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师李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41
颗粒名称: 朱子之师李侗
其他题名: 关于李侗世系辨析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8
页码: 257-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祖籍方面否定《宋史》的异说,给李氏文化研究及史志研究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周折,也给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寻根问祖带来了许多麻烦,并结合亲身体会,略谈文化研究中的见解。
关键词: 李侗 文化 研究

内容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号延平,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延平区)人。他是朱子之师,南宋著名学者,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延平四贤”。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赐谥“文靖”;元顺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赠“太师”,追封“越国公”;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题孔庙从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御书匾额“静中气象”悬于延平府道南祠。但是,由于李侗没有留下什么著述,《宋史》文字简约,谱牒与朱子关于李侗的介绍也鲜为人知,且延平与古田毗邻,李侗及其子孙的活动涉及古田,以及名人效应、从众心理、谱牒嫁接、同名同姓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出现了关于李侗祖籍方面否定《宋史》的异说,给李氏文化研究及史志研究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周折,也给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寻根问祖带来了许多麻烦。为此,我将三年来业余搜集的资料摘要整理于下,并结合亲身体会,略谈文化研究中的见解。
  一、李侗不是李诲的后裔
  福州北面100公里的古田县杉洋镇,有一座以李诲为祠祖的千年古祠,名叫凤林祠。此祠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历多次修缮,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建,现列为古田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6日,杉洋总祠举行唐室李氏第八房入闽1115周年庆典活动暨经济信息交流会,有福州、连江、宁德、福安、霞浦、屏南、闽侯、闽清、长乐、周宁、政和、顺昌、建瓯、罗源、古田等15个代表队近800人参加,热闹非凡,蔚为壮观。连江晓沃的代表受托为在港去世的李泰长献款8888元,完成了他生前寻根问祖的遗愿。可见,研究李氏文化对团结海内外同胞同心建设祖国是极有意义的事。
  据这次活动“特刊”介绍,杉洋有两位作者在闽学文化交流会上撰文说:“李侗祖籍杉洋,生于夏庄。”原文进一步说,“李侗是李诲(史书称肱)之十九世孙”,“诲公生八子,分八房,李侗为十四世愈公世系。”
  从杉洋李氏总谱中得知:李诲是郑孝王李亮的七世孙,开成二年(837)状元,官福建观察使;黄巢起义期间,他更名邦,与兄词、话、谞等于公元881年避乱入闽,卜居古田杉洋,从李诲至李侗的直系图是:(1)诲(2)改(3)柬(4)敬豹(5)晓(6)褒(7)众(8)齐(9)昌言(10)轲(11)觉(12)元龄(13)应(14)愈(15)济(16)功叔(17)长卿(18)澄(19)侗。
  然而,谱中有生年记载的六世李褒,生于916年,而李侗是生于1093年的,两者相距13世,177年平均13.6年一世,远远低于生育年龄,岂不荒谬?况且,谱中的侗,父为澄,祖为长卿,曾祖为功叔,与朱熹所说的涣、纁、幹完全不同,又怎能让人信服?再说,作者所引用的《古田县志》也清楚地写着“李侗字愿中,南平人”。子友直,“迁寓一都小鲎(古田谷口)”,又怎能代替侗之祖籍?
  由此可见,李侗不是李诲的后裔。我们研究李氏文化,或者寻根溯源,必须实事求是,讲究科学,不可盲目从众,或者不加分析的相信某一谱志。
  二、李侗是李邺的后裔
  延平方面的剑津谱,以及李侗支系的皇历谱、龙岭谱等,确切地说明了李侗的祖籍及其来龙去脉。
  宋哲宗元祐八年正月十五日,李侗生于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村(现为炉下镇辖地)。
  李侗的曾祖父是李幹,字正臣,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屯田郎中,赠金紫光禄大夫。妣朱氏,赠清源郡君。生四子:经、绛、纁、纬。李纁于宝元元年(1038)登吕溱榜进士第,李纬于庆历二年(1042)登杨寘榜进士第,李绛于庆历六年(1046)登贾黯榜进士第,故有“父子四进士”之美称传世。
