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的缘由和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42
颗粒名称: 试论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的缘由和意义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188-192
摘要: 本文是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的缘由和意义。
关键词: 杨时 杨时文化 李云生

内容

宋代理学家杨时,字行可,后改中立,号龟山,明溪县龙湖村人。杨时一生笃锺理学,以传承播扬理学为己任,通过著书立说、注经解经、创办学院、讲学授徒将二程洛学传至东南海滨,经朱熹集大成,完成了洛学闽化的过程,形成了博大精深、体系严密的新儒学闽学,成为元明清三朝七百年的治国理论。而杨时则被尊为闽学鼻祖,声名远播,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有贡献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将杨时尊为闽学鼻祖,是以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为依据的;尊杨时为闽学鼻祖,具有多重意义。
  一、闽学是特指名称所谓闽学,是指朱熹所创立的哲学体系,也是一种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比过去更为严密和完整的新儒学。顾名思义,“闽学”是指福建地域的学术思想。以“闽”作为福建省的简称,古已有之。《周礼·夏官·职方氏》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等少数民族的记载。“七闽”是指七支居住在福建各地的闽族。“闽”是什么意思呢?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为东南越蛇穜。”福建地处亚热带,自古多蛇,居住福建的古代氏族是以蛇作为图腾崇拜的。秦始皇设郡时,不泛称“东越”,而改称“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取福州和建州的词头各一字合起来置福建经略史,首次出现“福建”名称,唐大历十二年(777)开始把“闽”作为福建的简称。
  “闽学”这个名称,最早流行于明代。明初大儒宋濂说:“自孟子之殁,大道晦冥,世人擿埴而索涂者,千有余载。天生濂、洛、关、闽四夫子,始揭日于中天,万象罗列,无不毕见,其功固伟矣。而集其大成者唯考亭朱子而已。”明大臣解缙建议修书,“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编有《濂洛关闽集解》19卷。可见,古人称朱熹学说为闽学。这和称周敦頤学说为濂学、二程学说为洛学、张载学说为关学是一致的。
  为什么把祖籍江西的朱熹学说称为闽学?清人蒋垣在《八闽理学源流》中说:“濂洛关闽皆以周程张朱四大儒所居而称,然朱子徽州人,属吴郡,乃独以闽称何也?盖朱子生于闽之尤溪,受学于李延平及崇安胡籍溪、刘屏山、刘白水数先生。学以成功,故特称闽。盖不忘道统所自。”以上说明,朱熹生于福建,主要学术活动在福建,朱熹学派也基本上在福建活动,朱熹集大成的学说称为朱子学,故也称闽学。闽学是宋代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之一。
  那么,杨时是何时开始被誉为“闽学鼻祖”呢?明巡按御史大梁杨四知在杨时的《像赞》中说:“受学伊洛,倡道海滨;升堂覩奥,扶世觉民;闽称邹鲁,公则鼻祖;遗像俨然,师表千古。”明代林钿在《请补罗·李二先儒从祀庙庭疏》中说:“溯自杨中立载道而南,为后世学士之鼻祖。”后来清代蒋垣在《八闽理学源流》中说得更明白:“杨时归闽,受业者众,东南推其得程氏正宗,遂为八闽理学之始。”清代朱任弘也说:“居恒溯八闽理学源流,久心企龟山先生倡始之功,开草昧,启曈昽,自是醇儒辈出,朱子爰集其成。……朱之学行,杨之学当与并行而不悖。”可见,以杨时领头的道南学派将中原洛学南传福建,至朱熹而集大成,这已经是包括朱熹本人在内的历史上许多学术名人的共识。明代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无龟山则无朱子”的论断是指称杨龟山为闽学鼻祖的另一种表白方式。
  至于杨时能誉称为“闽学”鼻祖,这关系到对“闽学”的界定。“闽学”是一个特指名称,它包含三个因素:一是指具体的人,即朱熹,所以闽学也叫朱子学;二是指这位具体的人所活动的地域,即朱熹主要学术活动在福建(闽);三是指这位具体的人,在这相关的地域组成的学派,即朱熹门徒众多,据统计有511人,其哲学思想集大成,成为朱子学派。
  由此看来,闽学不等于福建之学。因为前者不仅仅是地域的名称,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如果将福建早期的理学也称为“闽学”的话也未尝不可,但两个“闽学”的内涵就不完全相同。
  二、闽学鼻祖非杨时莫属闽学鼻祖究竟谁更符合,谁更恰切呢?是福建早期的理学家还是宋朝道南哪一位知名学者呢?福建早期的理学代表人物有欧阳詹、林蕴,后有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以及同调章望之、黄晞等。他们作为福建早期理学和宋代理学的先行者,处在理学的开创时期,对理学进行了启始性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理论,也没有在福建形成学术派别。他们的学术观点对后来的闽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根本的和最关键的基础性影响。
