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师重徒的师生情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82
颗粒名称: 1、敬师重徒的师生情谊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297-298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李侗十分敬重自己的老师罗从彦。李侗深厚的师生情更体现在他与朱熹之间。李侗十分看重自己的学生朱熹。
关键词: 李侗 师生情谊

内容

李侗十分敬重自己的老师罗从彦。首先是基于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重,他在《初见罗豫章先生书》中说:“侗闻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缺其一则本不立。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道之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术贱,其能小,犹且莫不有师。”其次是因为敬仰罗从彦的学识,并受其人格感召而启发。因他在二十四岁时,一次听罗从彦先生在授“圣人之道”课后,被深深震撼:如他所说:“又幸而得闻先生长者之风十年。加今二十有四,诚矣茫乎未有所止,烛理不明而是非无以辩,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馁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袭。”(《李延平集·初见罗豫章先生书》)可见他因回想过去不注重道德修养,世间道理不明是非不辨,心地不广喜怒无常,操行不圆悔恨甚多,精神不足投机取巧而惶恐。怎么办呢?只好学习圣贤之道,因为道可以修身可以养心。他说:“儒者之道,可以善一身,可以理天下,可以配神明内参变化,一失其而无所师,可不为之大哀邪!抑侗闻之道之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御寒也。”(同上)他亦把罗从彦定为儒家正统之传,在与老师书中最后一句话表明了他从师学道的坚定:“惟先生不言而饮人以和,接物而舆为春。未占而半,无有远迩。此侗所以愿受业于门下,以求安身之要。”(同上)因他对老师的敬重和对道统的坚持,罗从彦《与陈默堂书》中这样肯定他:“近有后生李愿中者,向道甚锐”,表示了对李侗为学传道的期许和勉励。
  李侗深厚的师生情更体现在他与朱熹之间。李侗十分看重自己的学生朱熹。他不仅在学问上对朱熹循循善诱、精心教导,而且对他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虽然他们相见不过五六次,交往的全部时间也只有十年,但他们书信来往频繁,李侗就曾一次连修七封信与朱熹,所涉问题尽是朱熹也是后人深感疑难歧义之处。他对朱熹的学品也很欣赏,在《与罗博文书》中说:“元晦(朱熹字)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晚得此人,商量所疑,甚慰。又曰,此人极颖悟,力行可畏,讲学极造其微处,某因此追求,有所省:渠所论难处,皆是操戈入室,须从原头体认来。”(《李延平集·延平答问》)他还希望朱熹能够相伴左右,共同论道,为此他在书信之中,一再表达了相见之情。投桃报李,朱熹对李侗也非常敬重,南宋隆兴元年(1163)十月,李侗卒于福州,次年正月,朱熹从武夷山赶到延平伏哭先生灵柩之前,几度“失声长号,泪落悬泉”。八月下葬时,朱熹又到炉下瓦口参加会葬,写有悼文并诗《挽延平先生三首》,回城留宿西林院,夜不能寐,又作《用西林旧韵二首》。师生两代深厚的情意让人感动,可谓是今天尊师重道、爱护学生的师德典范。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