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侗青少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404
颗粒名称: 话说李侗青少年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14
页码: 337-350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李侗少年时期,一生不求功名利禄,一心追求儒学真谛,尽得其所传。
关键词: 李侗 少年

内容


  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岚乡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原上的小村庄,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金凤山也。从山巅崖石间涓涓细流汇聚的小小溪流,在这里汇集成较大的水面。一个小村落如美人般地倚靠在水旁,数十余株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樟树,或直立于村头、或屹立于山腰、或斜跨于水榭之旁。绿水在这儿转了个弯,留下一潭碧绿翡翠,倒映着村庄的蓝天白云绿树。这儿远山含黛,近树生烟,低处四水环绕,静静的山,悠悠的水,好一个悠然自得的好去处。
  古人言樟岚村:“双凤落洋九曲湾,鲤鱼上水万年龟:”李侗故宅坐落在樟岚村东南方向的双凤山下,正面乃洋中、上洋与塔前洋,门前九曲十八湾小溪穿洋而过,溪边白色的沙滩是李侗与小朋友们嬉戏玩耍的好地方。右前方一头向水尾的万年神龟,山上古树林立,神龟脖间有一石碑,边上为李侗幼时读书的李氏私塾,神龟头上早年有一七层文昌塔,水尾一鲤鱼石,意欲上游向塔前洋溪边母鲤鱼石,神态逼真,很是惹人可爱。北面洋中古道上有文官上下马石,东北面坑头坤边有座泰山庙。李侗故宅右边是李氏宗祠,宗祠后山凹为李家茶园。
  据剑津李氏宗谱载“开运二年(945)七月,十二世祖李俸、李钦父子避祸于崇仁里樟岚乡,繁衍生息,为肇基始祖。十五世祖纁,字毓秀,李侗祖父,宝元元年(1038)登戊寅科吕溱榜进士,任朝散大夫,赠中奉大夫。李纁生三子:灌、詠、涣。三子李涣,字焕章,任朝俸郎,补散朝大夫;后以子贵,赠右朝议大夫。李涣生四子:份、侁、侗、倞。”
  李家世代业儒,崇尚孔孟。到了李侗的曾祖父、祖父、父亲这一代,是个较为殷实富裕的家庭,家有农耕产业,种稻、种茶、植桑、麻、苧,还有笋厂、纸厂,雇工制闽笋、抄毛边纸等。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八月十八日,李侗出生时,他的母亲饶氏梦见一仙子手持兰花而入产房,口念偈语:“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旋复不见,却留下浓郁的兰花香气,久久未消散。父亲李涣为他取名侗,寓意从童蒙无知到知识渊博,祝愿他儿子读书成才,光宗耀祖。
  李侗周岁那日,家族为他举行“拈周试晬(zuì)”仪式,把书、印、笔、墨、算盘、钱币、葱、芹菜、秤、田契等物放在桌上,一般以书主读书人;笔墨主书画家;印主官;算盘、秤主商人;钱币主富豪;田契主地主;葱主聪明;芹菜主勤勉。这些物件任其抓取,由此卜定他日后的前途、志向和兴趣。李侗两手抓了书、笔,又抓了葱和芹菜,大家见了都很高兴说:“这孩子很聪明,是个读书人,一定会光宗耀祖。”亲戚朋友都馈送礼品,外祖母家还送来“百家衣”等服饰以示祝贺。母亲给李侗挂上“长命锁”、穿“虎头鞋”,以此可镇祟辟邪、保佑安宁,希望他健康成长,长命富贵。之后,敬神拜祖,吃鸡蛋面条,办“周岁酒”宴请宾客。
  宋绍圣元年(1094),就在李侗周岁过后不几天,祖父李纁去世。此时的朝廷,无论是元祐时期,还是哲宗亲政后,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新党)与反对变法的大臣(旧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其中的主角,演出了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悲剧。藉此,时在汴京任朝俸郎的李涣,激流勇退,以父丁忧,解官归南剑州守孝。
  二
  李侗早年随父习儒,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入私塾。同族兄弟李文、下岚人田乐、吴丹村人吴依弟、卢旺嘉等同窗,受业于乡村私塾先生刘毅。先生观李侗家学渊源深厚,机敏好动却不失聪慧颖悟,绝非等闲之辈,特别是字写的很好,深受器重,对其很是用心。
