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祖杨时的功绩和品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48
颗粒名称: 缅怀先祖杨时的功绩和品格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摘要: 本文是作者杨松荣杨立荣从五个方面缅怀先祖杨时的功绩和品格。
关键词: 杨时 杨时文化 杨立荣

内容

打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风尘,我要大声的发问:究竟是谁第一个担负南传理学的重任?又是谁第一个开辟闽学先河?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先祖,“二程”理学的嫡传弟子杨时。
  杨时(1053-1135)南剑州将乐县人,字中立。晚年告老还乡时定居在将乐县龟山下,世人称其为龟山先生。他是两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我们深切缅怀先祖杨时的功绩,要铭记他对理学南传的巨大贡献;要学习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良好风范;学习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斗争精神;效仿他尊师重教的崇高品德,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传承下来,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建设当今和谐社会服务。
  一、理学南传,闽学开辟,功彰千秋杨时是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这个动荡时代的特殊人物,是中国古代传统儒家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存亡续绝、继往开来的著名理学家。他不但继承了“二程”理学之精髓,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主张“普天下只是一理”,以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并把理称为“太极”。他认为太极是自然之理、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在“二程”理论基础上发展了理学,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理学平垫了基础。著名的“理一分殊”观点,就是在程颐答杨时问疑时,在释疑过程中提出的,后朱熹就是在此论点基础上完善,并集理学之大成的。
  杨时回到八闽大地后,四方收徒办学,宣传理学,极大促进了闽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据明朝林钿的《请补宋罗、李二先儒从祀庙庭呈议奏疏》记载:“溯自杨中立载道而南,为后世学士之鼻祖,其衍中立之心传者,罗仲素也,承仲素之谪传者李愿中也。由罗、李以递传于朱夫子,……譬之河流,杨中立星宿发脉也。”这段话语点明杨时是闽学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深刻说明了杨、罗、李、朱四位同生一郡的四大儒是道统相继、一脉相承的理学大师。正因为延平四贤共创闽学,促进了福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福建以“理学名邦”、“海滨邹鲁”而名扬天下,这也涵盖杨时的功绩。据《宋史·地理五》记载:“福建路登科第者尤多。”光中进士者已达7600余人,约占宋朝中举总数的25%。清人蒋恒谈及杨时对闽学的贡献时,赞赏之言不绝于口:“杨时归闽,受业者众,东南推其得‘程氏正宗’遂为八闽理学之始。”(见《八闽理学渊流》)延平四贤以其渊博知识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通过兴学堂、建书院,广纳门生,用私学的方式促进当时闽文化的传播发展,也为后世书院制度的发展和自由讲学风气的倡导,打开先河。从此八闽大地经宋、元、明、清,各县普遍设立书院,于官学之外另辟教育福地,促进了八闽大地的人才培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杨时先祖独特的“为学之方”、“学成要何用”、“要博通古今文章”、“不为非正义之士”等至理名言,至今乃启迪我们学习要树立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掌握学习方法,要为正义真理服务。
  二、尊师但不盲从,重教却不教条先祖杨时在尊师重教方面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在北宋熙宁九年,杨时荣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汀州司马。这时期他正随理学大师程颢学习儒家理学,为了不中断学业,求取程颢的学问真谛,他不顾朝廷催其赴任的三申五令,辞去官职,继续留在程颢老师身边学习。杨时毅然放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金榜提名的机遇,可见其求知的欲望何等强烈!在那追名逐利的时代里,一个受封建礼教多年教育的儒生,竟然摆着官不當,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就是现代也少有人可比。
  在北宋元祐八年(1093)五月,40多岁的杨时偕游酢北上洛阳拜程颐为师(那时程颢已去世八年),留下了“立雪程门”的千古佳话。那是1093年一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日子,杨时与游酢一道去参拜理学大师程颐,不巧程老在厅堂上冥坐午休。为了不影响老师的休息,他们俩一直站立在屋外,直到纷飞的大雪在他们的脚边堆起一尺多厚积雪时,程老方醒,立唤二人进屋。世上尊师者不乏其人,可是尊师到这般程度实属罕见。无怪乎!后人常以此例赞美尊师好学之人。
  杨时尊师不同凡响,他尊师但不盲从的学风流传至今。据史书记载,杨时对程颐老师推荐研读张载《西铭》中的观点心存疑问。他能大胆质疑说:“发明圣人微意至深,然而言华而不及用,恐其流遂至于兼爱。”而程老回复杨时说:“《西铭》以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在此,程颐先师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理一分殊”的观点,并一针见血指出与墨子兼爱的本质区别。
  这论点正是通过杨时的提疑,程颐老师的排疑、释疑,才有了“理一分殊”这著名观点的出现,从而推动了儒学的进步与发展。从这一事例中不难看出:杨时固然对自己的老师尊重有加,但是在从师学习过程中,通过提疑、问疑、释疑,使自己的尊师之德提升到更完美的高度上。杨时谆谆教诲我们:“学者当有所疑,乃能尽德。”这句话理应成为我们尊师重教的座右铭。
  三、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从1077年,杨时二十五岁授汀州司马算起到1130年七十八岁,共计五十二年的从政生涯。杨时一生担任的官职很多,上至龙图阁直学士、工部侍郎、迩英殿说书、国子监祭酒等京都大官;下至地方的州官县吏。不管是在京都任官,还是在地方为吏,他都能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留下千古传颂的政绩和典故。
  宋元祐三年(1088)杨时被授虔州司法。他“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显示出杨时执法如山,公正严明作风。