  武夷“胡氏五贤”(胡安国、胡寅、胡宁、胡宏、胡宪)也是福建早期理学的一个学系。父子叔侄五人在当时学术思想界皆有盛誉。胡安国进士出身,曾任太学博士,虽非二程嫡传,却与杨时、游酢、谢良佐为师友,是南宋的经学家,以治《春秋》见长。其子胡宏,始从学其父,后师事杨时,一生不耽于仕途,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造诣最高的理学家。胡寅、胡宁、胡宪在理学研究上亦各有所长,各有成就。“胡氏五贤”对闽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但也不是最根本的和最关键的基础性影响。
  以杨时为领头的道南学派通过著书立说、注经解经、创办书院、讲学授徒等传承方式将中原洛学传至东南海滨,成为倡道东南的第一功臣。清乾隆元年进士、大学者全祖望说:“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朱熹)、南轩(张栻)、东莱(吕祖谦)皆其所出。”明御史李熙说:“宋河南程氏两夫子,出得千载不传之秘于遗经,惟龟山杨先生独得指归,故别而归也,忻然有道南之目,一传为罗豫章、再传为李延平、三传为朱考亭(朱熹)而大集厥成,天下称闽中四贤,皆杨先生倡之也。”显然,杨时确实是道南正统创始人。虽然将洛学传往东南各地的还有其他人,但吕思勉先生在叙述理学源流派别时说,二程之门,最著称者为游酢、杨时、尹焞、谢良佐。游氏书不传,弟子亦不著。谢氏之门,最著者为朱震,然朱震《易学》实由自得,不出师门也。尹氏最后起,守师说亦最醇,其传亦不广。惟龟山最老寿,遂为洛学大宗。南渡后朱熹、张栻、吕祖谦三先生之学,皆实出于龟山。这些议论实际上肯定了龟山是闽学鼻祖的论断。
  杨时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发展、传承二程洛学,“州县浮沉四七春”,足迹遍布江南各地,在湖南、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创办书院讲学授徒,并且不停地著书传道,其传承面很广,时间很长,著述繁丰,门生众多,师徒共同造就了南宋初繁荣的思想文化。这是以杨时这位宗师为领军人物而形成的思想流派奋斗的结果,它为后来的朱熹在理学上集大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由此看来,朱熹集大成的理学直接思想来源主要是经过杨时、罗从彦、李侗继承和发展的二程洛学。从“吾道南矣”的杨时开始,载道而南,三传至朱熹,经过朱熹及其门生的努力完成了洛学闽化的过程,形成了博大精深、体系严密的新儒学闽学。所以《四库全书》在评价《龟山集》中就说:“杨时卒于高宗绍兴五年,其入南宋日浅,故旧皆系北宋末,然南宋一代之儒风与一代朝论,实皆传(杨)时绪馀。”清代《宋元学案》续编者黄百家说:“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尹(焞)、谢(良佐)、吕(大临)其最也。顾诸子各有所传,而独龟山之后,三传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衣被天下,则‘道南’目送之语,不可谓非前谶也。”可见从理学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看来,倡道东南,参与者众,并非杨时一人之力,然杨时著述最丰、授徒最多,讲学最勤、理解最正、耗时最长、影响最广、功绩最大,将杨时尊为闽学鼻祖是必然的。
  三、闽学鼻祖之尊称意义深远尊杨时为闽学鼻祖,是对杨时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的学术贡献和影响的直接肯定,也是对闽学的源流、性质和意义的准确解说。
  1、杨时尊为闽学鼻祖,肯定了杨时有重大的学术贡献。宋明理学是元明清三朝700年的治国理论,这种治国理论自何而来,怎样发展,如何完善,是一个学术界不可弃缺的重大问题。宋代理学家杨时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在一些著名的思想史、哲学史中均没有反映杨时的学术思想,甚至连姓名都未列上。将杨时尊为闽学鼻祖,就已肯定了杨时有重大的学术贡献。事实也是如此。
  公元1081年,程颢目送弟子杨时学成返归福建时,情不自禁地对周围人说:“吾道南矣!”自此杨时作为“道南”学派的领军人物不遗余力地将洛学传至东南海滨,至朱熹而集大成,创立闽学,终至成为治国理论。“道南”之言,不仅仅是将“道”传至南方,而是“道”在南方得到保存和空前发展,因为不久北方已被金人占领,北宋灭亡,没有“道”的生存空间。还不仅如此,随着“道”的发展,南方成了伊洛之地、邹鲁之邦,福建成了宋明理学的根据地。天旋地转,福建一度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当时学术,南自福建,北到河朔,东起苏浙,西迄四川,几乎都是闽学生贤及门人后学的天下。所谓“朱子门人半天下”,其言不假。可见,杨时这位闽学鼻祖的贡献是直接关系到理学存亡续绝的根本性问题,其对中国思想文化所建立的功绩,是应该永载史册的。
