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侗的为师之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76
颗粒名称: 一、李侗的为师之道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293-296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讨论李侗的教育思想,不能不提及其充满智慧教育方法。其中包括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2、循循善诱,学术平等。3、坚持道统,注重经典。4、鼓励学习,勉求进步。
关键词: 李侗 为师之道

内容

讨论李侗的教育思想,不能不提及其充满智慧教育方法。
  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李侗十分赞许孔子门徒朝夕相伴在孔子身边的治学行为,他认为正是这种师徒间的朝夕相处,老师做到了言传身教,而学生有问题可与老师“议论问答”,能学到书本言语之外的更多知识和感悟,特别是能从道德涵养上给予直接的感染和熏陶。如他所说:“惟洙泗之闲。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在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也。(《李延平集·初见罗豫章先生书》)又如其在书信所言:“大率今人与古人学殊不同,如孔门弟子群居终日相切摩,又有夫子为之依归,日用相观感而化者甚多,恐于融释而脱落处,非言说可及也。”(《李延平集·延平答问》)所以,虽然李侗与朱熹在来往的书信之中解惑和回答也十分详尽,但李侗的内心认为对朱子的学业指导上,难免有着不尽其详的感觉,由此他多次在书信之中表达了想与朱熹会面之意。如辛巳二月二十四日李侗书云:“有疑更容他日得见剧论:”(同上)又曾有辛己中元后一日书云:“谕及所疑数处,详味之,所见皆正当,可喜。但于洒落处恐未免滞碍,今此便速不暇及之,谨俟凉爽可以来访,就曲折处相难,庶彼此或有少补焉尔。”(同上)可知,书信往来,并不能让李侗详细地将欲言之语得以表达,他也担心朱子理解上会有误解。为此,李侗期盼朱子能够前来相会,以便当面将疑惑解释详尽,相互探讨。所以,在李侗看来,治学求道,师徒相授,更多有不可言传、只可体悟之处。
  2、循循善诱,学术平等。朱熹初见李侗时,对李侗的观点似乎有些不屑。李侗识透朱熹的心态,用平和的语气和循循善诱耐心劝导的方式,委婉劝说朱熹,引导朱熹要熟读圣贤书,并仔细研读思考以求其中真义。朱熹经过几年的思索,加上本人反复研读李侗推荐的儒家圣贤书,终于接受了李侗的劝导。李侗对待朱熹,显露出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才干和能力,这种因人施教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另外,他对学术讨论的平等态度,也值一提。《延平答问》中,他对朱熹的答难及诸多论辩,都以平等态度相处,这对一个道学先生来说,是很难得的。同时,李侗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对朱熹的教育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坚持道统,注重经典。李侗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均“以儒学起家”。(《李延平集·宋史本传》)故李侗自幼受家学熏陶,曾“习举子业”,他“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纥纥为利禄之学。”(同上)由于其家庭教育的背景,在洛学后继者中,李侗首先以坚持道统观念见称。他说:“孟氏之后,道失其传,枝分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不复见于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传授者,句读文义而已尔,谓之熄焉可也。”(《李延平集·初见罗豫章先生书》)圣贤之道于孟子之后失传,天下再未出现过“真儒”,这是重复洛学的道统论观点。
  接着,李侗笔锋一转,称颂罗从彦说:“某惟先生服膺龟山先生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同上)这段话包含着一个前提,即承认二程是正宗的道统继承者。“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本来是程颐对程颢所下的断语,李侗移花接木,给罗从彦也戴上了这项桂冠。在李侗眼里,罗从彦是超越汉唐诸儒的道统维持者,而李侗自己,则“愿受业于门下,以求安身之要”,(同上)并表示决心说:“故吾可舍,今我尚存。昔之所趋,无涂辙之句留,今之所受,无关键之能碍。”“誓将孜孜于斯道,死而后已”。(同上)这说明李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继承道统。后从学罗从彦,“授《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从容潜玩,有会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李延平集·延平行状》)罗从彦对李侗坚持道统给予了肯定:“愿中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九·李侗传)亟称许焉。
  同时,李侗也是这样教导朱熹的:“李先牛令去圣经中求义,某后刻意经学,推见实理,始信前日诸人之误。”以此说明李侗主张应从“圣经”(圣人所著的经典)中去求义求理,这即是对经典的推崇,又是对道统的坚守。
  4、鼓励学习,勉求进步:李侗认为做学问如同住宿生活起居一样,虽粗安,但不能随所寓而安之,亦认为学问是无止境的,如果满足于现状,就有受困顿的危险。他说:“在此粗安,弟终不乐于此,若以为随寓而安之,即于此龟赡,便不是此微处,皆学者之大病,大凡只于微处充扩之,方见碍者大尔。”(《李延平集·延平答问》)李侗不仅鼓励学生多学习,还多勉励学生进步,他认为圣贤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圣贤能达到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同样也能达到。要成为圣贤,可在“圣经中求义,日用中着力”,通过积年涵养来变化气质,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说:“某窃以谓圣人之道中庸,立言常以中人为说,必十年乃一进者;若使困而知学,积十年之久,日孳孳而不倦者,是亦可以变化气质而必一进也。”(同上)李侗强调在“书中取义”,但并不是对圣贤文章断章取义或采摘精彩言词来作为装饰自己言谈的资本。他说:“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若直以文字求之,悦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希。”(《李延平集·延平行状》)李侗勉求学生进步,同时亦对朱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也能成为“圣人”。他在给朱熹讲解《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句时,勉励朱熹循序渐进,并问朱熹:“圣人非不可及也,不知更有此意否?”(《李延平集·延平答问》)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