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闲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47
颗粒名称: 李侗闲述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9
页码: 270-2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李侗,平易若一田夫野老,一生如冰壶秋月,唯留一墓于人间。其守静安心,令后人难以置喙。
关键词: 李侗 简洁 行状 史料

内容

延平李侗,平易若一田夫野老,一生如冰壶秋月,唯留一墓于人间。其守静安心,令后人难以置喙。笔者亦然,缘于屡请,闲而述之。
  1、身前身后简洁明了
  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宋南剑州剑浦崇仁里(今南平炉下乡樟岚村)人。少习举子业,及冠,游乡校.有声称;次年(1113),罗从彦讲学于罗源里南斋书院,李侗闻其得河洛“不传之学”,于政和六年(1116)慕名而拜之为师;罗从彦认为李侗“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而因才施教,去其惑岐,从而授受《孟子》之说。
  李侗从学罗从彦累年,尽得其所传之奥。李侗少豪勇,尝夜醉,驰马数里而归;自此养成徐缓,虽行二三里路,常委蛇缓步,如从容室中。其居处有常,不作费力事:所居狭隘,屋宇卑小,然甚整齐潇洒,安物皆有常处;其制行不异于人。李侗效仿罗从彦,静坐以求“天理”,久之,对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罗从彦盛赞许之。
  李侗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弃科举,“穷经谈道”,一志圣人绝学;常食饮不充而怡然自适;每终日危坐,神彩精朗,无隤堕气,生平得于周敦颐之洒落。对待后学,答问不倦,“虽随人浅深施教,而必自反身自得始”。尝言:“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是,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学者之病在于未有洒然冰解冻释处。”又曰,“讲学切在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其论《中庸》,曰“圣门之传是书,其所以开悟后学无遗策矣。然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又一篇之指要也。必也体之于身,实见是理,然后扩充而往,无所不通。”闲居山乡,仍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动人。
  李侗事亲、兄孝谨,乐善好施,振助贫困;绍兴五年(1135)十一月,罗从彦病卒于汀州武平县学;数年后,李侗将罗从彦归葬于延平黄漈(今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同门友朱松雅重之,其子朱熹父事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首次访问李侗,拜之为师;李侗正其误,教之读圣贤言语,朱熹顿悟异学之失,因专心于道,辞去复来,而所闻益超绝,卒得其传。李侗拙于语言,然其讲道奥析极秋毫;于无可语言处,以不言为言,具能得时行物生之妙;其议论侃正,能体用一原。朱熹首用其说,以为对,世韪之。
