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樟林会面场景的重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321
颗粒名称: 一、樟林会面场景的重建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175-177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李侗与朱熹在樟林会面。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释氏之说的态度问题。二是儒学的地位问题。三是空谈和经世致用的问题。四是“理一分殊”的问题等。
关键词: 李侗 朱熹 会面

内容

杨时把二程的理学带到福建之后,先传罗从彦,再传李侗。到了李侗这一环节,由于他“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余四十年箪瓢屡空,怡然自适。”(1)李侗后继无人,闽学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机。从世系传承的的角度看,李侗与朱熹在樟林的首次会面,催生了闽学的第四代传人,因而这次会面实际上成为闽学第三代、第四代传人的首次会面。
  李侗和朱熹樟林首次会面的具体状况没有史料留存,但从朱熹后来的回忆以及其门生记载的朱熹关于此次会面的讲述,大致可以描述出会面的情景。
  朱熹自小聪颖,年少之时就下功夫读书。十八岁考中建州乡贡进士,十九岁考中进士,堪称少年才俊。他在赴同安上任之前去探望父亲的好友,应该也有向这位长辈“报喜”的动机。但李侗显然不大看重朱熹在仕途上的斩获,对朱熹的做学问的态度、方法也不以为然。朱熹的门生赵师夏为《延平答问》所写的跋记述樟林会面时写道:此时的朱熹“以父执事延平而已。至于论学,盖未之契。而文公每诵其所闻,延平亦莫之许也。”一方面是略带几分沾沾自喜的“诵其所闻”,一方面是格格不入的“莫之许”,足见樟林会面的气氛多少有点尴尬。
  那么,李侗和朱熹这次多少有点尴尬的樟林会面究竟涉及哪些话题呢?根据朱熹及其门生日后的回忆,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释氏之说的态度问题。朱熹在其父朱松逝世之后,求学于刘勉之、刘子翚、胡宪之门、。刘子翚、胡宪既崇敬程颐、程颢的理学,又笃信释氏之说。受其师影响,朱熹对释氏之说亦十分兴趣,自称“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考中进士后,还宣称是用一僧人所教授的意思答卷而考中的:而李侗对于释氏之说“极言其不是”,始终持否定态度。
  二是儒学的地位问题。朱熹自称“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李侗显然不赞成这种不分重点、无所不学的方法,叫朱熹“只看圣贤语言”。
  三是空谈和经世致用的问题。朱熹后来回忆,“初见李先生,说得无限道理。李先生云: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面前事却理会不得。道亦无元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做功夫处理会便自见得。”朱熹所谓“说得无限道理”,在李侗看来,是“悬空”也就是脱离实际的。这同朱熹早年受到佛学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李侗认为,探求儒家的“道”的“元妙”,应该从理会“面前事”入手,通过“在日用间着实做功夫”去领会。
  四是“理一分殊”的问题。朱熹在樟林会面时讲了很多儒学之外的所学所闻,均被李侗视为异端。朱熹后来对自己的门生回忆初次见到李侗时所得到的教诲:“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也。此其要也。”
  李侗和朱熹樟林会面时涉及到的四个问题,是当时的朱熹最为擅长而且自以为颇有建树的课题,也是理学理论建构中的重大问题甚至是核心问题。朱熹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全部被李侗否定,这无疑在朱熹心中引起巨大的震动,同时引发深刻的反思。不破不立。李侗对朱熹樟林会面之前的学术思想的全盘否定,成为朱熹清除自己学术思想中非儒家的异端学说、亲近并进入理学的理论殿堂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推动力。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