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晦翁岩纪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67
颗粒名称: 长乐晦翁岩纪行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7
页码: 327-3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乐这座位于闽江入海口的城市,与闽江起点城市延平确实有着诸多联系,也载满了朱熹在这座滨海城市传授理学的美好故事。
关键词: 长乐 晦翁岩 纪行

内容

七月流火。7月18日,我们驱车抵长乐市,打开车窗,即使有阵阵海风拂面,也难挡骄阳下那份难耐的酷热。此行目的是为了制作《延平先生李侗》的电视专题片,因此,两天的行程早已排得满满当当。
  长乐这座位于闽江入海口的城市,与闽江起点城市延平确实有着诸多联系,而李侗和朱熹这对师徒,更是成为两地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连接点。当我们顺利完成《延平先生李侗》的电视拍摄任务后,也载满了朱熹在这座滨海城市传授理学的美好故事。
  二刘村
  7月19日中午,当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长乐市潭头镇二刘村的途中时,透过窗外,只见田畴平整,阡陌纵横,稻谷飘香,丰收在望的喜悦也冲淡了旅途的疲惫。而长乐李侗后裔李益金执意邀请我们到二刘村和晦翁岩走走,还有意无意地卖个“关子”,说到了二刘村看牌坊,会有惊喜发现。我们心想在长乐这个著名的侨乡,有钱人家捐资修一座牌坊,哪值得大惊小怪?
  二刘村位于晦翁岩山脚下的村子。其实,若错过了这样的机缘,就无法了解到这个滨海村庄与李侗和朱熹这对师生千丝万缕的理学传承渊源。走近二刘村,静静地矗立在村头的先贤里牌坊,为我们拂去了满脸的疑惑,也为我们理清了些许头绪。
  我们抬头仰望牌坊,见匾额上刻文如下:
  宋先贤刘嘉誉受业延平李先生;
  刘世南,嘉誉之子受业林先生;
  刘砥、刘砺,世南长子、次子受业晦庵朱夫子;
  刘子介,砥之子受业勉斋黄先生。
  据说,朱熹曾寓此讲学,乡人刘砥、刘砺兄弟从朱子学,宋乾道二年(1166)兄弟双双同登进士榜,少年成才,被当地人誉为“神童”。因为这个缘故,小村便唤作二刘村。另据明弘治《长乐县志·寓贤》(点校本)记载:“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侍郎林栗等诋为伪学,流寓长乐方安里三宝岩,里人刘砥兄弟从而受业焉。”显然,传说与县志记载有出入。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发生了震惊朝野的“伪学之禁”,朱熹被打成“伪学之魁”,从禁道学到禁伪学再到禁逆党,迫害逐步升级,直至有性命之虞,为避祸害,朱熹抵长乐,陪同他的当有其婿黄榦(勉斋)。“黄勉斋居十一都青山,素与刘砥兄弟友善,常往来其家”。刘氏兄弟可能通过与勉斋的这层私人关系而受业于朱熹,这种解释比较可信,但此时,刘氏兄弟均已过不惑之年,并不是村民所说的在朱熹传授下兄弟俩未及弱冠之年便喜登进士榜。(编者按:史料载刘氏兄弟从朱熹的地点不在长乐,而是在建阳考亭)
  从宋代的史料来看,刘砥、刘砺两兄弟确有其人。宋人黎靖德编的《朱子语录》朱熹与其门人问答之语汇成编,就有刘砥、刘砺的内容;宋代王泌《紫阳宗旨》朱熹语录后录卷中注曰写有二人姓名;还有宋·朱鉴《文公易说》写到二人向朱熹提问。朱熹一生授徒的达360之众,在清人万斯同著《儒林宗派》中亦可找到刘砥、刘砺两兄弟姓名。而其祖如何受业李侗?却难定论,询问二刘村老人协会会长刘炳进也语焉不详,令人遗憾。然而刘嘉誉祖孙四代五人,受业理学,以此标榜自居,并勒石谨记,以为殊荣,让我们这些远道来访之人也赞叹不已。
  有了这一层的认识,我们对攀登晦翁岩便有了更多的期待。
