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文献考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29
颗粒名称: “程门立雪”的文献考察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7
页码: 111-117
摘要: 本文是作者方彦寿对“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所作的文献考察。
关键词: 杨时 程颐 典故

内容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为人们所熟知。但若认真考察这个典故的文献来源,却发现有许多不明之处。诸如:这个典故的最早文献出处何在?最早出现“程门立雪”一词的古典文献是什么?“程门立雪”一语的演变过程如何?等等。本文所要考察的,就是这些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
  一、对典故“程门立雪”出处的考察要考察一个词或一个典故的来源,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要查找《辞源》,其次就是查《古书典故辞典》。《辞源》“程门立雪”辞条如是记载:宋程颐门人杨时游酢,一日往见颐。时值大雪,颐偶然瞑目而坐,二人遂侍立不去。待颐觉,时酢始辞别,门外已雪深一尺。见《宋史》四二八《杨时传》。后人因用“程门立雪”为尊师重道的故实。元谢应芳《龟山稿》(按,应为《龟巢稿》)七《杨龟山祠》诗:“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文靖,杨时谥。(《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三册,第2308页)《古书典故辞典》则介绍说:“程门立雪,(是)宋代杨时、游酢见程颐的故事。《宋史·杨时传》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元代谢应芳《杨龟山祠》诗:‘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后来,用为尊师重道的典故。”《辞源》与《古书典故辞典》的说法,其本意无疑是要揭示这个典故最早的文献来源,但从上文来看,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而且,“程门立雪”作为一个固定的成语的形成,以及这个成语在最终形成时一些必然会有的一些演变过程,在两部工具书中也没有加以进一步说明。因为从《宋史·杨时传》的记载,和谢应芳的诗句,人们也可以提炼出诸如“立寒雪”、“立雪师门”、“游杨立雪”、“立雪门外”之类的一些词组,而未必就一定会是“程门立雪”。
  考释词语典故来源,本应引证最初资料,今人所编之工具书如上引之《辞源》、《古书典故辞典》,均引证《宋史·杨时传》,感觉仍不够到位。
  众所周知,《宋史》编纂于元朝末年,主纂者是元代的脱脱(1314-1355),考游、杨赴洛阳拜程颐为师是在北宋元祐八年(1093),下距脱脱纂修《宋史》少说也有300多年;把一个历史掌故的来源放在300多年之后的某一部典籍,无论如何也难以令人信服,或者说,把《宋史·杨时传》的记载作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最早出处,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实际上,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是《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文曰: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右三事《侯子雅言》。侯仲良字师圣,二先生之内弟。(《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9-430页;《程氏外书第十二》,《朱子全书外编》本,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第537页)《程氏外书》,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所编,是《程氏遗书》的续编。内容与《二程遗书》相同,也是二程的讲学语录,所据为朱光庭、陈渊、李参、冯忠恕、罗从彦、胡安国、游酢诸家所记。“程门立雪”一条即出自卷十二《传闻杂记·侯子雅言》。
  侯子即侯仲良,字师圣,“河东人,二程子舅氏华阴先生无可之孙”。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他是二程的表弟,也师从于二程。事迹载《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据《宋史·胡安国传》记载,侯仲良是一位“言必称二程先生”的理学家,胡安国对其评价甚高。他说:“其安于羁苦,守节不移,固所未有。至于讲论经术,则通贯不穷;商榷时事,则纤微皆察。”(《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正因如此,故遣其子胡宏从之学。
  《宋史·艺文志》著录侯仲良著有《论语解》一卷,朱熹对此书评价:“其学大抵明白劲正,而无深潜缜密沈浸浓郁之味,故于精微曲折之际不免疏略,时有罅缝。不得于言而求诸心,乃其所见所存有此气象,非但文字之疵也。”(《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侯仲良与二程的关系如此密切,他的《侯子雅言》显系亲闻,即所谓“第一手资料”或“原始记录”。其书今虽已散佚,但有三条保存在朱熹编纂的《程氏外书》中,故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应无可怀疑。由于侯氏是将游、杨“立雪”与朱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的典故并列而记的,故在朱熹弟子和表侄祝穆(?