  李侗之子试吏傍郡,更请迎养,隆兴元年(1163),李侗就养,自建安如铅山,“访外家兄弟于昭武”,既归,道出武夷,福唐(今福清,而实指福州)守汪应辰以书礼来迎,求质所疑;十月,李侗应邀至福唐讲论,方三日疾作,于十五日病逝于府治之馆舍;李侗孙护丧归葬剑浦崇仁里瓦口(今炉下镇瓦口村);门人朱熹来会葬,为词以诔之,且撰行状,称之曰:“气节豪迈……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平日恂恂,于事若无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沙县邓迪曾说:“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诚是也。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序录》中,全祖望称:罗从彦“在杨门,所学虽醇,而所得实浅”,而“一传为延平则邃矣”。
  宋淳祐六年(1179),提刑杨栋为之请谥,淳祐七年,赐李侗谥文靖。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八月,以胡瑜请,赠太师,追封为越国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从学臣熊尚文请,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允学臣沈涵疏,御书赐额曰“静中气象”。
  2、李侗行状后人误读
  李侗世居延平,曾祖李幹字守臣,祖李纁,父李涣原名李洫。民国《南平县志·选举》载:李幹登天圣二年(1024)进士,为屯田郎中;李纁登宝元元年(1038)进士,为朝散大夫:台湾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载:李氏以得姓始祖李利贞为一世计算,至五十三世为李楚珪;楚珪子尚昊,传闽西李火德一脉,而另一子尚前,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开基延平;入宋而传至李侗之曾祖李幹。李侗子友直字端文、信甫即友谅字诚父(一作:李信甫名友谅,以字行),同科举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王十朋榜进士,友闻未仕;信甫仕至监察御史,出知衢州,擢广东、江东宪,以特立不容于朝;信甫曾孙溶,登咸淳元年乙丑(1265)阮登炳榜进士。
  朱熹《延平先生李公行状》谓:李侗“自建安如铅山,访外家兄弟于邵武,过其门弟子故人于武夷。”新修《陇西郡龙岭李氏家谱》则谓:“朱子述行状,云‘归而访外家兄弟吴方庆于邵武,遂游武夷’。查吴方庆是公之内兄,曾任邵武的考官,调永昌县尉,擢福州司户,历任松溪知县等,绍兴初以通直郎致仕。归延平,卒。公为述行状。是则无访方庆于邵武之行。”又谓,李侗“妣吴氏恭人,邑之先儒吴仪之孙,雷州刑曹(未赴任)吴觏之女”,即李侗为吴觏女婿,而吴觏则为吴仪子。这其中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李侗“妣吴氏恭人,邑之先儒吴仪之孙”。李侗“妣吴氏恭人”是否“邑之先儒吴仪之孙”,也就是说,吴觏是否吴仪之子。1994年编辑的《南山吴谱资料汇编》等南平吴氏族谱列载:南平南山吴氏有长官、长史、司马、中山四派。吴仪与吴觏皆出自司马派,但分属两支:司马派吴珮子五,第三子侃,侃第三子文通,文通次子仁肇;仁肇子三,长子仲汜(一作仲巳),仲汜生熙,熙子二:择、接;仁肇次子辅,辅第四子(一作行二)君仪,本地方志作仪,即藏春先生吴仪,与吴熙合称“双璧”。吴珮次子誾生统,统生增(坛),增生用和,用和生照,照生觏,觏生方庆(本地方志作芳庆),方庆生仁荣。据谱,吴觏并非吴仪子,而是吴照之子,也就是说,李侗“妣吴氏恭人”如果是“邑之先儒吴仪之孙(女)”,那么依谱只有一种可能,即吴觏过继给吴仪为嗣子,只是族谱中无此类记录。本地方志载,吴觏以政和七年(1117)特奏,官雷州刑曹,以道远弗赴。
