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糊到清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88
颗粒名称: 从模糊到清晰
其他题名: 向延平书院行进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9
页码: 313-321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延平书院,其中包括远交、近攻,谋划等。
关键词: 李侗 延平书院

内容

九百年前,一个谦称“田夫野老”的先生,在延平设庐收徒,培养出朱熹这样的高徒,被后世敬为“延平先生”;八百年前,为纪念延平先生和追随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贤理学,人们在闽江江畔建造了福建最早的官方书院“延平书院”。
  延平书院,据清《延平府志》卷五载:于南宋嘉定二年,由南剑州知州陈宓仿白鹿洞规式在城南九峰山剑溪草堂原址建“延平书院”;明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二对之也有描述:“在城南九峰山之麓,中有祠,祀李文靖公。左右翼以廊庑,前面有南门……院有礼殿,以祀先圣先师,有祠堂,以祀四贤,又及周、张、二程、廖德明、黄榦诸贤……端平间,敕延平书院额,有阁有堂斋,有濯缨闻傊、光风霁月亭,风雩桥。”刘璋曾有诗曰:“延平书院龙津渚,夜夜文光烛太空”,极见当年延平书院教育盛事。
  时移世易,八百年后延平先生和延平书院已成了模糊意象;原来的李延平祠早已荡涤在文革中,原来的延平书院也历经二次兵灾,三次坏圮,终于毁在1953年。经过时代沉痛的磨洗,我们今天渐渐召回了文化自觉,承继优秀传统文化,重振辉煌的历史文明,是我们后辈应有的使命。多年来,缘于对闽北历史文化的研究,缘于对延平湖的深情,笔者不断地呼吁,特别是在全省合力打造“福建第一文化品牌”朱子文化中献计献策,重建延平书院终于成为南平市保护建设朱子文化的重点项目工程即将破土动工。
  本文将笔者几年来关系延平书院的情事作一回顾,以记录笔者点滴努力。
  远交
  笔者初以朱子文化涉及延平书院,我喻此为“远交”。
  2009年5~6月间,政协南平市第三届委员会港澳委邀请南平市文化学者,组成调研组对我市朱子文化资源开展考察调研,时笔者以文化学者和市政协常委的双重身份受邀参加。一路调研和探讨,笔者就全市朱子文化资源分布和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专家学者们均觉得笔者的思路比较系统合理,一致首肯。其后以笔者的思路为蓝本,调研组形成《关于贯彻实施海西战略打造朱子文化旅游品牌的调研报告》呈交给市委市政府,受到南平市党政主要领导的关注。
  随后于2010年初,政协港澳委和民盟南平市委提议,委托本人将调研报告以两单位联署的名义,转化为市政协三届五次全会大会提案。提案呈交上去后,被选为大会书面发言印发给全体委员。该提案其实就是调研报告的缩减版,笔者在提案中以带规划性质的视点,提出了近、中、长期“一个中心,一条线路、一个文化圈”的朱子文化旅游开发方案。而在“一个文化圈”里,笔者指出作为朱子拜师地,延平书院是朱子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重建延平书院无论是作为旅游景观,还是作为保护传承朱子文化的载体,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当年南平市文化旅游尚未破题,这个调研报告和大会发言首次从理论上用朱子文化旅游这个命题,为当时南平市茫然无绪的开发文化旅游打开了思维空间,自此后凡南平市谈及文化旅游开发,必谈此思路;同时重建延平书院,也由此受到人们关注,成了南平市打造朱子文化必须谈及的重要议题。
  2011年,笔者又受民盟福建省委委托,为盟省委代拟提交省两会的《集束挖掘闽江厚重历史,整体打造福建文化品牌》的集体提案。在这份提案中,笔者专就闽江头理学文化作过一段阐述:“闽江流域滋育过一代卓著学术和思想巨人。‘延平四贤’在闽江头打造出了‘闽学’的文化品牌,闽江是一代文化巨人朱熹的出生地到终老地,他的哲学思想顺闽江流向全国流向世界,成为世界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提案中虽未直接提到“延平书院”,但谈“闽学”和“延平四贤”,谁都知道“延平书院”是闽学和四贤文化的载体,这个书院是主祭李侗和四贤的,因此其中寓含着的重视延平书院之意不喻自明。
  2012年初,市政协抽借笔者组成“朱子文化课题组”,前后历经近一年。半年中整理国故,笔者深为“今天的朱熹没有走出闽北”遗憾,痛感“今天的朱熹亟须走出闽北”的紧迫,从而产生“今天的朱熹如何走出闽北”的思路。当年10月,笔者从“闽北文化珍奇而厚重,令人瞩目的朱子文化是闽北最璀璨的奇葩,独有的朱子文化是闽北最珍贵的宝藏,也是闽北最需要打响的文化品牌”出发,在《闽北日报》撰发《朱熹必须走出闽北》一文,后来全国许多网站予以转载。
  在《朱熹必须走出闽北》一文的“今天的朱熹没有走出闽北”部分,笔者从“工作层面”谈到,全省对朱子文化遗产研究、宣传不足,遗存遗址保护、重建不足,指出朱子文化像“兰生谷底人不锄”,在闽北山区自生自灭,再次呼吁考亭书院、延平书院等亟待重修复建。
  这些提案、报告,继后成为2015年福建省确定把朱子文化打造为全省“第一文化品牌”的基础和前奏。
  近攻
  笔者继之从延平湖文化涉入延平书院,我喻此为“近攻”。
  笔者在延平城工作生活二十余年,自不能不关注所置身的这座城市,诚愿她释放文化底蕴,绽放文明之花,建设得更加美好。因此在多年对闽北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出纵横研究之后,笔者把眼光收近,聚焦于延平城上。
