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拜师传美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54
颗粒名称: 朱熹拜师传美谈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291-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拜师求学之事的过程。
关键词: 朱熹 拜师 美谈

内容

绍兴二十三年(1153)六月,24岁的朱熹赴同安上任前,往南剑州求教于延平先生。时下郡城骄阳似火,府城东南隔溪相望的九峰山南麓,濒溪处剑溪草堂掩藏于松竹间,凉风习习,百鸟啼鸣,洁净清悠。竹篱环绕的草堂,花草吐着郁香,堂西一片约十亩的梯田,南边则是一块菜园,门前搁着几把锄头。
  中午时分,这儿仍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透过门窗只见草堂右侧书房内,几个书生正在埋头温习功课;左侧书房内,白发苍苍的李侗身着布衣,双目微合,似在静思,俨然是个田夫野老。
  友直(李侗长子)见家门口来了个身背包袱,满头大汗的求学者,得知朱熹来意后,即请入厅堂。厅堂十分简朴,收拾得一尘不染,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厅壁上的几幅诗。朱熹顾不得拭去脸上汗水,细细地欣赏起来。正厅是豫章先生《示诸生》诗,左右壁两则是老先生的《勉李愿中五首》:“圣道由来自坦夷,休迷佛学惑他歧。死灰槁木浑无用,缘置心官不肯思……”见豫章先生所示的读书法与自己的相差甚远,朱熹不由大吃一惊。正当他发呆时,面慈目善的延平先生,打破静坐时不会客的惯例,迈着缓慢的步子接待好友的儿子,朱熹恭敬地拜道:“晚生朱仲晦,系韦斋朱松之子,今奉家父遗命,乘赴同安任所,顺道特来拜竭于先生。”先生遂把话题转到朱熹求学之事。“元晦为学,将以何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扶正统?”朱熹把自己从学五夫三先生、出入观庙、师事佛老的心得侃侃而谈。
  先生语重心长地说:“吾儒之学,所以不同于异端者,只是理一分殊。”见日已西沉,先生笑着对满腹疑惑的朱熹说:“元晦啊,你初次来我家,我当为你洗尘,你已入仕了,只要肯看圣贤言语,留心于日用间下功夫,到时自然明白吾意。”傍晚时分,先生把朱熹带到西林院(原南平中山公园附近)禅房休息。是夜朱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拜别延平先生,朱熹赴泉州同安上任县主薄兼管学事。他勤政为民,兴修县学,造福一方。学业迷茫时想起延平先生“如何在日用间着实下功夫?又如何看圣贤言语。”逐渐理清思绪,终于悟出了先生所以要他弃禅专儒的用意,悟出了释老之非,悟出了只有孔孟之道,才能救国救民救人心。可是要如何体认儒学要点“理一分殊”呢?朱熹又陷入苦苦的思索。绍兴二十六年(1156)七月,悟出默思奥妙的朱熹,决意归隐山林。十一月底,朱熹同安任满后回到五夫紫阳书堂,多次想往南剑州向延平先生求教,因母亲祝老夫人身体欠佳,未能成行,只得以书信往来请教于先生。
  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月初春,细雨蒙蒙,李侗父子正在郡城天河巷家中谈论朱熹,其次子信甫忽见门前山道上有一撑着伞、身背包袱的布衣书生大步走来,不由一愣道:“是何方学子,会冒雨而来?”先生一看是朱熹,惊喜得不顾烟雨山道溜滑,径向朱熹走去。见先生冒雨出门相迎,朱熹甚感不安,丢了手中雨伞,就要在泥路上行弟子礼,先生慌忙扶住说:“我正盼着见你呢!终于来了,甚好,甚好!”先生亲手为熹解下包袱,催他换掉湿衣到厅堂,熹向先生拱手致谢:“熹昔得先生一番教诲,如食灵丹妙药。熹愚,至今义理不明,是非无以辨,犹饥寒于身,故再来恳请先生赐熹充饥寒具。”用罢点心,遂入书房畅谈。
  朱熹说:“听了先生教诲,居同安三载,终于悟出只有吾儒之学,方能经世致用,而释氏之说,终是无济于事。”“熹此次恳请先生指点迷津的,有《春秋》、《论语》章句中的十八个未解之处,再之,上次先生指点的“理一分殊”,熹百思不得其旨,故盼先生启蒙……”草堂外,烟雨蒙蒙,草堂内,先生的解释如和风细雨,滋润着朱熹干旱的心田,茅塞顿开,感到先生正用一盏闪烁着光芒的明灯,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熹又请教《中庸》之道,先生指点:“要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如当年黄庭坚称赞周子那样,让胸中洒落得象光风霁月一样方可。”
  晚饭后,因西林院在修缮,李侗亲自送熹住进县丞官署,每天往先生处请教《论语》、《易》等真谛。半个月后,朱熹搬到修葺一新的西林院,在禅房静坐,体认天理。时春暖花开,瞑目静坐的朱熹,如痴如醉,废寝忘食。这天,日当头顶之际,惟可师长老见朱熹又忘了吃饭,便来相请,只见熹手舞足蹈,放声歌唱,忙问原由。熹曰:“当年孔门弟子在曲阜郊外得到孔子的启蒙,兴奋不已,便在舞雩台上乘风吟咏,今先生教熹孔门传心之法,使熹找到了儒学真传,怎能不手舞足蹈?”长老听了曰:“贫僧想不到,天地间会有如此一对师生。”“长老啊,延平先生学问,真如冰壶秋月,光风霁月。其静中体认天理,乃是熹终身受用不尽之法。往后熹若是身体好的话,每年春天,都要来此求教于先生。”
  隆兴元年(1163)十月十五日,延平先生不幸病逝于福唐(今福州),朱熹由京城赶到炉下镇瓦口村,已是隆兴二年(1164)正月了,挥泪写下《祭延平李先生文》、《挽延平李先生诗》三首和《李延平先生行状》,并辑录编成他与先生书信往来答问六十四条的《延平答问》一书。
  十载求学六见先生,朱熹和李侗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朱熹从恋禅向归儒转变,从望孔子门墙不入到继孔子之后的旷世大儒,“鸢飞鱼跃”不仅是朱熹心中之跃,也预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飞跃。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饶建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