  崇宁三年(1104),李侗12岁。李涣见刘先生学识不及教子,耽心贻误侗儿的学业。当时,崇仁里林重寺有位饱学隐儒王子暄先生。李涣因慕先生之名,已让长子李份、次子李侁先行求教,现在又让三子李侗前去。
  这一天,李侗肩挑竹制书箱走了十五里山路,慕名来到崇仁里林重寺书屋前,恭恭敬敬拜见面目清瘦、免冠便服、手抚三绺长须的子暄先生:“学生李侗拜见先生。”“免礼,免礼。你远道而来,辛苦了,坐下好说话。”李侗告坐,先生少不得出几个题目,李侗对答如流,先生暗暗点头说:“只是书屋远离市尘,山乡清苦,不知你能否吃苦?”李侗拱手说:“学生一心求学,不为享福而来!”当下举行拜师仪式。从此,李侗跟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先生学问渊博,教授得法,李侗天资聪明,常常不舍昼夜,废寝忘食,学问大有长进。
  一日,李侗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问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先生正色道:“当然有啊!世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李侗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先生拿来一捆毛笔对李侗说:“这里一百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李侗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先生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支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李侗按照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十支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支生花的笔呢?”先生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又过了好久,李侗把先生送给他的五十支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十九支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那时节,书屋里煮饭的事由学生担任。一天,先生上早课,不见李侗,书僮回答是当值。先生也就不问,只管给学生讲书。太阳升到一竿子高了,不见李侗来请吃饭,先生忙叫书僮去问:书僮跑进厨房一看,灶里无火,锅里无气,急忙走到书房,只见书桌上桐油灯还在亮着,李侗正在摇头晃脑,读得正起劲呢。书僮往李侗肩上一拍:“师兄,饭熟了吗?”“哦!”李侗这才回过神来忙说:“这就走,这就走。”说罢,起身就走。跑到厨房,取出纸捻子往灶膛里点火,不料火种早已熄灭,就急忙跑到山下村子里去借火。日上三竿,先生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还不见李侗来叫用餐,就带着学生走进厨房,哪有李侗的影子?又往李侗的书房走去,只见桌子上灯尚未熄灭,人却不在。半晌,才见李侗一手擎着纸捻子,一手执书卷,口里吟哦缓缓而来。先生生气地问:“你到哪里去了?”李侗一怔答道:“学生到山下村子取火做饭。”先生又好气又好笑,指着他桌上的桐油灯说:“你舍近求远,难道桌子上的灯不能取火?”李侗这才如梦方醒。按常规,李侗少不了一顿戒尺惩处。但先生念他一贯用功读书,不忍过多指责,便罚他以《误炊》为题赋五绝一首,李侗听罢如释重负应声吟哦:“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先生为此暗中高兴,心里表扬他思路快,吟得好,长大后一定是国家栋梁之材:接连说了几声“算了”,就催他赶快做饭去。
  三
  大观二年(1108),樟岚乡来了一位中年客人,打听一个叫李涣的人。人们告诉他说:“就是那个从京城回来的官人吗?溪边上那个大宅院就是他家。”客人进门,主人带着惊喜的神情,“啊”了半声,便将他领进了内室,又小心翼翼地把门窗关好,然后两人促膝抵掌密谈了好一阵。最后,客人说道:“现在你还是不肯出山?”主人叹息道:“如今我已年近半百,还出去干什么呢?就让人们永远把我当做高卧云林的隐士吧。”客人深为惋惜地说:“吾兄文可以经邦,武可以卫国,却终老于阡陌之间,未免可惜!”
