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时家庭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26
颗粒名称: 论杨时家庭教育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098-100
摘要: 本文是作者刘光舟论述杨时的家庭教育,杨时的家庭教育主要分1、道德教育 2、惜光教育 3、志向教育 4、勤学教育 5、勤俭教育 6、贫富教育。
关键词: 杨时 家庭教育 刘光舟

内容

家庭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教,在家设教,它的历史悠久,《史记·儒林传曰:“申公归鲁,退居家教。”古代不论公办或私立的学校很少,大多数儿童,尤其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没有条件进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包括二个方面,一、儿童未入学之前在家庭内所受之教育;二、家庭生活影响于儿童之道德品性者。因此,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杨时不仅是理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教育人的,他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在北宋,杨时是延平府的名门望族,有五个儿子,数十个孙子,四代同堂,五子登科,父子六进士,誉称杨氏丹桂六枝芳。《南平县志》载:杨时“诸孙登科第者数十人”,说明几代都是书香门第。
  杨迪,杨时长子,诸经皆通,少年得志,考中进士,官源陵县尉(副县长)。他是延平区太平镇杨厝的先祖。
  杨迥,次子,由进士历任右司,迁居舍人。
  杨遹,三子,进士出身,官工部员外郎。延平区水南街道玉地杨氏先祖。
  杨适,四子,进士出身,官为婺州(浙江金华)通判(副市长),延平区夏道镇龟源杨氏(今鸠上村)的先祖。
  杨造,五子,进士出身,官编修。他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举人,一个进士,四子皆登科。
  进士是得过县考、省考、全国统考录取的,是古代科举中最高学历,杨时父子六进士,在延平府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家庭,进士相当于现代的文科博士。诚然,考上进士的家庭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要大举庆祝。据史书载,古代有一个人呌黄甫镇列京城礼部考进士,考了二十三次,还是没有考取,说明考进士之难。杨氏对联:“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一家”。确实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没有第二家了。杨时家族的兴旺,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杨时如何教育儿孙的。在历史与现实间“穿越”,当今社会多数家庭是2+1,只有一个儿女,渴望儿孙成龙成凤,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说明教育子女古今都是难题。
  杨时的家庭教育从宏观上看是理学思想。所谓的国家是主要内容,它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到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崇奉,改朝换代了不改理学治政,治国首先治人,修身摆在第一位,身修好了,家就齐了,家齐了家族就兴旺,国也太平了。因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各个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编了很多家教的课本,称蒙书。杨时作为理学家,是专门研究修身的专家,他是重视家教的。从微观上看,杨时针对修身中存在问题,通俗讲解理学。杨时在四十八岁时在家乡含云寺写了一篇《勉学歌》,五言一句的韵文,共五十句,二百五十个字,很简短,也容易背诵,内涵很深,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杨时的《勉学歌》用了十几个典故,如“舜跖”、“黄小”、“希颜”、“浮云”、“博塞”、“亡羊”等一般人难以看懂。《勉学歌》在今天来说,它有什么奥妙的东西,它所说的内容在当世的父母也时时刻刻都在讲的,但也是自古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勉学歌》也可以视为杨氏家训,家训是治家立身之训,以垂训子孙。杨时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教育自古以来,从社会到家庭,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包括仁爱教育、诚信教育、孝忠教育、礼仪教育、谦让教育。杨时有一句名言:“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美德培养起来了,各种善行相应产生,人有公德、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商有商德、官有官德。家长是家中的主体,家长的道德素质、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汉代韩婴说:“贤母使子贤也。”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她的孩子学好。古代女人主内,男人主外,母亲十分重要,杨时及他的夫人余氏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从口头上,更多的是从行动上。绝不会像当今有的母亲一边打麻将,一边训小孩爱玩不做作业。这样的家教能得到什么效果呢?2、惜光教育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教育,杨时自身便是珍惜时光的榜样,他七岁能诗,八岁能赋,十五岁学有名声,二十四岁中进士。他从小就是勉学的孩子。他说:“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辟,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杨时教育儿子要珍惜每一天。今日的“扶桑”即夕阳已落山了,抒发光阴已逝。“黄小”,即三岁以内为“黄”,十岁以下为“小”,黄毛孩子忽然头发变青色,大家要珍惜时间啊。“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青春年华)3、志向教育也就是理想教育,心理学家说:“理想是和一定目标相联系的,以实现为依据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一种稳定的理想。”杨时对儿孙的志向教育很明确,“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有志向的人终能使事业获得成功,要立下坚定的志向,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杨时用历史的典故,讲解“末流学多歧,倚门诵韩庄”是没有希望的。实践证明,杨时五子登科,他的志向教育是成功的。
  4、勤学教育“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杨时以“梯航”,“博塞”的经典故事启发儿孙要勤奋学习,要有爬梯山、驾航海的精神,不怕经历险远的道路。同时,告诫学子,不能挟着书本,去玩博塞游戏,学习不专心,必然“亡羊”(庄子典故)也就是没有成就。杨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史为鉴,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儿孙端正学习态度:“至宝在高深”,要勤学、贵学和善学。
  5、勤俭教育杨时可以说是一个小康家庭,但他十分重视对儿孙进行勤俭教育。杨时说:“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杨时明白小康家庭的孩子容易变坏,“福兮祸之所伏”。胼胝即老茧,就是说劳动人民用老茧的手换来的粮食是不容易的,儿孙们在生活上要甘于糟糠、粗茶淡饭、不敢奢侈。否则,就会富贵生奢侈,奢侈生贫贱。当世,大家的生活可以肯定比杨时的小康生活好得多,但很少家长对儿女进行“一瓢甘糟糠”的教育。现代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粒粒皆辛苦”的观念已经没有了。
  6、贫富教育杨时的家教,不仅教育儿孙要有高尚的品行,还要求儿孙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贫富,这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短板。杨时对儿孙说:“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这是孔子对获取不义之财的鄙视之语,用不仁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就像浮云一样。“贫贱岂无羞,逐物乃自戕”。意思是说追求非法利益,不仅伤害比尔年,也是对自己的伤害。杨时还选用远古舜帝和盗跖的典故“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来教育儿孙。
  杨时的家教言传身教并举,以身教为重,老子《道德经》说:“行不言之教。”就是讲身教,一身之行为,正身行、广教化、身教化,身教光正身,正人先正己,父母的榜样是无言之教。杨时的“程门立雪”是最生动的身教,立雪求师不仅感化他的儿孙,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尊师勤学的典范,影响千秋万代。
  (作者系南平市延平区文联原主席)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

《楊時文化研究》是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与延平区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共同发起征集、编撰的杨时文化研究专著,这部文集,共汇编文章近50篇,全书收录一批关于杨时文化研究的精彩文章,普及杨时思想和先贤事迹。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论点和新成果。既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品味性。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光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