-1256年)所编的类书《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三中,才有“坐春风立寒雪”的条目:“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箇月。游定夫、杨中立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尔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三尺。”在同书别集卷二十七中,又将此一分为二,形成“坐春风、立寒雪”两个各自独立的条目。“坐春风”条曰:“侯师圣云: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箇月。”“立寒雪”云:“游、杨初见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軰同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四库全书》本)前后区别只在于雪深“三尺”与“一尺”程度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祝穆《事文类聚》前集所载这段话的文末,注明引文出处是《涪阴(陵)记善录》一书,而不是引用朱熹所编的《二程外书》。考《涪陵记善录》是程颐的另外一位门人尹焞(1071-1142),字彦明,人称和靖先生,河南洛阳人,《宋史》卷四二八有传)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以后,因避战乱在蜀中涪陵时,由其门人冯忠恕所记的语录。此书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儒学类》有著录,但未署撰者名氏;张鎡《仕学规范》卷首《编书目》中列有编纂这部书的参考书目一百种,《涪陵记善录》也是其参考书之一。《宋史·艺文志》作《涪陵记》一卷,作者为冯忠恕。此书今虽已久佚,但在宋代的一些儒学典籍中仍可读到部分内容。除《事文类聚》之外,朱熹编《二程外书》卷十二从此书转录了有关尹和靖的言行八条,称“右八事《涪陵记善录》,冯忠恕所记尹公语。”(《朱子全书外编》本,第538页)《伊洛渊源录》卷四《伊川先生遗事》第一条“王霖公泽言”,(朱子全书本,第976页。)也是从《涪陵记善录》转录;卷十四则载“冯圣先,名理,汝州人。陈恬叔易为作志文,尹公再题其后。其子忠恕,从尹公学。《涪陵记善錄》者也,志、跋皆见录中。”(同上第1107页)。《朱子语类》卷十七有郑可学记:“因看《涪陵记善录》,问‘和靖说敬,就整齐严肃上做’;上蔡却云‘是惺惺法’,二者如何?”一条。
  无独有偶,将“春风”、“立雪”两个典故并列而言的,还有南宋徽州休宁人氏程若庸(字达原,号勿斋。生卒年不详,为咸淳年间进士,历任安定、临汝、武夷书院山长)。他在《斛峰书院讲义》中说:“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是志也,坐春、立雪之时,身体心验之旧矣。‘道南’之教,宁不以是为先务乎?由龟山、豫章而延平,逮吾朱子,大成集焉,推其说以教天下后世,至明且备。”(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三,第2819-2820页)以上通过对典故“程门立雪”出处的考察,可以知道,最早记载“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文献是北宋侯仲良的《侯子雅言》,其次是南宋初冯忠恕《涪陵记善录》,而将此完整保存且为后世所知的是朱熹所编的《程氏外书》。最早为这个典故“取名”的是祝穆,但是,他的“立寒雪”三字词,在后世并没有广泛地流传开来;也可以说,“程门立雪”作为一个成语,在南宋时并未形成。
  二、对成语“程门立雪”的考察“程门立雪”作为一个成语,在南宋时并未形成,这在晚宋的一些文献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如早于《宋史·杨时传》,引用游、杨“立雪”这一典故的还有晚宋学者黄震(1213-1280)。他于景定三年(1262)十二月所撰的《立雪亭记》,(《黄氏日抄》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是为何茂远建“立雪亭”而作。文中说何氏于“横经吴泮,着亭梅间,扁曰立雪,取游杨侍伊川暝坐事也,风韵洒然如见矣。”“然大要归于循循善诱、与教不倦而已。伊川暝目而坐,安知非适然,二子侍立,虽雪不敢去,盖其敬师之意。反之复之,使自得之,自有平时之讲贯在,岂在一立雪间耶。”此文通过对何氏建立雪亭的事迹,揭示了游杨立雪程门重师重教的精神。但通观全文,还没出现“程门立雪”一词。
  又如,在今人所编的《宋·游酢文集》(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游氏分会、闽台文化交流协会南平分会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卷一中,有一篇署名为宋末谢枋得的《御史游公传略并赞》。文中有“伊川倦卧,候之门外,雪深三尺,终无怠容”之说。从中可以看出,在南宋时期,“程门立雪”只是作为一个儒学故实流传,尚未形成固定的成语。在此顺便指出,在《宋集珍本丛刊》本《游廌山先生集》卷首中,这篇文章却不署“谢枋得”之名(书影1)。考《叠山集》,亦无此文,故此文是否谢枋得所撰,还值得进一步考察。但不管此文是否谢枋得所撰,文中没有出现“程门立雪”则是毫无疑义的。
  最早出现“程门立雪”一词的古典文献,大概是生活于宋末元初的著名诗人、诗论家方回(1227-1305)的《桐江续集》(《四库全书本》)一书。
  在该书卷三十三《赠清隐程居士诗序》中已有“程门立雪殆庶几”一语。而生活年代略晚于方回的建阳熊禾(1247-1312),在他的笔下,也有了“程门立雪道南后,幸此一脉犹绵延”(熊禾《观洛行》,《勿轩集》卷八,四库全书本)的诗句。由于熊禾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不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观洛行》一诗是一首长诗,“程门立雪道南后”被淹没在这首长达一百多行的长诗中,因而在历史上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可能就是《辞源》和《古书典故辞典》把生活年代晚于熊禾半个世纪的元代的谢应芳(1296-1392)《杨龟山祠》诗:“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作为最早描写这一典故诗句的原因。
