因此会误入歧途。
  雨露滋润万物,文化滋养人事。在这里生息繁衍600多年的杨氏,如何在开辟草莱中,继承祖先遗德是此行关注的话题。离开孔圣庙,调转车头穿过村部前洋,一个小山坡和几个弯道过后,一个秀美的小村庄嵌镶在田野。杨氏告知,此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罗小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
杨迪
相关人物
杨云
相关人物
南公
相关人物
杨福
相关人物
杨厝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