  宋绍圣元年(1094),杨时任浏阳县令时,正逢该县旱灾严重。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逃。见此情形,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善役顾钱书》,使当朝能及时拨款赈粮。同时他毅然将官仓里的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给灾民。宋绍圣四年(1097),浏阳县又暴雨成灾,杨时急呈《上州牧书》,向朝廷禀报浏阳县的严重災情,请当朝拨钱、粮赈灾;并请求减负灾民赋庸调税。杨时勤政爱民的行为,遭其上司漕使胡师文嫉恨,逐以“不摧积欠”的罪名上告朝廷,杨时遭罢官。
  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复职任萧山县令,萧山县城周边农田易旱易捞、连连受灾、颗粒无收,人民生活极其困苦。为改变农田现状,乡民曾多次提出将低田改造成贮水湖,以灌农田的建议,均无人理睬。杨时到任后,能认真听取乡民意见,在调查研究后决定筑坝造湖,造出的湖面积达37000多亩,可灌溉农田146800多亩,受益区域方圆80余里,彻底改变了该地区旱涝无收的困境。这业绩在《萧山县志》中有记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杨时勤政爱民的行为,深受萧山百姓的拥戴。南宋建炎元年(1127),杨时又上疏朝廷请取消茶、盐二法以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由此得以聊生度日。
  四、刚正不阿,勇斗奸臣先祖杨时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畏权势,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宋宣和六年(1124),杨时任迩英殿说书时,闻金兵南侵,他接连两次上书朝廷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主张;并且当廷斥责童贯:“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不为权势,声色俱厉斥责宰相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并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这在奸臣当道的朝廷中敢站出来呼吁,需要何等的勇气!宋靖康元年(1126),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左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时,恰逢金兵围困汴京。杨时坚决反对投降派割地求和的卖国主张,力主抗金,请求朝廷重用抗金名臣李纲。在国家与民族存亡之际,李纲反遭罢官,从而激起万民义愤。在爱国知识分子陈东等太学生的引导下,一万多民众聚集到宣德门前上书请愿。皇帝听信蔡京等奸臣的意见,准备派兵镇压。眼看这场血腥屠杀就要发生时,杨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请愿者辩护。他对宋钦宗直谏道:“士民出于忠诚,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见《宋史·杨时本传》)。才使宋钦宗改变镇压旨意,从而避免了一场血腥屠杀。
  杨时在京任迩英殿说书时,实在看不惯奸相蔡京为讨好和迎合昏君赵佶皇帝,与时任苏杭应奉局的朱勐勾结,以建龙德宫为名,令发各地,四处搜刮金银珠宝和奇花异石等;以及与当朝奸臣合谋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的恶劣行径,毅然上疏朝廷曰:“免夫之役,素被海内,西城聚歙,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文,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复申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这种大扫皇帝乐趣,顶撞重臣权吏的做法,可想而知杨时该冒何等风险,该有何等的勇气啊!结果被贬官到边地,扫出京都。
  在1126年,金兵进攻太原,太原危在旦夕,拥兵自重的姚古竟坐视不救。
  杨时上书朝廷诛杀姚古,援救太原,朝廷仍不采纳。抗金名臣李纲闻此讯作诗赞颂杨时云:“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可见杨时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抑。
  五、勤俭朴素,家教严谨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杨时看透南宋朝廷丧权辱国的腐败面目,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就以年事已高为由,乞请告老还乡。宋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挂銜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他官绢200疋,白银300两,怡养天年。杨时不但坚不接受恩赐,反而奏请宋高宗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此事足见杨时念念不忘家乡人民,时时惦记着八闽人民的疾苦。
  杨时荣归故里后,仍然过着勤俭朴素,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他时时教育儿孙要“俭以养德”。他立下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
  足见杨时虽身居高位,地位显赫,但从不居高自傲,欺凌百姓,而且还时时教育儿孙要善待乡里,不可侵犯他人利益。这种居廟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美德,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爱戴!杨时还赋诗勉励儿孙:“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要儿孙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好风气,不要迷恋和羡慕权财。杨时家教严谨的作风的确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效仿。
  杨时告老还乡后,以著书讲学为事。主要著作有《书義》、《周易解義》、《礼记解義》、《春秋義》、《大学解》、《中庸義》、《论语義》、《孟子義》、《列子解》、《庄子解》等,最重要的是《二程粹言》和《龟山集》。杨时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丰厚的遗产。
  山河巨变,时光流淌。它可以冲刷掉历史上许多沧桑人事,但都无法磨灭杨时先祖南传“二程”理学和首开闽学的丰功伟绩;也无法冲淡杨时淡泊名利,追求完美的人格魅力;更不能抹杀他敢于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勇斗奸臣的斗争精神和勤政爱民的良好风范。他不朽精神和功绩,与日月同辉,同江河共存!“龟山鼻祖,道南启英”这句话正是对杨时先祖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和完美人格的高度评价。
  (作者杨松荣系南平市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荣系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立荣
责任者
杨松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