  晦翁岩
  晦翁岩位于二刘村西隅龙峰山,据说刘砥、刘砺兄弟在此读书,并筑有龙峰书院,因此称为“二刘岩”;明永乐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曾到此岩并修葺龙峰书院,后人又称之为“三宝岩”。明隆庆六年(1572),知县蒋以忠推崇朱熹,认为“三宝”名不雅驯,便又改为“晦翁岩”。晦翁岩不但自然景观独特,而且人文景观也十分壮丽,不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到此揽胜,留下诗词歌赋和摩崖石刻,至今保存有明代首辅叶向高于万历四十四年(1636)同知县万编、邑人蒋行义同游晦翁岩时赋诗二首的石刻。
  沿着盘山公路,车行至半山腰,只见几方巨石如刀砍剑削般直插云天,巨石之间有几处明显的裂缝,远远望去,极像是古代儒士纱帽,我们便妄加推断,或许那位明朝蒋知县得此灵感,便将此岩名为“晦翁岩”。当中巨石辟开一款,上有明万历三年(1573)刑部侍郎郑世威,携同知县韩绍游览龙峰书院所书的“晦翁岩”三个朱红大字,在炽烈的阳光下瑰奇磅礴、熠熠生辉。
  车又上行,渐进二刘读书处,沿途看见工人正在施工,可能是出于景区开发的考虑,道路两旁安放有十八罗汉像,晦翁岩便有了“儒释道”多元文化交汇的意蕴。车停在二刘读书入口处,旁有郑和纪念馆,我们驻足门前眺望,近处群山碧翠,满目葱郁;远方海天相接,几处岛屿漂浮海上,艳阳之下云蒸霞蔚,缥缥缈缈,疑是海上仙山。
  白鹿洞,以朱熹读书于此而得名,位于“晦翁岩”三大字崖刻东北向。晦翁岩管理处刘明生为我们当向导,顺着青石铺成的曲折小径往下到白鹿洞探寻朱子的芳踪。进入石门,但见“石洞云开天削门”,两边险壁,左右分立;对面一块削岩如一方“屏风”,上刻“入德之门”四个大字。越过石门,拾级而下,至半山歇脚处,蓦然回首,左侧一块巨石跃入眼帘,上书瑰丽磅礴的“晦翁岩”三大字,工整秀丽,尤为醒目,为明万历年间刑部侍郎郑世威所书。
  白鹿洞的洞口大仅尺余,洞中小径迂回曲折,游者多以铁篓点松脂照明,引导人洞。刘明生找来两只手电筒,一前一后为我们打灯照明。顺着迂回的小道进入白鹿洞,蹑足潜行,匍匐进丈余,有石隆起,逼仄通道,称“石门限”。过石门限有二巨石斜峙相依,岩隙一线微光射入,洞中奇诡幽邃,迥为迷宫。岩壁有昔人题字,但岩石风化,模糊不清。猛然间,有蝙蝠扑剌剌从洞中飞出,翅膀扇起的微风直扑脸面。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依稀可见洞中景观,中心部塑有朱夫子的石像,正襟危坐,大师风范,一展无遗,像似正在做功课。一尊白鹿石像,口衔5粒桃子,与朱熹相对而立。相传朱熹避学禁寓山中,匿此洞内专心读书,感动了山中的白鹿,便赍粮为他充饥,给白鹿洞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朱子塑像的正上方有巨石一块,酷似倒挂的蝙蝠;塑像右边的岩石上又有一只伸首的石龟,像是在跟倒持的蝙蝠叙说什么,又像在聆听朱夫子的教诲,更像在为朱夫子守护望风。蝙蝠·(福)、白鹿(禄)、石龟(寿)聚齐洞中,契合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憧憬和向往的心理。临近旧洞口低矮的岩石上,裸露着一节榕树根,根须缠绕、繁密,犹如一把毛笔,相传为朱子留下的“柳笔”。
  三贤祠
  我们从白鹿洞折回,路经“平坛旭早”,再北上寻访三贤祠。
  晦翁岩的所有景观中应以“三贤祠”为最。“三贤祠”的前身是龙峰书院,为福州地区最早书院之一,迄今已有820多年历史。据民国六年《长乐县志》载:“宋乾道中,里人刘砥、刘砺兄弟,筑室读书于此,即龙峰书院也。”“朱子寓此,二刘师事之,书‘读书处’三字于石。”《福州市城乡建设志》中《大事记》亦载:“宋乾道年间(1165-1173)在长乐县二刘村晦翁岩建龙峰书院,为郊县中最早的书院之一,朱熹在此讲学。”书院掩映于奇岩古树之间,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有“小洞天”之誉。明郑宪诗云:“昔闻天姥赋,心赏独悠哉。石扇千寻起,风涛万里来。”明高廷礼诗赞:“岩下春色深,客心自兹旷。玩奇不知远,青山郁相向。”把此处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