  正在这时,忽听得隔壁传来一个少年的琅琅书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分明是《庄子·逍遥游》。书声不但清晰流畅,而且高下有致,疾徐中节,读得有滋有味,有感有情。显然是读书的少年完全沉浸在他所读的文章中了。
  “这是何人?是你的儿子吗?今年多大了?”“正是我那快满十五岁的儿子。”“从这书声听来,这孩子不是很好学吗?”“好学倒是好学,现在他正跟随崇仁里林重寺隐儒王子暄先生。”“噢!子暄兄?那可是饱学之士啊。”“是的。在子暄先生的督学之下,此子已经写作一百多首诗文了。唉,此子五岁发蒙识字,十岁甚为警悟,读完了《诗》《书》,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主人一边说,一边从案上取了一本诗文稿递给客人。
  客人随手翻到一首《瓮荠》,便情不自禁地吟哦起来:“怜君真率意,清白出天然:性定馨难变,身藏味始全:能添高士供,偏助野人筵。堪叹豪家子,珍馐空荐鲜。”客人点点头,并且赞叹道:“可谓短羽褵褷,已有凤雏志。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学,何愁日后不能高中?”主人却叹了一口气:“唉!偏他就是不愿走科举这条路:他说‘帖经’全靠死记硬背,算不得学问;‘试帖诗’束缚人的性情,难有佳作。所以,‘进士’一科,尽管别人趋之若鹜,他却不屑一顾。‘明经’‘有道’等科,就更不在他眼里了。”
  正在这时,忽又听得院中呼呼风起。客人正奇怪:“刚才还是红日当空,怎么一下就变天了?”主人却笑了一下,走至窗前,推开了窗子。客人站起身来,从窗口望出去,原来是一少年,正在院墙根下几丛竹子附近,练习剑术。只见他齐眉勒着一块大红抹额,身穿一件葱绿箭袖,足登一双轻便布靴。面如秋月,眉琮高朗,特别是一双眼睛,尽管隔着十来丈远,也使人感到闪闪有光:其身段之矫健,犹如游龙戏海;动作之敏捷,恰似天马行空。剑术虽不高明,但一招一式,却是气概非凡;功力虽欠深厚,但一往一来,却是顾盼神飞。
  喜得来客拍着主人的肩头说:“有子如此,足下此生可无憾了!”主人却说:“我正为他发愁哩!”说着又将窗户关上,转身拉客人坐下,低声说道:“我自从避居此乡,剑术久废。去年整理旧物,忽见我家祖传‘龙泉’,不觉技痒。但也只敢在月明之夜,人静之时,练上一回:不料被这小厮发现,便来纠缠。我不理会,谁知他却躲在那片竹林中偷偷跟我学会了。近年又读了《史记·游侠列传》,一谈起聂政、专诸、朱家、郭解,就佩服得了不得。你说,我怎能不为他发愁?我怕他给我祸上加祸啊!”客人笑道:“所以你说他是孽根祸胎!”接着又说:“当今天下太平,贤路广开:此子既然能文能武,若晓之以大义,广之以见闻,何愁不走正路?说不定将来成了出将入相的栋梁之材哩!”主人一听大喜,便握住客人的手说:“那你来得正好!贤弟久跑四方,见多识广,不似我蜗居乡野,孤陋寡闻,正好帮我教育教育这孩子,你就在我这里多住些日子吧。”说完,便又推开窗户向院中喊道:“侗儿,侗儿,快来!”
