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与罗从彦的师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50
颗粒名称: 杨时与罗从彦的师生情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摘要: 本文是作者杨连跃杨思浩所作的杨时与罗从彦师生情深,留下了千古佳话。
关键词: 杨时 杨时文化 杨思浩

内容

“二程”理学的真传弟子杨时,有幸在63岁时收了已41岁的罗从彦为门生,罗从彦也是何其有幸能拜杨时门下为徒,从而演绎了一段流芳百世的师生情谊,留下了感人的千古佳话。
  众所周知,杨时乃北宋南剑州将乐县人,罗从彦乃南剑州剑浦县罗源乡(今延平区罗源村)人。当罗从彦得知当时已颇有名气的理学家杨时被贬至浙江萧山县任县令的消息后,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的身躯,毅然决定徒步千里。历尽千辛万苦赶到萧山县,拜杨时为师。杨时在一次讲授《易乾九四爻》时提到“伊川先生讲解最好”。伊川即程頤老师的尊称。罗从彦为求取学问,竟然变卖自己的家产,凑资专程赴洛阳去拜见程頤,而程頤坦诚告诉他说:“杨时已尽得理学真谛,你大可不必拜我为师。”罗仲素谢曰:“闻之龟山,具足矣。”于是罗告别程老重返萧山县,复拜杨时为师。杨时豁达大度,并无怪罪之意,再收罗从彦为弟子。此后,罗从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杨时渊博的学识由衷的钦佩,他曾对人说:“不至是,几虚度一生矣!”他庆幸自己拜师杨时门下,否则几乎误了时机,而虚度此生。由于罗从彦严毅清苦,笃志求道,故甚得杨时好感。此时杨时门下虽弟子甚多,但他特别看重罗从彦,认为“惟从彦可与言道。”后人朱熹对罗从彦追随杨时闻道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足见杨、罗师生之间的你教我学的情谊何等深厚!杨时的循循善诱和过人智慧也深深影响了罗从彦。杨老在教导学生时,不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弟子,他总是引经据典,由浅入深,诱导他们去提问,思考,解惑,然后逐步接受老师的观点。这种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为罗从彦继承;罗从彦又言传身教其弟子李侗;李侗正是用了此教法,引导朱熹接受“二程”理学、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从而集理学之大成。
  无怪乎,清于辰在《李延平先生祠碑记》中说:“故有龟山不可无豫章,有豫章不可无延平,无延平,是无朱子也。”杨时把“二程”理学传承给罗从彦,罗从彦又传承给李侗,李侗又传承给朱熹。成就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延平四贤,首功当属杨时先贤。
  杨时与罗从彦之间还顶有天分的。杨时虽然早罗从彦出生22年,然而都在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同年去世的。在传道“时间”上,罗从彦无法与杨时相比,但是在传道“地点”上,罗从彦占绝对优势。因为杨时载道南归时,人不在福建。可以这样说,杨时此时是在“倡导东南”,而倡道八闽的事,是交给其弟子罗从彦去操持的,罗从彦祠堂内一副对联“豫章闽北无双士,道统南来第二家”中可见一斑。
  朱熹赞曰:“龟山之南,道则与俱。有觉其徒,望门以趋。唯时豫章,传得其宗。一箪一瓢,凛然高风。”高度概括了杨时与罗从彦薪火相传“二程”理学的不朽功绩和志同道合的师生情谊。
  (作者杨连跃系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思浩
责任者
杨连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