  2、杨时尊为闽学鼻祖,说明闽学源远流长。闽学的创立,是朱熹这位集大成的理学家的丰功伟绩,但又不完全是朱熹一人的功绩。闽学是洛学闽化的重大成果,说明是自洛学而来。洛学是起始于北宋周敦颐的濂学,周敦颐兴理学之始,经程颢、程颐潜思力行,发展成洛学,在宋代的众多学派中脱颖而出,再以杨时为领军的众多学者南传至闽,经朱熹将洛学闽化而成一门博大精深、体系严密的新儒学闽学。所以朱熹在《祭李延平先生》文中写道:“道丧千载,两程勃兴。有的其绪,龟山是承。龟山之南,道则与俱。”这也说明朱熹是直接继承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其实,他还吸收了先秦以来的一些思想观点。再往上溯,朱熹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说他是“继往圣、开来学”,是准确的。
  由此可见,闽学思想是自孔子而来,自先秦而来。而最主要的是自二程而来。杨时尊为闽学鼻祖,说明闽学“源之远”。至于流,其成为元明清三朝的治国理论就已经表明“流之长”,何况,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儒学文化的许多积极因素、进步理念和正面意蕴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潜移默化和借鉴启迪的重大作用,对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和陶冶的独特作用。
  说闽学以龟山为始祖,源远流长,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杨时尊为闽学鼻祖,说明闽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杨时并非代表自己一人,他代表了道南学派和龟山学派的整体。一是杨时开启了南宋三脉理学。
  杨时将洛学传罗从彦和张九成,张九成传吕祖谦;罗从彦传李侗、胡宏,胡宏传张栻。因此与朱熹一同被称为“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张栻也接受了杨时的思想影响,只是对朱熹影响最大、最直接。二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这个传承系列有三个共同特点:都是南方人;三个福建人,一个准福建人;道德操守都符合贤者的要求;学术思想一致,且都专心坚毅求学。他们组成传播洛学接力系列,可以说是强强组合。三是龟山门生众多,遍布江南各地,在一千多人的门生中,有不少是学术造诣高,且名见经传的理学俊才,如王居正、胡寅、罗从彦、胡宏、陈渊、喻樗、张九成、张拭、李郁、刘勉之、廖刚、萧顗、黄用和、王苹、胡德辉、宋之才、潘良贵等等。
  上述这些学者之中,有把自己理解掌握甚至发展的洛学直接间接传给朱熹的,也有其学术思想影响朱熹的,这就直接或间接地为闽学的形成出了力。
  象游酢、谢良佐、尹焞、胡安国、陈瓘、邹浩、吕大临这些理学高才也都或多或少地从某方面给了朱熹正面的积极影响。
  同时,朱熹在创立闽学的过程中,除了以杨时为主传承的二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为基础外,还吸收了张载关于气的学说,吸收了邵雍的象数学,甚至吸收了韩愈、李翱从唯心主义角度反对佛教的一些基本观点,还吸收了王弼所曲解的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观点。朱熹还综合发展了秦汉之际《大学》《中庸》所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如此等等,说明朱熹通过博采众长而创立闽学,说闽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4、杨时尊为闽学鼻祖,揭示了闽学博大精深的必然性。朱子学即闽学内容博大精深。它包含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格物致知认识论、知先行后的知行学说、关于天命与气质的人性论、人心与道心及天理与人欲对立的伦理学说、唯心主义的天理史观等等。它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比过去严密和完整。为什么闽学能达到如此高度呢?因为它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作而是长时间、广地域、多学者的思想成果,体现出其博大精深的必然性。
  博大精深,就是包含天、地、人、物的方方面面,有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等,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种种现象有深入的分析和见解,形成一种完整的和严密的认识。这和杨时大有关系,正如明游居敬在《请从祀疏》中说:“譬之水也,则杨时肇其端,罗从彦浚其流、李侗洪其派,至朱熹汇其波澜,而要其止宿者也。”《宋元学案》中说:“杨文靖公三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综上所述,“闽学鼻祖”不只是表示起始的荣誉称号。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有其实实在在的历史过程和实际内容。也有实实在在的历史和时代意义。杨时这位杨氏精英、理学鸿儒、南剑州先贤无愧于“闽学鼻祖”这尊闪耀千秋的桂冠。
  (作者系省闽学研究会理事、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顾问)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云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