  临近三贤祠,道路左侧密林中分布有嶙峋岩石,围成一处天井般的空地,虽狭窄逼仄,倒也清静。中间有青石桌凳,宛若天成,崖壁上横刻着“朱刘讲席”。明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的《重修晦翁岩三先生祠记》碑刻竖立“讲席”旁,因饱经岁月,剥落难认。遥想当年,隐匿了大海的涛声,只有簌簌地落叶伴着读书时发出的会心笑声,让挺立四周的树木也心神领会,翩翩然演绎太极图阵。因此,当地人便把斜长在罅石间的榕树称为“太极榕”。
  距“朱刘讲席”处不远,便是石门的崖壁背面,刻有“读书处”三个大字,每字长0.94米,宽0.77米,全长3.1米。原系朱熹手书,因年久已湮灭,现存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刑部右侍郎郑世威补书,知县蒋以忠令勒于石门岩上,瑰奇雄伟,赫然醒目。怪不得近代大诗人施平在《游晦翁岩》诗中如此赞道:“危岩卓石各成材,左右平分一曲开。想是山灵施斧削,千秋留护读书台。”
  三贤祠外墙山门不大,一边紧靠石岩,一边由砖石墙体相连,葱郁的树木遮住强烈的阳光,显得十分清凉幽静。山门上横写“龙峰书院”四个大字,左右有对联“六七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道出了当年书院学子们勤勉学习的精神面貌。三贤祠内,正厅供祀朱熹和刘砥、刘砺三贤士画像,画像边有联一幅,“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像前设有坐椅、讲桌,是为朱子讲学和二刘兄弟读书处。这么说来,“朱刘讲席”应为两处,室外一处可为自然景观,而此处为人文景观。
  三贤祠于1993年重建,为混凝土仿古双层结构,建筑面积254平方米。祠外廊柱上有联云“道从孔孟传心法,学为周程振羽仪”,道出重修者们的心语。当年,他们本着“修旧如旧,崇贤探古”之原则,体现了“宋时形制,书院风格,本地特色,幽静典雅”遗风,打造出刘砥、刘砺师事朱文公读书其中(龙峰书院)的古色古香古貌。整个环境布置也是以“朱子在长乐”为主题进行布展,体现了朱熹游学、流寓长乐、圣贤育才、邹鲁如闻、文化影响、源远流长诸多内容。祠内收藏有朱子语录等拓片,还有历代研究朱熹的学术论文集及志书等,这些倒也平常。但祠内设书桌案几、太师坐椅等,虽简朴却显古雅,与书院气氛相谐,让人领略到古代书院的遗风。
  祠顶平台瞭望,祠旁几株参天古树,虬枝旁斜,隐天蔽日,绿意葱茏,不禁让人发出“吴航(长乐)城外晦翁岩,虎踞龙蹯景最奇”的赞叹!
  登罢晦翁岩,在返回的路上细细想来,晦翁岩不仅怪石嶙峋、古树参天、石刻密布、风景绝佳,而且千百年来的悠悠岁月,为它涂抹上一层辉煌、一层神秘、一层深邃。他像一位珍视自己的历史老人,敞露刻满风霜的门庭,咀嚼着细数不尽的回忆,并且每一种自然力都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磨砺着、雕塑着他独特的性格。晦翁岩就在这大自然的抚爱中怡然自乐。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晦翁岩”之贵,贵在寓深蕴文化内涵于名胜古迹之中,寓文明道德教益于浏览观赏之中,使人既有风光景致美感的享受,又受到熏陶、启发与教育。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凤俤
责任者
黄睦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