  2012年南平市两会上,笔者以饱满的感情赋笔成文,以民盟南平市委的名义向大会提交了《整合文化元素,打造‘南水’旅游》的集体提案。提案后被确定为当年大会的口头发言,并被定为当年的重点提案。该提案集中了笔者对延平城数千年文化积淀的研究与思考,认为延平城有别于闽北其他城市的突出特点是“水文化”,这个山水交融之城文化点多面广,庞杂而富集。笔者归结认为有七大方块:
  一是古闽先民方块。包含“疍民吊脚楼”、“畲族聚居村”、“双剑化龙”三大遗存集群。远古时期,古闽族从滨海上溯来到延平湖,成为以船为家的疍民,明清以后逐渐洗脚上岸,在延平湖周边形成“吊脚楼居群”。具有古闽血统的畲族,是福建省至今本土遗留的少数民族,水南街道的岭炳洋至今还是畲民聚居村。欧冶子是古闽族的优秀代表,“双剑化龙”传说是其系列故事最出彩的一章,延平湖旧称“剑津”,延平也叫“南剑州”,古时玉屏山有“化剑阁”,今延平湖中塑有“双剑化龙”市标。
  二是闽越神韵方块。包含“越王台”和“蛇王庙”两大遗存集群。战国末至汉武时期,越族入闽形成“闽越国”。王台镇“越王台”和樟湖镇“蛇王庙”、“蛇崇拜”、“蛙崇拜”等,都是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理学文化方块。包含“理学先贤故址”和“四贤讲学遗迹”集群。宋以后中国文化南移,延平成为理学大本营。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等故址遗迹遍布境内,更有朱熹拜师及与先贤们授课讲学的书院遗存等。
  四是成功文化方块。延平是军事重地,有“铜南平”之称。它是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是其反清复明授王之地,更留传下操演军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战胜鼓。
  五是道儒文化方块。“大圣文化”、“大奶文化”、“萧公文化”、“杨八妹文化”以及“府学文化”、“海瑞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富集散布于延平城乡,内涵丰厚。
  六是工商文明方块。包含“码头文化”和“工业文化”集群。古时延平水运昌盛,“延福门”等码头林立,四贤街、胜利街、古楼街都是商贾和货物集散之处。抗战期间工厂内迁、解放初“三线”建设等,又使延平湖周边工商业昌盛。
  七是红色文化方块。彭德怀、杨尚昆、粟裕和黄道、黄立贵等革命先辈先后在延平开展革命斗争。延平是闽淅赣省委的根据地,也是“城工部”地下斗争的重要地域,地下党曾在此建立地下交通航线、运送人员物资。
  后来笔者再经思考,再增“码头文化方块”,构成八大方块文化。“八大文化”是该提案的显著亮点,延平人民第一次知道了这块土地的文化原来这么富有;该提案的更大亮点,是笔者对打造延平湖文化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将分散于延平各处的七大方块特色文化遗存,按权重分配、择重择优的办法,集中复制并散点建造于延平湖两侧秀丽山地中,同时以“水上远眺讲解、陆上便宜参观”的导游思路,让游客和市民能够集中领略厚重斑斓的“南水文化”。
  将目前闲置并造成新城老城分隔的“马头山省级森林公园”进行开发,把闽北各县(市、区)最重量级的文化元素集中复制于此,建成“马头山闽江源文化森林公园”,使之既成为闽北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又成为联系老城与新城的延平文化中心,更成为南水旅游的一个重要景区。
  该提案一经公开,即引起强烈反响,市、区上下两级给予高度关注。市政府尤其是市规划局、文化局、旅游局及旅游发展集团先后作出反应,市政府副市长陈美琼和市旅游局特邀笔者专门召开了延平区旅游开发会议,直接推动产生了后来的《延平区旅游发展详规》和《延平湖码头建设详规》。延平区反应更热烈,时任区政协主席吴水兴特联系本人,索要提案原稿,郑重将之印发分送给区六套班子领导。
  同年,市李侗文化研究会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予以跟进。按延平区八大文化方块的权重衡量,“理学文化方块”显得最重,不仅因为延平四贤在延平区的遗存遗迹最多,而且还因为在中国近古史上延平四贤及其“闽学”声名远播。而在“理学文化方块”中,“延平书院”作为理学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又最受瞩目。故此南平市李侗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国柱先生不失时机,于当年九月在《闽北日报》撰发了《重建延平书院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文,文中不但阐明“延平书院是延平历史上一座重要的书院,是两宋时期福建最早的官方书院”,而且着重强调了重建延平书院的现实意义,把“重建延平书院”这一课题提上桌面:
