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画像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94
颗粒名称: 李侗画像考述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11
页码: 54-64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对李侗画像的考述,其中包括宋明时期的李侗画、清代李侗画像遗存。
关键词: 李侗 画像 论述

内容

一、宋明时期的李侗画
  两宋以降,历代圣贤画像流传于世,大多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书院,二是祠堂。延平先生李侗也不例外。从文献考察,最早有此记载的,是地处九峰山的延平书院。
  南宋嘉定间(1208—1224),朱门弟子、南剑知州陈宓在九峰山模仿白鹿洞书院的规制,创建了延平书院:他在《申请延平书院敕额札》中说:
  自汉唐以来,几二千年而未有与道统之传者,今(南剑)以斗大之州,不数十年之内,出而宗主斯文者有四,岂惟一邦之创见,实皇朝之盛美也。至今文献典刑,犹有存者,士大夫过其境,慨叹兴慕而祠像弗立,诚为阙典……
  所谓“祠像弗立”,是说在此之前,奉祀延平四贤的祠堂未立,四贤的画像当然也无处安放。于是,身为州守,“职在宣化……创延平书院一所,授白鹿洞比建立礼殿,旁祀杨时师生遗像,以慰往来士君子之思”,就成了陈宓在南剑州的重要政事之一。
  延平书院建于嘉定十五年(1222),这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延平四贤当然其中也包括李侗的画像,同时进入延平书院的确切年代。对此画像的具体描述,明宣德九年(1434)南平县儒学训导萧山徐海撰《重建延平书院记》说:
  陈复斋来守是邦,仰慕先生道德文章温和纯粹,仿汉白鹿观(按,应为宋白鹿洞),建书院于刹溪南九峰之下,以奉祀焉。殿塑圣像,庑绘从祀,祀堂给四贤。
  由此可知,书院建筑有殿、堂之分。所谓“殿塑圣像”,是说在正殿中塑孔圣之像;所谓“堂绘四贤”,是指大堂之上绘有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四位先贤的画像。
  淳祐元年(1241),徐元杰任南剑知州,执政之余,每月一次亲赴延平书院讲学。他在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四贤与李侗像。一是《延平书院仲丁祭先儒文》:“以四先生之像,与夫子序列于书堂之祠,岁率二祀,而申讲夫仲丁之彛。”二是《延平郡学及书院诸学榜》:“此邦先贤余化,久而愈新。延平书院儒先之像在焉……”
  书院之外,祠堂也是张挂先贤画像的场所。元石善才撰《延平四贤像记》说:“凡郡县学宫,各祠乡之先贤,以昭德厉后,俾有所法而进于道。”书法名家邓康庄(文原,1258-1328)官江浙儒学提举时,在延平建四贤堂,大书其匾曰“道南师友之堂”,又塑四贤之像于祠堂,以激励后学。
  林兴祖撰《延平李先生赞》,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为李侗书写的像赞。其文曰:“洒然洒然,知在何处。问之双流,双流长去。问之九峰,九峰无语: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考林兴祖,字宗起,号木轩,罗源人。元至治二年(1322)进士,历官黄岩州同知,三迁而知铅山州(今江西铅山县)。故此赞文,应系其赴任铅山,赴次延平之时所撰。有署名为“元林之蕃”所撰《延平李先生像赞》,内容与林光祖所撰全同,据编者称系“选自古田县城南巷侗公祠”。考林之蕃,字孔硕,号涵斋,明末清初闽县(今福州)人,而非元代人,故此像赞的作者是元林兴祖,而非林之蕃甚明。
  明宣德九年(1434),延平书院历久重建,南平儒学训导徐海撰《重建延平书院记》说:
  宣德戊申(1428),丰城雷侯诚来守是郡,叹其荒秽,遂割俸敦工修葺,率尔一新。庚戌冬,判府玉山程侯钫以为当时得传吾先世道于杨罗之门者,独先生也。又捐资塑像,增构礼亭于祠前,凡大夫士来参谒者莫不睹先生仪形于仿佛。
  此“独先生也”,指的是李侗,故“捐资塑像”,指的是塑李侗一人之像。这一点,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奉政大夫经筵官兼修国史洛阳刘健撰《延平书院记》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其文曰:“出郡城南,九峰山下,有延平书院,故为宋李先生侗讲道地。……久而圮。今澶渊王公范守郡,重修之。起其仆,易其敝,而饰其漫漶者。中为祠,祀先生像。”
  李侗的画像在明代不少诗人的作品中也得到反映。如魏瀚《延平书院》七律描绘了南平九峰山和延平书院的景观,“百年兴废祠堂在,千古仪型绘像存。”罗璟则有“像设俨然如静坐,心传卓尔见深期”之句;周孟中《延平书院横翠楼》一诗有“道南师友真三杰,人物乾坤第一流。授受已知穷画像,行藏何用喻牺牛”的吟咏,苏章《道南祀》称:“北山绝顶县祠庙,遗像堂堂肃典型。”
  通过以上宋明时期诸多文献中对李侗画像一鳞半爪的描述,大体知道了宋明时期李侗画像在民间的流传。正如清初南平人氏林润芝所说:“幸生大贤之里,得从先生长者之后,拜其遗像,瞻其仪型而嘉谟懿行:”说的是瞻仰遗像,思其言行,在学者心中树立见贤思齐的榜样。