  来客乃罗从彦(字仲素),是崇仁里隔壁乡罗源里人氏,是继承伊洛渊源之学的杨门高足。李涣和杨时是吴仪的至交,在吴仪处他见过罗从彦。吴仪特别向他推荐罗从彦,此后并有较深的接触和书信交往。
  罗从彦在樟岚乡住了一个月,李侗几乎每天不离左右。既不带猎狗上金凤山赶野鸡,也不约伙伴们到酸枣树上采酸枣,更不用竹子制作耗筒到野地里捕田鼠——这些他平日最喜爱的活动,在这个月中,几乎完全忘记了。远方来客山南海北的见闻,特别是哲宗皇帝大张旗鼓励精图治的雄心,越发使李侗的心长上了翅膀,飞到千里万里以外去了。分明是一堵普普通通的墙壁,上面只不过有一些屋漏痕和苔藓,他却可以看上半天,似乎看见了都城汴京,看见了东都洛阳,甚至看见皇帝坐在金殿上向他招手。分明是万籁俱寂的山乡之夜,他却听见了《秦王破阵乐》,听见了六军欢呼声,甚至听见千里万里以外有人在呼唤他。
  李侗和罗从彦相处的一个月里,才知道这位老师不但学贯古今,而且好击剑任侠,生活也极其有情趣,知识非常渊博,不仅前朝人物故事谈起来滔滔不绝,而且天文地理,以至麻衣神相,也无不知晓。李侗对这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敬佩得五体投地,罗从彦对这个怀有不羁之才的弟子也十分赏识。
  每日里师生二人,总是少不了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杰出人物。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一匡天下的管仲;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的晏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高卧隆中、三顾始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以合纵之策、游说列国、终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善设奇谋诡计、为世排难解纷、而义不受赏的鲁仲连……更是他们共同仰慕,经常称道的对象。一月下来,这些人的名字和事迹深深地印入李侗的心中,越发有了非凡的抱负和盖世的雄心。
  怎样才能实现这种雄心和抱负呢?罗从彦以自己亲身的经历现身说法。他对众人趋之若鹜的进士一科,嗤之为“赚人术”。他说:“时人都推重进士一科,谓之‘白衣公卿’。其实即使考上了也远非如此,而考进士之艰难,更是一言难尽。你听说过‘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话么?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小啰!多少人负有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秦之辨说,荆、聂之胆气,子房之筹画,弘羊之书算,方朔之机智……都为了考进士而把自己束缚起来,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好象一个大闺女一样,最后老死在考场之中了事。因此有人编了这样两句话:‘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你说这考进士是不是‘赚人术’?幸好我不上考进士的当,要不误了一生。”这一席话听得李侗连连称“是”,越发坚定了不走科举一途的决心。
  罗从彦即将离开樟岚乡的前夕,一连两天不见人影的李侗,突然将一篇洋洋洒洒近千言的《青云赋》送到他面前:
  “五月之望,仰首举月,独步踏蓊青翠绿。风清湿滞,嗡虫飞舞,人影踵路,行行洒洒,正午暑气渐殆。四顾相望。迎长灯独吟:癸酉之年,八月临世,算如今一十又六载尔。壮志不济,心奋空悲,唯叹明月之千古,尚历秦川汉墓,牛斗不明,唯怜惜孤月。歌矣!无窈窕之章,却诉无限空肠。
  幽谧甬道,月影稀疏,枝驳叶凌,飞鸟相聚,无缘兴啼。此非孟德之志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无枝可依矣!纵有千枝苍翠,万拨坚松,奈而今浊气横空,飞鸟亦无可栖?往者如斯,魏王尚且悲,况于庶人乎?花凋果硕,枯叶又飞,飘雪又至,萦萦转转千岁。铁骑长戈已逝,刀光剑影不存,、战者,硝烟卷席,瞬息错陌,陆海空天,帷幄军帐……昔饮马长河,铁马金戈,何其壮阔。今覆甲穿梭,硝火掩云,甚是阳刚。
  十载寒窗,不曾半日有殆,兵书战策,开卷万册,皆已纬编。纸上拥兵百万,转战南北西东,敢笑武乡征侯,星落五丈原野。
  叹造物不公,奈何逐浊扬清?怀青云之志,难涉五岳三川。搔首回眸,泄无限春光,却说荣登大雅,不忍俯首相叹!何其悲哉,千古文章,潦骚人赋客不敢相评。讦谀皱拙,尽成经典,华夏炎皇,岂不感伤!