  除了以上诸人外,在元程端学(1278-1334)《积斋集》(《四库全书本》)卷二《括苍尹仲明玉井樵唱序》中,则有“一则执经程门立雪不倦;一则饮酒吹笛于午桥花影之下,人品固不同也”的评价。在元吴景奎(1292-1355)《葯房樵唱》(同上)卷二《再和韵赵敬德杂兴》一诗中,有“师门藉藉高风在,立雪英才旧姓游”的诗句。元人谢应芳(12961392),除了上引《龟山祠诗》中有“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之外,在其《次韵寄题碧云禅老》(《龟巢稿》卷四,四库全书本。)诗中,还有“门前问话人立雪,想象吾家游与杨”的诗句。
  “程门立雪”最早出现在工具书中,是元代阴时夫编纂的既是韵书,也是一部类书的《韵府群玉》。在此书卷十八中,已出现了小标题为“程门立雪”的条目(书影2),标题下的正文则记载:“游杨二子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既觉曰:尚在此乎,且休矣。
  出门,门外雪深一尺。”(明弘治七年建阳刘氏安正堂重刊本)有了方回、熊禾的诗,有了阴时夫《韵府群玉》这几处文献记载,加上成书于元代的《宋史》中《杨时传》,我们似乎可以说,“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在元代已基本形成。
  三、“程门立雪”在明清时期的流传然而,入明以后,这一成语并未广泛流传。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文献依据的。
  如明黄仲昭(1435-1508),《未轩文集》(四库全书本)巻九《送北阁林先生之任潼川》有:“执经我亦曽相从,菲才深荷开颛蒙。有时程门立寒雪,有时马帐谈春风”的诗句。明李东阳(1447-1516年)有“莫倚家风比谢王,正须立雪似游杨”(《再用韵示兆先》,《怀麓堂集》卷五十五,四库全书本。)的吟咏。明顾璘《顾华玉集·山中集》卷六《赠张南畴迁教泷水》一文中有“游杨立雪,程道以南。故曰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人知敬。”冯徒吾《少墟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三《思菴野録序》对其时“沾沾之士少有所得,即高其举趾,傲世凌物,不复求益,视先生为何如”作了一番批评,并举“昔杨龟山既登第始立雪程门,朱晦翁同安任满犹徒歩执贽延平”例子,表达了“古之大儒,其作用原自不凡”的垂范作用。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明代的几部建阳刻印的通俗类书中找到例证。如明万历甲辰(1604),题为“吴道明编集、周子才校正、周载道补遗”,而由建阳书林黄次白集义堂刊行的《新刻便蒙对联图像七宝故事》,是一部供儿童阅读的启蒙读物。全书收对联故事一千五百多条,共二十卷,分为天文、地理、时令、人物、花木、鸟兽、器用、宫室、衣服、饮食、人事、文史等二十门。其中,卷一介绍这一典故,题目居然是《定夫立雪》(书影3),而不是元代就已有的“程门立雪”。
  又如,由“江湖散人太然子辑”,“建宁府城我迁杨乔补订”,闽建书林近贤刘君丽刊行的《新刻太仓藏板全补合像注释大字日记故事卷》卷二,题目也不是“程门立雪”,而是《立雪门外》(书影4)。
  由此可知,“程门立雪”作为一个阐释儒学典故的固定成语,的确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这么说的理由,是基于通俗类书作为民间通俗读物,其特点是将所有的内容分类编排的,“程门立雪”作为著名典故,不仅是和历史上尊师重教、勤奋好学这一类故事编排在一起,而且在这两部类书中,所有的故事题目都是四个字,如果“程门立雪”已经在宋元就已形成,并广泛被人们所知的话,那么,在明代的类书中,就不应出现“立雪门外”、“定夫立雪”这样不够准确、凝炼的词语。
  “程门立雪”作为一个固定的用词并广泛地应用,应该是在明清时期。
  在明代,闽北屏山刘童《廌山游先生像赞》中,已有“立雪程门,吾道南矣”(《宋·游酢文集》》卷一,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的句子。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皇帝御定的《渊鉴类函》(四库全书本)卷九中,有了“程门立雪”的条目。而在清高宗御制、蒋溥等奉敕而编的《御制乐善堂全集》(同上)卷二十八中,甚至出现了题为《程门立雪》的诗篇。其诗云:“洛学先生启,巍然道德崇。雪深双户外,乐永一庭中。久立情靡倦,端居兴不穷。伊人非耐冷,应为坐春风。”特别是在成书于明代、清康熙间经邹圣脉增补的著名的启蒙读物《幼学故事琼林》中,有了“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的内容。《幼学故事琼林》作为一部著名的童蒙读物,“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随着幼童琅琅的诵读之声,从此广泛地流传开来。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北宋元祐八年(1093)游杨立雪程门故事的发生,到“程门立雪”这一成语的最终形成,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文献分类来说,既有记录这一史实的《侯子雅言》、《程氏外书》和《宋史·杨时传》,也有将此作为典故写入诗中的方回、熊禾、黄仲昭、李东阳等人的诗作;还有对这一成语的形成和普及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通俗类书,如南宋祝穆的《事文类聚》、元代阴时夫的《韵府群玉》、明代建本类书《七宝故事》、《日记故事》,和清代启蒙读物《幼学故事琼林》等。
  (作者系福州海峡学院朱子研究所长,研究员)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彦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