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与当今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43
颗粒名称: 杨时与当今社会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193-196
摘要: 本文是作者杨志华杨思浩讲述杨时的教育思想与当今社会是一致的。
关键词: 杨时 杨时文化 传统文化

内容

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都对它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影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都对历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杨时思想文化,也必定会在当今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发挥文化引领良好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才能推动当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杨时作为“二程”理学南传和闽学开辟的第一人,将“二程”理学之真谛首传罗从彦,罗从彦又传李侗,李侗再传朱熹,使中华民族主体文化儒学,得以延续相传,并经朱熹之手进一步发扬光大,成就了朱子理学之大成,极大促进了福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福建以“理学之邦”、“海滨邹鲁”之名称誉天下。
  杨时八十三岁而终,生平留下许多诗词和文章。杨时文集在古代光宋时就有三种刻本:分别为二十卷本、二十八卷本、三十五卷本。明朝时,品类更多,有选集本和全集本之分。现存的有《春秋义》、《孟子》、《字说论》、《日录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二程粹言》和《龟山集》。杨时的著作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库。清康熙帝十分赞赏杨时,曾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书“程氏正宗”四字加以褒扬;其真迹至今还珍藏在南平市延平区玉地村(杨时三子杨遹后裔故居地)。
  杨时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从政理念以及高尚的品德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古代传统文化中一颗光芒耀眼的明珠,对当今社会进步的借鉴作用可从五个方面简而述之。
  一、杨时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良好风范,值得当今社会学习和借鉴杨时的从政经历从宋熙宁八年(1075)起算至建炎二年(1128),共计50余年。期间无论是在京为官,还是在州县为吏,都能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戴。杨时所任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见《宋史·杨时传》)在宋哲宗绍圣四年,他在浏阳县县令任上,见该县连年逢灾,农民颗粒无收。而朝廷仍然照征粮税,农民苦不堪言!他不考虑个人得失,毅然接连向朝廷上疏《上程漕书》、《与州牧书》、《上提举议役顾钱书》等奏章,反映该县灾情,请求朝廷免征粮税,并拨粮款赈济灾民。为了应急,他先将县库存粮调出赈济灾民,竟遭到上司漕使胡师文的嫉恨,被诬陷为“摧欠不力”,为此付出惨痛的被罢官代价。
  杨时在任余杭县令时,敢顶撞宰相蔡京为母浚河筑坟的不义之举,保护了千亩农田,维护了农民利益,但从此却与蔡相结下仇隙而屡遭排挤。
  杨时担任萧山县令时,能深入实地考察,制定出建湖蓄水,改造万亩农田的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经过努力终于将城边内涝外旱的万亩农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南宋建炎元年,他又一次上疏朝廷,请求取消萧山县茶、盐二法,减轻了该县人民的负担。
  古代儒家思想熏陶的杨时从政时尚能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联想时下的政府官员,还不该从杨时良好的从政行为中反思点什么?抛弃些什么?把为官清正廉洁,为民办实事落在行动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保证社会和谐、安定。
  二、杨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程门立雪”是杨时尊师重教的典范。公元1093年一个寒冷的冬天,杨时与游酢同往洛阳拜见程颐,不巧,老师正在厅堂冥坐静休,为了不打断老师休息,他们俩一直站在门廊下,直到纷纷而下的大雪在他们的旁边堆起尺把积雪时,程颐方醒,立马唤他们进屋相见。世上尊师不乏其人,然而尊师到如此程度实属罕见!杨时尊师但不盲从,据记载,杨时研读了程颐极力推荐的张载的《西铭》后,对书中的某些观点心存疑问,大胆质疑道:“发明圣人维意至深,然而言华而不及用,恐其流遂至于兼爱。”程颐耐心答疑他说:《西铭》以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无分。这次对话中,程颐一针见血指出张载的兼爱与墨子的兼爱有着本质区别,为理学更深层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从他们师生的对话中,不难看出杨时虽然对老师尊重有加,但在求知过程中,还是通过提疑、问疑、释疑,弄清楚了老师的真知灼见。这个故事把杨时尊师之德提升到更为完美的高度。杨时还时时教导学生:“学者当有所疑、乃能尽德”,此话应当成为当今社会求学者的座右铭。
  杨时还强调学习要树立正确的目的性,倡言“不为非正义之士”,“质诸圣人治可取正”等主张,教导门生要“博闻强识诸子百氏之书,无所不究,循是而进。”这对当今锐意求知进取的人们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杨时心系家国安危的主张与当今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一致的宋宣和六年(1124)十二月,担任国子监祭酒的杨时闻知金兵大举南侵消息后,向朝廷连上二个奏折,旗帜鲜明提出“修政事,明军法,攘夷狄,排和议”的主张。当听到奸臣童贯临阵脱逃的消息时,他又义愤填膺上奏朝廷诛杀童贯“当正典刑”,并当廷怒斥奸相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误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共齿。”请求朝廷罢免投降派主要代表人物张邦昌官职。在奸臣当道,皇帝昏庸的北宋朝廷上,敢站出振臂高呼,怒斥奸臣,该有何等的勇气啊!靖康二年(1127),北宋徽、钦二帝被掳至金国,金兵继续围困国都汴京,宋王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投降派又提出割三镇二十州地给金国,以求一时安宁的卖国主张时,杨时毅然挺身而出,怒斥道:“欲助寇而自攻也”,并力荐李纲重掌兵权领兵抗金。杨时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不畏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永远是激励我们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精神动力!对杨时凛然大义的勇敢行为,抗金名臣李纲为之题赞称:“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四、杨时勤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的生活作风值得我们借鉴杨时职位不谓不高,他担任过的秘书郎、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均为五品以上的京官,但他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同朝幕僚中众口皆碑。朝中人云:“视公一饭,虽蔬食脆甘若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每加一衣,虽狐貉褞袍若皆于体,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敞庐优屋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见宋吕聪《问书册》)可是杨时平时对自己的吃穿住的要求简单到近乎苛刻地步!杨时逝世时,“身后肖然,家徒壁立”。(见朱震《故龙图阁直学士左朝请大夫致仕杨公行实》)杨时身上所体现出的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也足以让当今社会中那些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的人愧疚汗颜!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走共同富裕的小康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牢记杨时先祖的教诲,务必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积极投身于建设小康社会中。
  五、杨时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有许多可鉴之处杨时77岁时辞官告老还乡回到将乐县,与儿孙一起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他立下家规说: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揀揀;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柱;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而且杨时还时时教育儿孙“俭以养德。”我们从杨时教育子孙的这番肺腑之言中,不难看出他虽曾身居高位,但他从不居高自傲,欺凌乡里,更不允许儿孙去侵占他人利益。为了教育儿孙永远不要贪图金钱地位,永远牢记和保持勤俭节约的好家风,他还特意赋诗一首留勉晚生后代:“敞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在严格优良的家庭教育熏陶下,杨时五个儿子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都个个成才,登进士榜;个个都做一个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好官,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联想当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和问题,更感到大力宣扬先贤杨时堪称楷模的家教很有必要。
  虽然,杨时离开我们800多年了,但其留下的丰厚的文化宝藏、良好的从政风范以及崇高的品德涵养却将永存于世,为当今建成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杨思浩系南平市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级经济师;作者杨志华系南平市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延平区交通运输局局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志华
责任者
杨思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