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史及有关资料对李侗的论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44
颗粒名称: 三、宋史及有关资料对李侗的论述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260-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史及有关资料对李侗的论述,李侗对于朱熹一生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宋史 资料 李侗 论述

内容

李侗年幼警悟,深得父母钟爱。19岁左右闻名于乡校,24岁始受业于程学的再传弟子罗从彦,尽得所传之奥,成为程学的三传弟子。而立之年,他轻视功名,不求仕进,而是退隐山田,结茅于水竹之间,谢绝世故40多年。他平生极少外出,47岁时曾去漳州接其先师仲素灵柩归葬。他接待后学,答问不倦;食饮不充,怡然自适;事亲孝谨得其欢心;闺门内外,若无人声;亲戚有贫,经理振助;为学之余,喜养兰花,故有“李延平养兰花口诀”传世。他虽无意当世,但却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动人。他为人刚正,见义勇为,多行善事,故有许多故事传于民间。年少时,他性格豪迈,夜饮数十杯后驰马三二十里不回;受学于豫章后,他功于琢磨,静坐澄心,体认天理,静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涵养得不为事物所胜,乡人皆道是个善人。因此长乐后地、漳港一带侗之后裔,按先祖传言称之“剑浦仙”。
  李侗深得同门学友县尉朱松等的器重,沙县邓迪曾评价说:“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对此,朱松极表赞同,故遣子熹从学。熹也称颂侗:姿禀劲特,气节豪迈,充养完粹;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平日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
  朱熹(1130-1200)19岁中进士,24岁赴同安任主簿前拜侗为师,任满后又专程拜谒,表明崇敬之心。此后,熹与侗来往频繁,或书信求教,或寓居侗之舍旁数月,连后来应招上封之事都质正于侗,故有《延平先生问答》传世。朱熹尽得所传,精研程学加以发展,使之成为“程朱理学”。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时期儒家的哲学思想。朱熹从事教育活动50多年,遍注四书五经,成为儒学正宗之师,其著述成为明、清时期考试的标准答案。所以,近代教育家评价说:李侗对于朱熹一生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李侗教子有方,晚年名望更高。长子友直、次子信甫,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同登王十朋榜进士第。友直任信州铅山县尉,信甫为建安主簿,二子更请迎养。隆兴元年(1163),侗自建安(今建瓯)去铅山,又访妻兄吴方庆于邵武,游武夷而归。闽帅汪应辰(1119-1179)以书礼车乘迎侗讲论,侗因旅途劳顿,坐语未定而疾作,十月十五日卒于福州府治馆舍。汪帅躬视棺敛,礼意丧具无不周悉。居数日,诸子至,遂以丧归。第二年,朱熹自临安(杭州)回延平,哭先生,述行状,写祭文,献挽诗,参加葬礼,并请汪帅志其墓。他视恩师如父,故在祭文中说:“筑室三年,莫酬夙志”。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钟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