  问题是,以上这些在当时习以为常,为当时人所熟知的画像,却没有一幅流传下来。更有甚者,甚至没有人对这些画像作一番文字上的描述,以至李侗究竟长得什么样,只能凭借后来人各自的想象。
  二、清代李侗画像遗存
  以现存而论,李侗的画像遗存不会早于清初。明孙承思编纂《集古像赞》一书,虽然问世于明嘉靖间,但上海图书馆所存为清影抄明本,日本内阁文库所存则是日本抄本。此书中有《李延平愿中》半身像,头向左侧(图1)。因系抄本之影印件,画面不够清晰,面目模糊。图上方为像赞:
  早岁豪迈,中更纯粹。造诣既深,涵养亦至。
  冰壶秋月,表里莹然。考亭雅范,濂洛正传。
  既然上海和日本所存均为抄本,何以判断此书最早系出自嘉靖?除了此书卷首《集古像序》系孙承思撰于嘉靖十五年(1536)之外,图像上方的“赞”也全部出于明嘉靖间史馆编修孙承恩之手。在孙承恩的文集中,有《集古像赞》一书所有的赞文,名为《古像赞》。内容从盘古、伏羲、神农、黄帝,一直下延至元代的许衡、虞集共205人,人各一篇,共205篇。其中就有《李延平愿中像赞》:“早岁豪迈,中更纯粹。造诣既深,涵养亦至。冰壶秋月,表里莹然。考亭雅范,濂洛正传。”
  孙承恩(1485—1565),字贞甫,号毅斋,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其文章深厚古雅,工书善画,尤善绘人物。据其自序,这205篇四言八句像赞,系模拟朱熹“赞六君子”,“取文公之意,或摘用其语之他见者缀辑成章”。所谓“赞六君子”,即《六先生画像赞》(《朱文公文集》卷八五,六先生系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邵康节、张横渠和司马光)。由此可知,孙承恩撰此像赞,写作态度极为认真。他所写的李延平像赞之四言八句,将李侗的生平及其历史地位概括得十分准确。与元林兴祖内容空泛的像赞相比,可谓天壤之别!此书之外,孙氏还撰《历代圣贤像赞》六卷。
  在李侗本人的著作刻本中出现李侗的画像,最早的可能是清顺治十一年(1654)李孔文在延平刊刻的五卷本《李延平先生文集》。此书卷首有题为“追赠太师越国公谥文靖延平李愿中先生遗像”(图2),左为题后学元三山林兴祖撰《延平李先生赞》:
  洒然洒然,知在何处。问之双流,双流长去。
  问之九峰,九峰无语。天地万物,各得其所。
  此图系李侗后裔根据“追赠太师越国公谥文靖”这一封赠地位想象而创作的,画面中的李侗身着朝服,手捧朝笏,头戴王侯之冠,俨然一幅民间素王的气派。与朱子笔下的“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余四十年”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延平府府署刻印的《延平李先生师弟子答问》一卷、《延平答问补录》一卷,卷首也有李侗的人物画像和插图(图3),内封面镌“紫阳朱子辑,延平李先生答问,杨罗李朱四先生年谱附,李先生特祠后御书阁藏版”。画像题为“文靖先生遗像”与顺治刻本画像略有不同,此图中的李侗,已从右倾转为正面居中的标准相。
  这一部由延平府府署刻印的《延平答问》,后历经乾隆、光绪多次重修重印,此李侗的画像基本保留,一下载到光绪五年(1879)延平知府张国正刻本为止。
  刊于清乾隆八年(1743),由福建长汀画家上官周创作的《晚笑堂画传》,为中国古代120多位历史人物绣像,每幅图像皆附有像赞文字。此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圣贤画册,儒学圣贤人物的画像只占全书很少的一部分,但对后来的圣贤画作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图绘制细致生动,人物表情细腻传神,堪称版画中之精品。尤其是艺术上的成就,曾得到鲁迅和郑振铎先生的高度评价。
  上官周(1665—?),字文佐,号竹庄,清代著名画家,终生布衣。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书法、篆刻,尤精绘画,善画山水和人物,是清朝著名的民间画家。上官周笔下的“李延平”(图5),为立式图像,形象生动传神,眉目之间洋溢着一股喜气,衣着线条自然流畅,与面部表情相互衬托,浑然一体。图题下有一段赞语:
  先生喜黄太史,称濂溪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常讽诵之而顾谓学者曰:存此于胸中,庶几遇事廓然而义少进矣。时沙县邓迪夫亦谓先生冰壶秋月,莹彻无暇云。
  背面有一段文字(图4)介绍其生平事迹,大体节选自朱子撰《延平先生李公行状》:“先生讳侗,字愿中,号延平先生剑浦人朱子师事之。于祭先生文中述其从游十年,诱掖谆至又尝曰先生少游乡校有声,已而闻郡人罗仲素得河洛之学于龟山之门遂往学焉罗公清介绝谷,里人鲜克知之,见先生从游受业,或颇非笑。先生若不闻,从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容潜玩,有得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罗公少然可,亟称许焉。于是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余四十年,箪瓢陋巷,怡然自适。中间郡将学官闻其名而招致之,或遣子弟从游受学,州郡士子有以矜式焉。”此书另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印本。
