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与南平两座山的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53
颗粒名称: 杨时与南平两座山的渊源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摘要: 本文是作者杨思浩杨邦盛所作的杨时与南平玉屏山、九峰山两座山的渊源。
关键词: 杨时 延平 杨时文化

内容

“山衔幽径碧如环,一壑风烟自往还。不似武陵流出水,残红那得到人间。”这首充满深情的《藏春峡》诗,作者为闽学鼻祖杨时,它把我们的思绪引到了北宋时期南剑州的州府所在地延平——南剑州早在公元1025年就在该州太守曹修古亲自操持下,在延平城里的西山(即今南平市剑津中学现址)之颠,办起了州学,这比宋仁宗下诏令各州县办学堂早了19年。杨时年轻时,就徒步由将乐来到延平上州学。在延平求学期间,常住在玉屏山藏春峡吴氏别馆里。与杨时交往甚密的除吴仪、吴熙堂兄弟外,还有黄裳(元丰五年状元),以及廖刚(少年时期曾拜杨时为师)和罗荐可(后成为著名抗金名士)。
  吴仪是进士吴辅之子。虽崇拜尊重其父的真才实学,但却厌恶仕途之路。
  吴仪与其堂弟吴熙在藏春峡设别馆,办学聚友传道。慕名到此求学者络绎不绝,还吸引了地方名人学士和府衙官员相聚,泡茶饮酒,吟诗作画,切磋学问,议论时政,把小小的藏春峡闹腾得沸沸扬扬的。从藏春峡走出的文人,上进成才,如杨时、黄裳、陈瓘等多成为国之栋梁。
  玉屏山的一草一木,都勾起这群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杨时留下好几首赞美玉屏山的诗,他在《藏春峡·咏归堂》诗云:“结庐东山阿,屹然俯全闽。
  下有黄龙渊,浮光抱层云。……微吟曳双屐,踏破青苔绞。归于自乐只,此意将谁论。”诗中把诗朋学友激情欢聚,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漫步在玉屏山间小道,望着葱绿的青菜,还有那篱笆根下蹲坐的鸱,偶遇的砍柴老翁,都能勾起杨时的“人生出处分,礼义安可逾”(《藏春峡·老圃亭》)的感慨。诗言志,歌咏情。杨时在玉屏山留下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十分眷恋培育他成长的延平这片山水沃土,珍惜与他朝夕相处的师长、学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无怪乎他应吴仪之请,欣然为其父吴辅《文集》作序,称赞吴辅“有高人逸士之志气,故其流风余韵足以道其子孙而化乡人。”杨时对吴仪俩兄弟隐居山林,勉力办学之举更是赞誉有加,称其“资廪纯粹,清高绝俗”。特意赠诗一首:“幽人长往不知还,将谓云心遇石根。见说东风桃李好,也随蝴蝶过花园。”我们寻觅杨时先贤在玉屏山留下的历史足迹,也忘不了他在九峰山活动的轨迹。九峰山也是一座著名的理学名山。记载杨时在九峰山活动的史料仅只言片语,但后人却留下浓重一笔。明人陈山在《前提》诗中,就把延平四贤与九峰山的文化渊源,以及他们之间师脉相承的关系,概括得很精彩:“九峰横翠映高楼,吟倚西风最上头。师友渊源承道统,江山诗酒总儒流。双溪波浪冲闽越,万丈龙光射斗牛。诣极探元人不见,夕阳芳草不胜愁。”(作者杨邦盛系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党支部书记)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思浩与南平市剑津中学原校长林天雄在宋碑亭前合影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思浩
责任者
杨邦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