  李侗的祖父是李纁,任朝议大夫,赠中奉大夫。妣胡氏,永嘉郡太君;继妣朱氏,咸宁郡太君。生三子:灌、泳、洫。李泳于元祐三年(1088)登李常宁榜进士第,任承议生。泳之子伟,宣和元年(1119)登何涣榜进士第,任铅山县尉。
  李侗的父亲是李洫,改名涣(南平县志误为“焕”),任朝奉郎。以子贵,赠右朝议大夫。妣饶氏,生四子:份、侁、倞、侗。
  以上李侗的父、祖、曾、妣,与朱熹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状》中的记载完全一致。李幹之上,朱熹没说,谱中的直系图是:邺-真-俸-钦-幹。
  李邺:河南光州司马大将军,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因平王绪之乱入闽至汀州。王绪被部下所杀,王潮代之,攻陷泉州。景服二年(893),李邺与子李真,随王潮之弟审知进入福州。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之。唐亡梁立,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李邺入榕后已经老倦,家于河东,13年后卒。卒后20年,王审知长子延翰称帝,追寻李邺佐助之功,“赠太尉,谥忠勇”。
  李真:与父同入闽,佐王氏,其次女配审知第三子延曦,以太子太傅致仕。审知死后,王室内部纷争。延曦称帝后,李真之女册封为元妃(皇后),真为侍郎,任司空,同平章事。福州乌山坚牢塔中有关于元妃的碑刻。延曦在位6年,被部将所杀,真亦病卒。
  李俸:李真之子。在闽王内部斗争不一的情况下,李俸偕子李钦,去建州(今建瓯),依刺史王延政(延曦之弟),任镇州司马。后梁天福八年(943),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殷,改延平为镡州。李俸年老,不安于建州,又不敢回福州,由子钦请调镡州,随子在此开基。
  李钦:随父依延政,为职方员外郎。延政称帝后,他趁机请调镡州。公元945年,南唐兵临,钦与父避迹乡间崇仁里。此后,父子在樟林村开基创业,耕读传家,成为名门望族。
  以上虽然没有生卒年月的交代,但从李邺入福州时的“老倦”可知,他已经60多岁了。所以,他大约生于公元825年。邺、真、俸、钦、幹、纁、涣、侗,前后相距7世,268年,平均38年一世,符合生育年龄、战乱逃难、支系不明等情理。所以,我认为:此谱可信度高,我们在研究中应该注意世次平均值合不合生育年龄等问题。
  三、宋史及有关资料对李侗的论述
  李侗年幼警悟,深得父母钟爱。19岁左右闻名于乡校,24岁始受业于程学的再传弟子罗从彦,尽得所传之奥,成为程学的三传弟子。而立之年,他轻视功名,不求仕进,而是退隐山田,结茅于水竹之间,谢绝世故40多年。他平生极少外出,47岁时曾去漳州接其先师仲素灵柩归葬。他接待后学,答问不倦;食饮不充,怡然自适;事亲孝谨得其欢心;闺门内外,若无人声;亲戚有贫,经理振助;为学之余,喜养兰花,故有“李延平养兰花口诀”传世。他虽无意当世,但却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动人。他为人刚正,见义勇为,多行善事,故有许多故事传于民间。年少时,他性格豪迈,夜饮数十杯后驰马三二十里不回;受学于豫章后,他功于琢磨,静坐澄心,体认天理,静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涵养得不为事物所胜,乡人皆道是个善人。因此长乐后地、漳港一带侗之后裔,按先祖传言称之“剑浦仙”。
  李侗深得同门学友县尉朱松等的器重,沙县邓迪曾评价说:“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对此,朱松极表赞同,故遣子熹从学。熹也称颂侗:姿禀劲特,气节豪迈,充养完粹;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平日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
  朱熹(1130-1200)19岁中进士,24岁赴同安任主簿前拜侗为师,任满后又专程拜谒,表明崇敬之心。此后,熹与侗来往频繁,或书信求教,或寓居侗之舍旁数月,连后来应招上封之事都质正于侗,故有《延平先生问答》传世。朱熹尽得所传,精研程学加以发展,使之成为“程朱理学”。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时期儒家的哲学思想。朱熹从事教育活动50多年,遍注四书五经,成为儒学正宗之师,其著述成为明、清时期考试的标准答案。所以,近代教育家评价说:李侗对于朱熹一生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李侗教子有方,晚年名望更高。长子友直、次子信甫,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同登王十朋榜进士第。友直任信州铅山县尉,信甫为建安主簿,二子更请迎养。隆兴元年(1163),侗自建安(今建瓯)去铅山,又访妻兄吴方庆于邵武,游武夷而归。闽帅汪应辰(1119-1179)以书礼车乘迎侗讲论,侗因旅途劳顿,坐语未定而疾作,十月十五日卒于福州府治馆舍。汪帅躬视棺敛,礼意丧具无不周悉。居数日,诸子至,遂以丧归。第二年,朱熹自临安(杭州)回延平,哭先生,述行状,写祭文,献挽诗,参加葬礼,并请汪帅志其墓。他视恩师如父,故在祭文中说:“筑室三年,莫酬夙志”。
  四、李侗祠墓及其子孙的情况