  上官周创作的这幅李延平像,可能是李侗画像中流传最广的一幅,早在清道光年间,就已被长洲顾沅收入《圣庙祀典图考》一书中,改其名“先儒李子侗像”(图6)。背面有也一段文字,介绍其生平事迹:
  李子侗,字愿中:南剑剑浦人:少游乡校有声,年二十四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遂往从焉。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容潜玩,久之,尽得其奥。于是退居山田,谢绝世故余四十年,饮食或不充而怡然自适时,新安朱松与侗为同门友,雅重侗,遣子熹从学,熹卒得其传,卒年七十一,学者称延平先生,熹尝称侗资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色温言厉,神定气和,乎日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酬酢事变,断以义理,截然不可犯,早岁闻道,即弃场屋,若无意于当世。然忧时论事,感激动人,其语治,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厉廉耻为先本末备具,可举而行,非特空言而已,又谓自从侗学,辞去复来,则所闻益超绝,其上达不已,日新如此明万历四十七年从祀称先儒李子西庑第五十一位。
  近代知名画家王云(1887—1938),字梦白,江西丰城人,曾将《晚笑堂画传》中的李侗为底本,在二十世纪30年代创作了“延平先生李侗”扇面画(图7)。
  在当代人所编的不少图籍中,此图先后又被黄全信主编的《中国五百名人图典》,郭磬、廖东编《中国历代人物像传》,李典编《中国历代名人图典》,王军文编《中国历代名人图谱图文经典》所收(见图8、图9、图10)。在南平李侗文化研究会修建的“宋儒亭”中,这幅画像被刻石立碑(图11)。并且见于小册子、宣传片中,等等。由此可见,这幅画像,早已得到延平先生后裔的认同。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张诞生于晚清的李侗画像(图12)。这是一部题目为“孔圣宝卷”,扉页又题“圣像全图十忠十孝经”的图书。出版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现存1927年石印本。
  李侗画像为坐式,图左上方题“宋儒李侗字延平朱子师”数字。图后有一版文字介绍李侗的思想(图13),称其“侗公李夫子曰,世人多有求道问德者,岂知道德之缘非易也。有志之人诚求则易,不诚求者则不易。孰能比上古圣人好道尊德”云云。
  宝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则以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而以历代儒者为主角,则甚为罕见。

附注

①(宋)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六,续修四库 全书第1319册,第327页。 ②(宋)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六,续修四库 全书第1319册,第327页 ③《李延平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5册,第 507页 ④(宋)徐元杰:《楳埜集》卷一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81册,第774页 ⑤(宋)徐元杰:《楳埜集》卷一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81册,第774页 ⑥嘉靖《延平府志》卷一九,《艺文志》,天一阁藏明代方 志选刊本。 ⑦嘉靖《延平府志》卷一九,《艺文志》 ⑧南平市李侗文化研究会编:《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2009年,第234页 ⑨《李延平文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册,第 508页 ⑩《李延平文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册,第 508页 ⑪嘉靖《延平府志》卷一九,《艺文志。 ⑫(清)林润芝:《重辑李延平先生文集小引》、《李延平 文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册,第433页。 ⑬(明)孙承恩:《文简集》卷四一,《古像赞》,影印文 渊阁四库全书第1271册,第523页。 ⑭郭磬、廖东编:《中国历代人物像传·晚笑堂画传》,济 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593页。 ⑮(清)顾沅:《圣庙祀典图考,卷三,上海同文书局光绪 石印本。 (作者系海峡学院朱子学教授、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彦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