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侗与“未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87
颗粒名称: 二、李侗与“未发”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32-35
摘要: 本文内容记述了李侗在李侗看来“未发气象”就是天人合一境界。天人合一,就是《易经》上讲的,天仁生人、物,地厚载人、物,因此人亦要仁慈,敦厚这叫作本天道以立人道,立人道以合天德。达到了天人合一,人们都有了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治国、御敌也就不难了,李侗就是坚定的抗金派。
关键词: 李侗 仁慈 敦厚

内容

李侗出身于儒学家庭,其祖辈三代都是进土出身,任过朝廷文官,从幼年起就接受严格的正统儒家经典教育。他自谓“徒以祖父儒学起家,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l16),李侗二十四岁,闻郡人罗从彦(字仲素,称豫章先生)在杨时(字中立,称龟山先生)处得二程“不传之学”,便慕名而去拜罗从彦为师。此后,舍利禄而习二程理学。他对罗从彦说: 圣学未有见处,在佛子中,有绝嗜欲、捐想念,即无住以生心者。特相与游。亦足以澄汰滓秽,洗涤垢坋,忘情乾慧,得所体歇,言踪义路有依倚处。日用之中,不无益也。若曰:儒者之学可会为一,所以穷理尽性治国平天下者,举积诸此非自愚则欺也。众人皆坐侗以此,而不知侗暂引此以为入道之门也。 李侗起初对佛学也有兴趣。师事罗从彦后,觉得找到了真正的“入道之门”,罗称赞他”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 此后,李侗言论、行为以罗从彦为楷模。罗氏入罗浮山静坐,绝意仕进;李侗也不做官,“侗退入室中,亦静坐”。罗氏“严毅清苦”,“于世之嗜好泊如”。李也“啜菽饮水亦自有余”。李侗从游罗门深得赞许,“于是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余四十年。箪瓢屡空,怡然自适。”他弃科举,穷经谈道,“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故上之人既莫如之,而学者亦莫之识,是以进不获之于时,退未及传之于后”。李侗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家静坐涵养和教授门徒。
  在罗从彦处,李侗“从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李侗从老师那里学习了新儒学,思想逐渐成熟。李侗“忧时论事,感激动人。其语论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励廉耻为先。”李侗死后,在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的八百多年中,宋、元、明、清历代帝王先后数次赐谥号、追封爵、从祀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89),赐御书匾额“静中气象”悬于其祠门。 基于上述,杨、罗、李一脉相传的新儒学是宋学、新儒学之正宗,是内圣之学,其特点是于静坐中体会喜怒哀乐之“未发气象”。这是杨时从程颢那里学来的。上引程颢谓“吾道南矣”是符合实际的。《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人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有一种纯是理的精神本体,它是天下的根本,体察了它,人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天下也就可以得到治理了。杨时说:
  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执而勿失,无人欲之私焉,发而中节矣!发而中节,中固未尝亡也。孔子之恸,孟子之喜,因其可恸、可喜而已,于孔、孟何有哉?其恸也,其喜也,中固自若也。 在杨时看来,能做到了这一点,就是遵循了天理。这是“静复以见体”的工夫,是逆觉体证之路。杨时还就恻隐说仁,以“万物与我为一”说仁之体,也是明显地本于程颢。罗从彦从学于杨时二十多年,其真得力处,亦是“静复以见体”的体证工夫。李侗也是如此。
  他们把《中庸》之“未发”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李侗对朱熹说:
  某晚景别无他求,唯求道之心甚切。……某昔从罗先生问学,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及一杂语。先生极好静坐,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静坐而已。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此意不惟于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元晦偶有心恙,不可思索,更于此一句内求之,静坐看如何?往往不能无补也。
  这是李侗要把“未发”之学传授给朱熹。朱熹在《答何叔京》中说:
  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
  《中庸》“未发”原句,意为在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之时,看不出常人和圣人的区别,叫作“中”;而有了喜怒哀乐,就能分别出谁能事事中节,即符合于礼,叫作“和”。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却一脉相承的从本体论上理解,提出所谓“未发时作何气象”。这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他们认为,喜怒哀乐是心之“已发”,是情;其“未发”,是性性即理,理为世界的本体。因此,研究“未发”前作何气象,就是研究性,研究作为世界本体的理。由此,李侗认为,“未发”前性中充满着理。人由于有物欲(即人欲)的干扰,不能以理制情时,其喜怒哀乐就不能“中节”。因此,人要能保持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就要接受理学教育,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就能达到最高尚的圣人境界。这种说法,就是把“人欲”灭于初始状态。李侗说: 《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已发言之,又就人身上推导至于见得大本达道处,又浑然只是此理,此理就人身上推导。若不于未发、已发处看,即何缘知之?
  见得天下之“大本”,即心即性即理;依理而行是古今之人共同要走的路,即“达道”。这是由体验“未发”之前作何气象才能懂得的道理。因此,在李侗们看来,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李侗的结论是:
  人与天理一也。就是理上皆收摄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皆其度内尔。受形天地,各有定数,治乱穷通,断非人力。惟当守吾之正而已。然而爱身明道修已俟时,则不可一日忘于心,此圣贤传心之要法。
  某窃以为不然,今日之事,只为不曾于原本处理会。末流虽是亦何益?不共戴天正今日之第一义,举此不知其他,即弘上下之道而气正矣。外裔所以盛者,只为三纲五常之道衰也。……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此二事皆今日之急者,欲人主如此留意二者,苟不尔,则是虽有要,吾得而食诸也! 在李侗看来“未发气象”就是天人合一境界。天人合一,就是《易经》上讲的,天仁生人、物,地厚载人、物,因此人亦要仁慈,敦厚这叫作本天道以立人道,立人道以合天德。达到了天人合一,人们都有了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治国、御敌也就不难了,李侗就是坚定的抗金派。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