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先生”李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92
颗粒名称: “延平先生”李侗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45-46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李侗被学者称“延平先生”。李侗与朱熹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史的一段佳话。朱熹拜求过的老师很多,但拜学李侗是最重要的转折点。李侗改变了朱熹的学术方向,为朱熹日后创立宏大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 李侗 延平先生 理论

内容

李侗与朱熹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史的一段佳话。朱熹拜求过的老师很多,但拜学李侗是最重要的转折点。李侗改变了朱熹的学术方向,为朱熹日后创立宏大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南平市延平区)人,道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李侗24岁从学于罗从彦,一心追求儒学真谛,数年后“尽得罗氏所传”,后“屏居山田,结茅水竹间”,谢绝世故。他一生不为官,悉心研究理学达40年之久。
  李侗的理论贡献,主要是继承孔子,特别是程颢、程颐对世界本源探索,尤其在“体认天理”与“理一分殊”方面有新创造。他坚持把“理”作为世界的本源,作为哲学的根本存在。他把周敦颐关于“太极”的理论与程颢、程颐的“天理”论结合融通。周敦颐主张“太极”是宇宙的本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源。李侗经过认真研究,以二程的“天理”来解释周敦颐的“太极”。他认为:“太极动而生阳,至理之源”,“至于终万物始万物,亦只是此理一贯也”。“人与天理一也”二李侗认为周敦颐“太极”化生万物就包含着“天理”,也就是“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万物体现天理”,人性也体现“天理”。这样,李侗就在哲学的根本范畴方面,继承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坚持“体认天理”,为朱熹最终建立“理体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何在具体事物方面“体认天理”?李侗提出“理一分殊”,就是研究问题要一事一事地反复推寻,要循序渐进,“别穷一事”,达到规律性的认识。这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论方法。
  朱熹的父亲朱松和李侗都是闽学第二代传人罗从彦的门生,是同门学友。学友们评价李侗,“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朱松十分赞同。他临终前嘱咐幼子朱熹一定要拜李侗为师。1153年,24岁的朱熹从武夷山五夫往同安任主簿途中,到延平拜见李侗。那时的朱熹,还沉缅在各种思想学说中,李侗严肃,批评朱熹“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面前事却理会不得”,要他“在日用间着实做功夫”,要求朱熹认真“看圣贤言语”。老师的、批评,让年轻的朱熹猛醒,“尽弃所学而师焉”。此后,他在任上,认真研读孔子经典著作,深入民间村舍,了解民情,帮助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朱熹认识到感悟事物之时必须正心诚意,体验事物时必须顺从事物自身的规律。此后十年间,朱熹多次跋山涉水,步行数百里往延平向李侗求教,往往一住数月,师生终日切磋。在李侗教诲下,朱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立起中国哲学史上最完备的哲学体系。
  “延平先生论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厉廉耻为先”。李侗学问渊博,造诣颇深,他衣食简朴,平易近人,深居简出,闭门读书,但对天下大事的谋略和远见卓识令人惊叹。他著有《论语研究》、《萧山读书谈》等著作,还有朱熹编成的《延平答问》,后人辑成《李延平集》。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李侗从祀孔庙。清康熙亲题“静中气象”匾额,至今保存在李家祠堂。
  ——摘自《海峡都市报》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照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