  第二个问题:李侗“外家兄弟”与“内兄”的关系。如上所述,据本地方志与南平吴氏族谱,吴方庆即吴芳庆,乃延平南山吴觏之子,宣和三年(1121)进士,确是李侗“内兄”。然而,“内兄”却非“外家”。“外家”指母族而非妻族。所谓“外家兄弟”是指李侗母亲娘家的、李侗母亲的兄弟之子,即与李侗为姑舅表兄弟。李侗父李涣(民国《南平县志》误作李焕),据新修《陇西郡龙岭李氏家谱》,李涣“妣饶氏”,则李侗母亲为邵武饶氏,或者李侗母亲的兄弟迁居邵武,故李侗晚年“访外家兄弟于邵武”是访邵武饶氏的姑舅表兄弟。
  第三个问题:《延平先生李公行状》之“访外家兄弟于邵武”并无“吴方庆”三字,却被新修《陇西郡龙岭李氏家谱》擅改为“朱子述行状,云‘归而访外家兄弟吴方庆于邵武,遂游武夷’”,此乃不知“内子外家”之别而擅自将李侗“内兄”吴方庆误认作李侗“外家兄弟”,从而得出“是则无访方庆于邵武之行”,似有不妥。
  3、收辑史料以助研究
  笔者近日匆匆翻阅一些资料,结果发现《李侗文化研究》250页,所收李侗诗文仅7页,诗六书二铭简各一,民国以前他人古诗文67页,不如不收。集中收文虽多而失之凌乱,古今杂陈而今不如古;文多于叙而寡于论,似洋洋乎文化,或无助于研究。
  《李侗文化研究》中,古文以收民国版点校本《南平县志》为主,而多为节录之文,例如熊汲《奏补罗李二儒从祀疏》,仅节录前面一段“臣惟崇儒重道……昭示宠褒,各赐美谥”约900字,且节录断在“各赐美谥”颇为不妥,易生此疏为“请谥”疏文之误。此疏文本题作《请李侗罗从彦祀孔庙疏》,其前有“奏为录真儒明道统以光圣治事。臣窃谓”一句16字,其后则有约1050字一大段,惜哉未录。杨栋《请諡罗李二先生状》末句为“实非小补云”,《李侗文化研究》及所引民国《南平县志》作“实不无小补云”,语气上相去甚远。
  所收李侗书二篇皆为《与教授公书》,属于家常书信,而李侗以论佛学与儒学问题之重要书信《见罗先生书》(或题作《谒罗从彦书》、《初见罗豫章先生书》)却未收,此书1000余字,直指入道之门,有谓:“圣学未有见处。在佛子中,有绝嗜欲,捐想念,即无住以生心者,特相以游。”而“儒者之学,可会为一:所以穷理尽性治国平天下者,举积诸此,非自愚则欺也。”是亦可惜。李侗理学思想之流传,以朱熹依据其书信所辑《延平答问》为主,其中辑录信文24篇64条等内容,约7600字;此亦未收,实足扼腕。此外,还有《与罗博文书》(约210字)、《与刘平甫书》、《又与刘平甫书》(合80余字)以及五律《简霄黯淡寺倡和志别兼送林御史次韵鐫石》等,皆未收入;其中,诗由于标题太长,本地方志于其题下未署名,而此诗前后之诗皆署“李侗”,可确知是李侗所赋。而罗从彦《邀月台》,李侗有评语,亦未收入。
  李侗《和静庵山居自咏》或题作《和静庵山居》,“自咏”二字似有蛇足之感。周木与熊尚文两篇《请从祀疏》原题分别为《延平李先生从祀孔庙疏》、《提督学道请速覆从祀罗李疏》,孙慎行《覆从祀议》原题为《礼部题覆疏》;费宏《新建李延平先生祠记》一题作《延平李先生祠堂记》,何维柏《重修李延平书院记》本地方志皆题作《延平书院记》,周木《延平问答序》方志题作《延平答问序》,朱熹《祭延平李先生文》与《又祭延平李先生文》方志题作《祭李延平先生文》与“又”文(即《又祭李延平先生文》),此最令人不解,不知变更“答问”与“问答”、“李”与“延平”的顺序意义何在。朱熹《挽延平李先生》三首,方志题作《挽延平李先生》,亦如此;朱熹还有《挽李延平先生》二首,方志于题下注“用西林韵”,或径以《用西林旧韵》为题。徐渭《谒延平李先生祠》或题作《谒延平先生祠》,无“李”字。
  《延平李先生賛》乃“三山林兴祖”所撰,见诸本地方志,《李侗文化研究》却“选自古田县城南巷侗公祠”错误的“《延平李先生像赞》,元·林之蕃”,不仅衍一“像”字,就连作者也擅自改之。按林之蕃为明末高士,与崇祯七年(1634)前往主持鼓山的永觉元贤有往来,且作有《呈赠永公大师有序》,见载《鼓山艺文志》。诗作者“张学举”、“俞廷芳”分别误作“张国举”、“俞延芳”,记文作者“赵师复”误作“赵师夏”,“何维柏”目录误作“何维伯”;《题延平书院光风霁月亭》作者“王公济”,明、清府志作“宋”人,而清、民国县志以及《李侗文化研究》皆误作“明”人,据乾隆《温州府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确有“王公济”任瑞安知县。
