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启发了朱熹继续探索致“中和”的修养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63
颗粒名称: (三)启发了朱熹继续探索致“中和”的修养方法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259-260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李侗“洒落”的一个特征就是应事中节,为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加强致中和的修养方法,朱熹继续探索致“中和”的修养方法。
关键词: 李侗 修养 朱熹

内容

“洒落”的一个特征就是应事中节,为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加强致中和的修养方法:虽然朱熹亲炙之时,贪听讲论,又好章句训诂之学,不得尽心于李侗的“默会心通”的修养方法,直到李侗去世都还没有完全参透,未能体验到胸次洒落。朱熹曾说:“旧闻李先生论此(未发已发)最详。后来所见不同,遂不复致思。今乃知其为人深切,然恨不能尽记其曲折矣……但当时既不领略,后来又不深思,遂成磋过,孤负此翁耳。”但这一修养方法成为朱熹后来继续“中和”问题讨论的重要话头。在李侗过世不久,朱熹听说张南轩得衡山胡氏(胡宏)之学,于是前往访问:在壬辰八月《中和旧说序》中,他说:“余平从延平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李先生没。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则往从而问焉。钦夫告余以所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一日喟然曰:‘人自婴儿以至老死,虽语默动静之不同,然其大体莫非已发时,特其未发者为未尝发尔。’”朱熹逐渐认识到“中和旧说”是有问题的:“非惟心、性之名命之未当,而日用工夫全无本领。盖所失者不但文义之间而已。”因为以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日用工夫,也只是以察识端倪为最初下手处,这就缺少了平时涵养这一段工夫,于是,“使人胸中扰扰,无深潜纯一之味,而其发之言语事为之处,亦常急迫浮露,无复雍容深厚之风”。因而,朱熹结合二程思想的分析并整合自己过去的心性观,形成了“中和”新说,即“未发为性,已发为情”,而“心统性情”。在新确立的“心性”关系里,“心”不仅存在于“已发”时,也存在于“未发”时,而且“已发未发”只是一个工夫,了无间隔。他在《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中说:“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而无人欲之私以乱之,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而其发也,无不中节矣。此是日用本领工夫。至于随事省察,即物推明,亦必以是为本。”朱熹于是有了“鸢飞鱼跃”的心灵体验。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