  复建延平书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最突显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理学文化的传承。延平书院自宋代创建以来,历经700多年。不仅因为它是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更因为书院的地点坐落于延平城一水之隔的九峰山,使得书院成为延平城中一处人文景观,也是最具人气的一所书院。这所书院不仅载于史册,而且在延平人的心目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复建延平书院,恢复旧观,将是延平乃至闽北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对追思先贤气象、弘扬“道南”美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有利于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理学文化和郑成功文化是闽北闽台文化的重要品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遥祭黄帝陵典礼时称,台湾的文化传自朱熹的闽学,经郑成功、陈永华来台开科举而继承、流传,根源是中华文化。但郑成功、陈永华是传播文化,“延平四贤”是创造文化。朱熹与“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理学的然相承,没有“延平四贤”创造理学文化之功,就没有郑成功、陈永华传播儒学、朱子学之功,更没有台湾数百年的文明。数十年来,两岸学者孜孜以求,多方论证、研究,期望的就是海峡两岸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三是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文明史。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创造出许多古往文明,这是文化自觉,也是文明自觉的体现。文化的意义在于改变心性,促进人们向善、存善、行善。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整治风俗、化民成俗,使社会在一个文明的状态下保持和谐发展的秩序。自古以来,理学家们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入世,提倡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周敦颐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业事。”这就是说文化要与文明结合,使文化成为人生德业养份。换句话说,就是文化要为现实社会服务,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
  由此,重建延平书院揭开了话题,延平书院建设成为延平区关注的热点。
  谋划
  其后笔者精力专注于重建延平书院上,我喻此为“谋划”。
  经过文化挖掘和文化强化,四贤文化、延平书院不但由民间所议进入官方视线,而且还由区级关注提升为市级关怀,并转化为地方领导发展文化、建设城乡文明的方略。
  2013年国庆节。建国以来,延平史上还未出现过一位地级市长专程为延平湖文化而作调研的事。这天,南平市市长林宝金却亲率市、区两级领导,放弃节假日,邀约文化学者专程考察延平湖四贤文化遗存遗迹。笔者陪同市长并作讲解,谈及重建延平书院问题,市长频频颔首,并现场指示市文化局及延平区领导着手规划重建延平书院。
  随行的市李侗文化研究会李国柱会长领会市长的意图,事后即向市政府呈上《关于在九峰山复建“延平书院”的报告》。报告中称“‘延平书院’曾在传承和弘扬中国儒学文化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程朱理学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思想、文化价值,对当今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报告指出“复建‘延平书院’,有利于南平、延平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以“延平书院”为交流平台,可以广泛联络和凝聚港、澳、台、侨同胞,吸引海内外杨、罗、李、朱氏宗亲回乡寻根问祖,增进宗亲社团联谊,增进港、澳、台、侨同胞及海外炎黄子孙对血缘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南平、延平经济建设服务。”
  重建延平书院正式摆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当年年底,市、区两级文化局即邀请笔者及一批专家学者专程赴江西九江实地考察白鹿洞书院,参照白鹿洞书院结构布局,参考文献资料开始设计延平书院平面草图。另一方面,市文化局又多次组织专家学者环延平湖周探访察看,为重建延平书院作反复选址。
  东风更与周郎便。就在市、区两级政府紧锣密鼓筹划重建延平书院的时候,2014年,省委省政府终于做出把朱子文化建设成为“福建第一文化品牌”的战略决策。这无疑提振了重建延书院的信心,也为加快步伐推进重建延平书院注入了强心剂。
  2015年,南平市成立了保护建设朱子文化领导小组,领导全市合力推进打造朱子文化工作;同时领导小组下设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办公室,简称“朱子文化办”,笔者受命兼职“朱子办”副主任。在统筹全市朱子文化项目建设中,重建延平书院成为题中之义,毫无疑义被列入重点项目工程。
  2015年底,延平书院规划图已经过专家论证,同时,土地划拨、征地、资金已全部就绪,土地平整已经完成,建设方也已到位。至此,万事俱备,东风已吹,2016年下半年,一俟建设施工图完成,重建延平书院工程就将礼炮鸣响,破土动工。八百年前延平书院和延平四贤的风韵,将再现在世人眼前,八百年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朗朗书声,将在闽江头的延平湖畔萦回。
  (作者系南平市政协副秘书长)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