  研究李氏文化,离不开名人祠庙、墓葬、著述、史志等方面的研究和考证,因为人类文明离不开精神与物质,祠庙、墓葬等属于物质文明的成果。
  李侗墓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在现在的炉下镇瓦口村西偏北2公里的山坡上,是李侗与妣合葬墓。此墓是李侗15世孙李昂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的,墓碑正中刻着“宋始祖太师越国公文靖延平李先生墓”,人称“圣贤墓”,明清时期皆行官祭。原墓规模宏伟,占地260平方米,1958年修公路时削去2/3。1988年9月7日,此墓被南平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李侗故居早已不存。遗址就在墓地不远的地方,背山面河,现为水田。南平市里“宋儒第坊”、“延平先生宅”等在今之四贤街,也早无遗物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知府欧阳铎倡建的“李延平祠”,1948年毁于火灾,现为市税务局所在地,旁边还有李侗28世孙德荣一家居住。至于古籍书中提到的延平书院、道南书院、四贤书院、四贤祠、道南祠等,也早已找不到了。古田城南的延平祠,是明嘉靖初年郡守朱世忠得知李侗后裔在此居住而创建的,1958年建水库时也被淹没了。福州的李侗祠,原先在府治东,毁于明末;清康熙五十年(1711)改建于城北元翰街,解放初省府建交际处,也被拆除了。现在,南平夏道镇徐洋村的李侗后裔,正在原祠的基础上筹建“李侗纪念馆”。
  李侗著述甚少,见于南平县志的只有《延平问答》、《论语讲说》、《读易管见》、《语录》、《萧山读书传》(市文化馆镇馆之宝)、书信四则、墓志一篇、诗四首:
  李侗之妻是未赴任的雷州邢曹吴觏之女,同郡先儒吴仪之孙女,生一女三男。女早亡,子友直、友谅(信甫)、友闻及后代子孙的情况简述于下:
  长子友直(1134-1199),又名文端,字叔益,绍兴二十七年(1157)与弟友谅同登进士,任左修职郎,铅山县尉。他与朱熹为友,庆元党禁期间(1196-1200)迁寓一都小鲎(今谷口),卒后参知政事楼钥写了墓志铭。子:仲通、仲连。仲连居南平。仲通居古田石平村,以钓为业,自号“秋江渔父”。仲通之孙子淳,子亨夫,自号“竹窗居士”。仲连有三子:公足、公荣、公儒。公足、公儒皆举进士。此后,子孙支分于泉州、晋江、漳州、南安、安溪、永定、建宁、三明、浦城、崇安、古田,乃至江苏吴县等地。侗之12世孙景晞,字从心,号丹崖子,明弘治年间隐居古田石平山庄炼丹,著抱元内外篇数十万言。清初,江苏吴县的李孔文,字褒初,侗之20世孙,“授江南操功院浙闽督标游击”,于顺治十四年(1657)将家传遗书“恭呈御览”,后又掇拾侗公诗文编成《延平文集》。
  侗之次子友谅,又名信甫,字诚父,绍兴二十七年(1157)与兄友直同登进士,初任建安主簿,“仕至监察御史,出知衢州,擢广东、江东宪,以特立不容于朝”。据剑津谱、皇历谱所载,有二子:伯逢、叔逮。伯逢孙传子,又名溶,为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另据明溪、宁化、泰宁方面的消息,盖洋、黄地、温庄等许多地方都有信甫后裔的谱志,且有多种关于信甫入汀的说法。可见,宋史中关于信甫“特立不容朝”是言之有据的。
  友闻是李侗的第三子。现在只知道有二子:元卿、彦卿。他先在古田南门外南浦巷居住,后任“福州大都督府长乐郡威武大将军”而迁榕,故古田、福州均有其后裔。榕城衍派有分支长乐、古田、广东高州、安徽含山等地。这一支从孟仁起,以“仁国宜民为光圣世永滋尔德启裕州恒”为世衍命名之序。清末,有为官京师而迁播与北京等地者,更有迁于国外者。
  人类播迁的情况非常复杂,同是长乐李氏,不见得都是从福州迁过去的;同是李侗的后代,不见得都是友闻的后代。即使是一个祖宗的后代,不同的地方也会因关山阻隔等原因而出现不同的“行第”。李侗的15世孙李繁,是从南平夏道迁去长乐后地的,然后又有人迁到漳港去。他们从23世开始以“纯良德樊修传家学尔宜忠信世守文章”16字为世衍之序,而夏道方面从23世开始却是以“鸣侯世宗联肇文永国承天运邦贵昌荣”16字为世衍之序的,这两处李氏都已进入36世了。因此,研究李氏文化,需要下苦功弄清来龙去脉,更需要明确其重大意义。像福州、长乐、福清、连江、晋江、泉州、厦门等这样的地方,隔海与台湾相望,航海事业发达,早在明代甚至明代以前,就有李氏播迁于港澳台及海外。特别是清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福建移居台湾的人渐多;从1684年到1885年,台湾与福建合治达200年之久,两岸来去无阻,连民居、饮食、风俗等至今都几乎一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许多台胞及侨居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地的李氏,带回族谱来寻根认祖,投资建厂,为家乡的建设献资献力。所以,福建开展李氏文化研究,对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对于吸引台、侨参加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收入全国《陇西李氏文化》专辑<二>)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钟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