  时兴功利,不知句章,殄物煞景,尽生悲凉。焚琴煮鹤击瓦吟糜,却然然自得……贵人掷金,丽人解裳,千古之理,又何评足……
  泱泱天下,舍子之言,诉天之道,以苍生之念,思天地风云漫漫,盖当万世兴辞。
  喜色,歌以窈窕之章,好物,时称富丽堂皇。
  纵挺松翠柏,旦有枯黄,一生悲怆,只世人之厚德行明荣辱。知耻扬长。
  愿天下载酒融融,歌舞飞扬。淳淳声胜,万般诚平。
  青云亦流云,风过即也清,浑浊聚与散,雷霆定倾盆。
  如斯流云,且为青云。”
  罗从彦连看了三遍,不由得将其中一些地方密圈密点起来。圈点已毕,然后送给李涣,口中连称:“奇才!奇才!”又说,“他只不过听我讲了一下,竟然就象他亲眼目睹的一般。这大概就是刘彦和所说的‘神思’之力吧?”李涣看罢嘴上虽说:“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从韩愈、柳宗元辞赋脱胎而来。”但心里却也不能不赞叹:“想象之丰富,辞采之纵横,竟欲凌驾王、柳而上!”
  最后,在官道上宾主握别时,罗从彦特地叮咛说:“令郎非池中之物。”李涣也不得不承认:“樟岚乡对于他是太小了!”
  四
  又过两年,李侗稍长,及近弱冠:为了不耽误孩儿的前程,让得到更多的教育,李涣送李侗到南平城东玉屏山藏春峡学馆读书。学馆的学生来自剑浦各乡里,有沙县、尤溪、将乐、瓯宁(今建瓯)、镡州(今延平)、崇安(今武夷山)等地的乡间子弟:有的布衣学子、有的身着锦绣,风流倜傥:李侗与罗源村人陆枋(字之栋)、斜溪村人张铨(字非羽)、吴丹村人吴依弟(字文运),同一书屋,是为同窗,玩得最好。他们主要学习“四书五经”,主张忠孝仁义,崇尚礼乐廉节,提倡忠恕中庸、德治仁政、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性。
  在春光明媚的一天早晨,李侗与几位同窗好友正在咏归堂里温习功课,突然听见一阵少女银铃般的笑声传了进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出去,只见少女在花丛中象小鸟般飘然而过,李侗不禁脱口而出:“真美啊!”吴依弟见李侗看直了眼笑谑道:“漂亮吗?她是我村吴大秀才(吴觏)的千金小姐,想她了啊?”李侗红着脸说:“去、去、去……”大伙儿“轰”地都笑了起来。
  几个同窗,他性格最为豪放,善于交结。平日里与乡党文友吟诗作赋,饮酒骑射,兴致时邀上几个朋友豪饮,几碟小菜,数十杯家酿下肚,心酣耳热,抄起龙泉宝剑练上一回,有时甚至乘着醉意,叫人牵出心爱的的白马,浴着银色的月光飞驰而去,不到二、三十里路不回。
  每逢节假日,他很高兴住在乡下和父母在一起度过平静的时光:虽然,樟林地处偏僻,房屋虽不大,但住惯了也觉得惬意。房前屋后有鱼塘、花草树木,雨洗群峰鲜,接竹引清泉,泡上一杯自家山茶,车马罕至,恰好读书。他认为乡居“岑寂”,感觉到生活得自由自在,乐在其中。
  时而,李侗会回忆起罗从彦曾给他抄写杨时《岩松》的那首诗,特别是罗从彦即情发挥,给他讲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句,胸中常激荡着的豪情壮志。然而他生活在中原动荡、内忧外患的年代,朝廷腐败,奸臣当道,社会弊端重重的现实,使他疑惑不解,很是郁闷。
  那年端午节后,天气格外炎热,地面都快成炒锅了,李侗与陆枋、张铨、吴依弟几人,避开吴仪先生的视线,跑到藏春峡前面的建溪游泳。转眼间伙伴们飞速冲进水里,啊!一股凉意在身边回旋。李侗托住陆枋的下巴教他游泳,教他把腿使劲登起来,经过了一翻周折后,陆枋按照李侗说的做,逐渐完善了游泳姿势,可不料他突然把手一撒,害得陆枋呛了几口水,气都喘不过气来了。
  大伙儿嬉闹追逐正玩得不亦乐乎之时,突然听到吴依弟在急叫:“白面书生被水冲走了!”李侗转过一看不得了,被同窗戏称为“白面书生”的张铨双手向上凭空乱抓,一沉一浮的,李侗奋不顾身地游过去,绕在张铨的后背,用手托住臀部用力往上一顶,把张铨顶上了水面,其他伙伴七手八脚地把他拉到了岸上。半响,张铨缓过气说:“前次游到那里都很好站人,今儿怎么一站人就沉下去了?”