  有关李侗文化研究,首先应广泛搜集史料,甄别分类,整理校对,分别编辑成书。对于资料,大致可按以下三类进行编辑:一类为李侗著述或李侗当世人记述李侗之言行,如现有诗文以及新发现的其他资料;一类为民国以前后人纪述李侗之文章,如传记、墓铭、祠记、疏文等;一类为今人撰述文章,如研究论文、散文、杂文等。
  前二类在广泛搜集后要进行整理校对,然后一次性编定。如清人张伯行依据《延平答问》、《语录》、《萧山读书传》、《论语讲说》、《读易管见》等辑编汇成的《李延平集》四卷,顺治年间李孔文刻本、题作“李侗撰,朱熹辑”的《李延平先生文集》五卷,以及《延平答问》(单行本,约7600字)、《闽中理学渊源考》、《伊洛渊源续录》、《宋元学案》(除《延平答问》外还有《附录》17条约1400字)、《宋元学案补遗》(有《延平要语》4条、《延平语录》2条以及“案语”、《附录》数条等,约1900字)等,上文提及的《见罗先生书》、《与罗博文书》、《与刘平甫书》、《又与刘平甫书》、《简霄黯淡寺倡和志别兼送林御史次韵鐫石》诗以及罗从彦《邀月台》评语等《全宋文》亦收有李侗文章。
  陈渊有《答李延平书》二函约250字。新近发现一篇涉及李侗的重要文章:《文林郎李侗除国子正制》(正文近50字),翟汝文撰。翟汝文所撰制词是比较有名的,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述“陈氏曰……汝文制诰古雅,多用全句,气格浑厚,近世罕及。”
  朱熹所撰《行状》、《祭文》有多种版本,除县志等资料之外,还有朱熹的各种《文集》以及《伊洛渊源续录》、《闽中理学渊源考》等,也可互参校对。汪应辰《李延平先生墓志铭》,可查阅其《文集》互参校对。
  李侗《年谱》、《年表》现知有四种:一为张伯行重订《延平李先生年谱》一卷,正谊堂全书本;一为毛念恃编《延平李先生年谱》一卷,清乾隆十年(1745)刻《延平四先生年谱》本;一为王云王编《宋李延平先生侗年谱》(其署“李侗撰”有误),台湾版;一为《李侗年表》,见本地方志:
  纪述李侗之记、序、诗文,除已收之外,还有:刘健《延平书院记》(或题作《重修书院记》)、徐海《重建书院记》、游居敬《延平李先生祠记》、周亮工《李延平先生文集序》、李佐圣《李延平先生文集序》、刘将孙《书文集后》以及潘江《谒李延平先生祠》诗;此外,《李侗文化研究》既收曾佩《祭四贤书院文》,则石善才《延平四贤像记》亦可收之,而《崇明州学先贤祠堂记》似亦涉及李侗;延而广之,则各地资料记载的李侗专祠,也可以留意搜集编入,此事意义重大。
  李侗传文,《宋史》与民国《南平县志》之外尚有许多,如:《宋史新编》约570字,《宋元学案》列“豫章门人”《文靖李延平先生侗》约300字,黄仲昭《八闽通志·延平府理学》约320字,嘉靖《延平府志·道学》约1000字,何乔远《闽书·英旧志》约500字,乾隆《福建通志》约260字,乾隆《福建续志》约1120字,乾隆《延平府志》约990字,嘉庆《南平县志》约6000字,道光修同治刊《福建通志》约1580字,董天工《武夷山志·理学》约110字,郑文贞《闽贤事略初稿》约1700字;《史质》、《南宋书》、《伊洛渊源续录》、《皇朝道学言行外录》、《闽南道学源流》、《宋诗纪事》、康熙《福建通志》、民国《福建通志》等都有李侗传文,长短不一。
  民国《南平县志·儒林传》之“李侗传”,实乃知县杨桂森所撰,是一篇有标题即《李延平传》的传记,是一篇意有所指、隐含“潜台词”的传记,在“延平四贤”的传文中,杨时、罗从彦、朱熹三传皆无标题,且其总字数还不及李侗一传之字数。民国《南平县志》转录时,删去了标题与作者。
  (陈建生:武夷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