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相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66
颗粒名称: 道心相印
其他题名: 南平李侗文化研究会活动回眸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322-3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平李侗文化研究会活动回眸证明了延平先生对朱熹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南平 文化研究 活动

内容

“延平君高卧在此已经八百多年了,周边早已不复当年的宁静。崛起的高楼建筑,呼啸的现代交通,充满诱惑的吆喝,魔方变幻的时代,都吵不醒先生的一枕清梦。今日清明有孩子们的拜谒,有人吟诵他的名言……”这是2008年4月26日上午,人们踏进办公室从《闽北日报》读到的《李侗之静》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儒李侗的崇敬之情,作者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教育工委书记张建光。
  一年后的2009年的4月6日,张建光部长又参加了清明祭扫先儒李侗墓活动。当天的祭扫活动,有南平市和延平区两级宣传、教育、文史部门以及炉下镇部分小学师生、干部群众。张建光借此之机,与李侗故里炉下镇小学生开展了一场乡土文化的知识对话,小学生们踊跃回答,让他颇感欣慰。
  古人云:“祭神如神在。”其实,祭祖也一样,人们通过祭祖接受了一次文化洗礼。当然,局外人“认识”李侗更多的是他的为学功夫和“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的精神品格,而李氏族人却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梳理出古今相通的理路,如何光大先儒李侗的理学文化,如何能够让先祖的遗德薪火相传。于是,李侗后裔们在延平湖畔开展了一场又一场道心相印的文化接力。
  时隔不久,远在江西省九江市的李国柱接到一个从家乡打来的电话。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老李心潮澎湃。电话那头邀请他出任李侗文化研究会负责人,这让他身处两难抉择的境地。他很有希望承揽到一个工程,返回家乡,自己却要接上并不熟悉的文化“苦活”。然而,一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老李,权衡再三,最终毅然选择了回家。
  2008年5月的一天,李国柱特备小酌,邀请在外经商返乡探亲的李长华、李长明、李国盛、李国平、李兴森、李火森、李长美、李新发等李氏“成功人士”,将筹建延平区李侗文化研究会事宜向他们作了通报,得到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捐资,很快便筹得启动资金。经过半年的筹备,8月14日,南平市延平区李侗文化研究会在李侗纪念馆举行成立大会。至此,延平区以弘扬理学文化为主题的“李侗”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
  当然,与杨时、罗从彦和朱熹文化研究相比,李侗文化研究起步稍晚,但起步晚不代表起点低。研究会成立后,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次邀请专家就李侗墓和李侗纪念馆修缮扩建项目进行了深入论证,提出了初步的工作方案,旨在努力恢复古籍记载中李侗墓及李氏宗祠的原貌,将其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文化游览圣地。刘光舟、方彦寿、程楷、高宇彤等文史专家,对李侗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李侗研究会拟募集资金约50万元,分期用于李侗墓修缮和修建“宋儒亭”,修缮扩建李侗纪念馆,建李侗生平文化故事长廊、文化休闲广场和塑像等基础设施。
  “五峰山下追忆先贤大儒,斜溪河畔缅怀理学宗师”。2009年4月6日,在延平区炉下镇瓦口村新修的李侗墓前,鲜花簇拥,雅乐奏响,己丑(2009年)清明公祭先儒李侗典礼暨宋儒亭揭牌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张建光,延平区委书记张国旺等市、区领导参加了清明公祭活动,同时为新落成的宋儒亭举行揭牌仪式。参加公祭活动的还有李侗后裔和武夷山、建阳、建瓯、顺昌、长乐、永安等李氏宗亲代表、延平区各姓氏文化研究会成员,以及延平区李侗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
  接着,修缮李侗纪念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李侗纪念馆(原李氏宗祠)坐落于延平区夏道镇徐洋村,建于清初,清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曾御笔亲题“静中气象”赐李氏宗祠(现存放于南平市文化馆)。因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纪念馆显得十分破旧,不复当年旧貌。5月开始,采取“政府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族人筹一点”的集资办法,筹资18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纪念馆的屋顶和梁柱、长廊等进行修复同时,广泛搜集与李侗有关的文物,聘请李侗研究专家和书法家,书写楹联,绘制书画作品,布置展板等,增添了馆内文化气氛。长乐李侗后裔得知消息后,自发捐款定制牌匾,并派人送至延平,为纪念馆增添了一道亮色。
  李侗一生“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让人慨叹惋惜,但后继者著文纪念延平先生却洋洋大观为此,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李侗文化研究会主编《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面世,书中辑录李侗诗文、历代相关史料及今人研究著作,这是迄今为止搜集李侗相关资料而编成的最全的一部专集;与此同时,《永远的李侗》电视专题片也拍摄制作完成,文字与影像资料相得益彰,对宣传李侗生平事迹起到积极作用
  修缮李侗墓和纪念馆、建造宋儒亭、举办公祭活动、编写《李侗文化研究》一书……让人们有了瞻仰、凭吊先贤的场所和承载物。为了更好地开展与李侗后裔及李氏宗亲的联谊,李国柱会长亲带着有关人员上武夷、下长乐、走永安、访莆田……位干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北侧的城村,作为我国村落环境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明清时代的一个缩影,李侗长子友直的子孙就定居在这里。穿过“井”字形的主街,寻到李氏宗祠,李侗后裔热情地拿出保存下来的21本族谱,谱中详细记载了李侗后裔在武夷山繁衍生息的历史。
  长乐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目前,长乐市李侗后裔共有900多户,加上迁居海外的,人口在万人以上。长乐潭头镇二刘村,有座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的先贤坊。据坊碑上记载:刘嘉誉受业延平李先生,他的后继三代还分别受学朱熹和黄榦。二刘村后山有“晦翁岩”,成名于820多年前,朱熹避“伪学”之祸,曾在此授徒讲学,刘嘉誉的2位孙子刘砥、刘砺就是朱熹在考亭对他们精心培育,双双登上童子科,被当地传为美谈:李侗和朱熹同列二刘村的先贤坊,为当地人所敬崇,再一次证明了延平先生对朱熹的深远影响。
  永安、清流、宁化,是闽地李氏后裔的聚居地。1275年前,入闽始祖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后人在永安市槐南乡皇历村建江王祠。在纪念江王李元祥诞辰1395周年之际,研究会再一次派员来到这里,瞻仰了先祖在此活动的遗迹,并向一些后裔打听李侗次子李友谅(信甫)的情况。宗亲李坤恒是个热心人,他提供了一些可靠的信息,并驱车近千公里,亲自带他们到明溪的温庄乡、夏坊乡和宁化的泉上镇,调查李侗后裔的踪迹。在宁化的泉上村,终于找到了李友谅的另一支后裔,并拜谒了友谅的陵墓,了结了南平李侗后裔的一桩心愿。
  倏忽之间又两年,李侗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在追寻延平先生李侗的足迹中,修葺李侗墓,新建宋儒亭,修缮纪念馆,凝聚后裔人心,联谊四方宗亲,做了相当卓有成效的工作。明徐即在《登四贤祠》中写道:“闽海山川此上游,千年学脉四贤留。南来吾道传心印,虚过一生愧汗流。未发直教看气象.大成还拟接尼邱。夜深坐看寒潭月,剑气依然贯斗牛。”理学也称为道学,包括李侗在内的“延平四贤”承前启后,使得“不绝如线”的道统得以传承。今天,南平李侗文化研究会所做的一切,正是宋儒“道传心印”的延续。
  (黄睦平:福建武夷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睦平
责任者
胡凤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