  李侗看了一眼张铨刚才游水的地方说:“刚涨完大水,你想站的那块岩石边的泥沙已被大水冲走,怎么还能站人呢?”停顿了一下说:“今后大伙儿游泳要做到‘三不’。一是不在木排周围游,因为木排易移动,一旦钻入木排后果不堪设想;二是不在不明水下情况的地方游,因为游泳时何处可歇脚,何处要奋力,水下情况不明,想歇脚时不能歇脚,心理恐慌,必然出事;三是不在急流险滩游。”大家已经无心再下水游泳,便在岸边礁石里摸螺蛳,直到傍晚时分,欢欢喜喜地满载而归。
  世上总有不透风的墙,李侗和几个同窗下河游泳、张铨呛水的事儿,不知是谁告到了先生那儿去:先生让李侗到他的书斋里去,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也没有责备他,只给李侗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一位书生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么笨读什么书?”然后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似乎比那位书生要聪明,但他只能成为贼,而据说那位书生后来考上进士当了大官,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书生一阵,还背完书再扬长而去。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也就不知所终了。”李侗七上八下的心算总放下来了,但是,他明白先生的用意,话不在多,却深深地撞击了他的心灵,此后,他再也不敢胡为了。
  古时男子都要蓄长发,年至二十,要为他们在宗庙举行一次加冠的“成人礼”的仪式。早期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行了冠礼以示成年,但此时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叫弱冠,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男行冠礼之时并赐以字。
  李侗二十岁生日那天,父亲李涣请来至交好友罗从彦、吴觏等人,为李侗举行“成人礼”仪式。在选定的良辰吉时,由父亲引领进祖祠,先祭告天地、祖先。李侗跟随父亲为天地神灵和祖先烧香点烛后,由来宾三位长辈依次为李侗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三位贵宾向冠者李侗宣读祝辞,并分别为之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愿中”“行之”和“善金。”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冠礼完成后,李侗先拜谢三先生和各位长辈,然后入内拜见母亲饶氏,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并入室拜见姑姊。中午,主人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之后,李侗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向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和本村长辈亲戚等人拜谢。
  李侗24岁时,正式拜师罗从彦门下,一生不求功名利禄,一心追求儒学真谛,尽得其所传。从彦称曰:“愿中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从学数年后,屏居山田,结茅水竹间,谢绝世故,教授乡里,专心致志圣人绝学,历时四十余年,授业弟子众多,著名理学宗师朱熹就是弟子之一,李侗以有朱熹这样的高足而著称于世,人称延平先生,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为“延平四贤”,亦称为“闽学四贤”。
  (黄睦平、饶建华均系南平民俗学会研究学者)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睦平
责任者
饶建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