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炉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96
颗粒名称: 朱熹在炉下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330-332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朱熹与炉下的关系,那就是朱熹拜李侗为师时,曾多次在炉下留下了足迹。
关键词: 朱熹 李侗 炉下

内容

或许有人会问朱熹跟炉下有什么关系?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朱熹拜李侗为师时,曾多次在炉下留下了足迹。
  宋朝,在南剑州崇仁里樟林乡有一处“接竹引清泉、花木拥檐前”的住所,隐居着一位高士,他就是“凛高亮之纯粹、揭明辉之晶莹”的宋代著名理学家,“延平四贤”之一的李侗,世称延平先生。
  一、拜李侗为师
  李侗的一生“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但非常注重内在的品质完美,涵养极高。他一生清苦简朴,以为“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御寒也”。他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这就是他以静坐为特征的禁欲主义的突出表现,外人看来俨然成了一个典型的弱儒。
  李侗一生最得意的时候,那就是61岁时收到朱熹这一门生。朱熹24岁时考中进士后,他遵父之命拜李侗为师。李侗的理学思想滋润了朱子理学的内涵,为朱熹开创闽学奠定了基础。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前往同安就任主簿。但这时的朱熹极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就,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就遵从父志顺道来延平求教于李延平先生门下。起初,朱熹对李先生的教诲并不以为然,内心疑问很多,但后来在同安任上,反复琢磨李先生的话,越来越觉的有道理,于是就在卸任归家后专诚致志地向李先生求教了。从绍兴二十三年(1153)至隆兴元年(1163)李先生病逝,此间整整十年,朱熹四次前往樟林村拜会李侗。李先生病逝时,朱熹亲自前往先生家中吊唁并亲卜茔地,写了《李先生行状》长篇悼文泣奠。十年间,俩人书信往来频繁,内容广泛,后都被朱熹编入《延平答问》一书中。无论是在九峰西林院还是炉下林重寺等都留下了李侗与朱熹研究学问的足迹,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二、千年古樟与朱熹
  据《南平县志·名胜志第六》记载,樟树在杜溪里龙门村,大十数围,干霄蔽日。朱子从学延平先生,往来憩树下,至今枯而复荣。古樟今位于炉下镇政府后院路旁,胸径2.96米,高18米,树龄1200年。这里古时曾是炉下通往外界的主要驿道之一,从炉下经东峡岭到李侗故里的必经之路,至今有些地方仍可见石板铺就的路段。
  朱熹从绍兴二十三年(1153)至隆兴元年(1163)的十年中,曾四次徒步前往拜见李侗,走得都是这条古道:每每经过这里,都要在樟树下休憩,师生同往延平书院、林重寺等地传播儒学时,也会在树下吟诗作赋,共同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李侗和朱熹的师生情虽然只持续了十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十年里,李侗的为人学风以及理学思想影响了朱熹的一生。
  据志书记载,樟树曾枯而复荣,树身已中空,被火烧过,如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可是沐浴过先贤恩泽的缘故吧。
  三、炉下孔圣庙与朱熹
  炉下镇炉下村有一条路叫“圣贤路”,透出儒家的理性光芒。圣贤路旁有一座“孔圣庙”赫然映入人们的眼帘,庙不大,但儒家思想的因素很多。大门左右门楣上分别是“勤学攀登书山佳路,刻苦游渡学海之舟”,道出了读书人勤于治学的哲理。
  孔庙又称文庙,是专门祀孔子的地方。中国古代大凡州县都设有孔庙,并按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四个等级,将孔门弟子和其后有影响的儒家学者从祀其中。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在其列。而朱熹是闽北学者进入十二哲的唯一位“先贤”,以明道修为主。
  孔圣庙建于宋代,因李侗、朱熹曾在林重寺传播理学,陈氏子孙深受影响,故而建此庙供祀。历史上曾多次修葺,1984年重建后的孔庙正中央设塑像三尊,中间为孔子,左为李侗,右为朱熹。孔子创立儒学,朱熹按道统之任集理学之大成,人们用“北有孔子、南有朱熹”来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李侗与朱熹则是一对流传千古佳话的师生,而炉下孔庙独树一帜,敢将延平二贤与孔子共祀,这在闽北是仅有的。
  因为“有龟山不可无延平,有豫章不可无延平,无延平是无朱子也”。(清·于辰《李延平先生祠堂碑记》。可见朱熹的儒学思想早已深深地扎根在炉下百姓的心中。
  (作者系延平区炉下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明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