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山——九峰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39
颗粒名称: 文化名山——九峰山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251-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城南的九峰山虽不峻,然而它却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因为宋明时期的理学文化,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得以声名远播。
关键词: 九峰山 南平 文化名山

内容

延平城南的九峰山虽不峻,然而它却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因为宋明时期的理学文化,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得以声名远播。
  明姜文魁在《重刻豫章先生文集序》中说:“道学之传,自孔孟而下,寥寥千载。迨宋,天启奎文,真儒辈出。周程以来,杨龟山出生于将乐,罗豫章、李延平出生于南平,朱晦庵迹产自尤溪。延平郡而四贤继生,以明道为己任。杨传于罗、罗传于李、李传于朱,当时延平号为邹鲁之邦。”所谓“延平四贤”,是指均出生在同邑南剑州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宗师。因为两宋的南平乃称南剑州:元代时称延平路,明初又改为延平府。故后人把杨、罗、李、朱通称“延平四贤”。在宋、明时期,理学发展到巅峰,其伟绩“延平四贤”功不可没!在学术研究上,“延平四贤”是一代连着一代的师徒关系。罗从彦师从杨时,得其所传;李侗拜师罗从彦,尽得其学;朱熹24岁时,其父朱松荐他拜师李侗。李侗的“理一分殊”影响了朱熹一生,并对此作了更为广泛、更加精辟的阐述,从而集理学之大成。
  提及“延平四贤”,不能不说到座落在延平城南、风景如画的九峰山。因在九峰山麓,在苍松翠柏之间曾有一所学堂,名剑溪草堂;后知州陈宓在此又建延平书院。明朝诗人魏瀚《延平书院》七律描绘了南平九峰山和延平书院的景观。诗云:“曾向遗编味至言,镡津今日诉溯源。百年兴废祠堂在,千古仪型绘像存。新树竹梧期集凤,旧题风月想闻猿。九峰苍翠无边趣,收拾都归在一轩。”书院虽在1930年被毁,然而它是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明朝诗人陈山在《延平书院》诗中把延平四贤与南平九峰山的深厚渊源,以及杨、罗、李、朱一脉相承的关系表达得精辟透彻。他在诗中写道:“九峰横翠映高楼,吟倚西风最上头。师友渊源承道统,江湖诗酒总儒流。双溪波浪冲闽越,万丈龙光射斗牛。诣极探元人不见,夕阳芳草不胜愁。”诗中把延平书院等古建筑映衬的九峰山描绘得如诗如画,也对杨、罗、李、朱延平四贤的传承关系赞颂有加。
  我们在研究“延平四贤”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时,不能不对南平九峰山上延平书院、四贤祠、横翠楼等遗址的丰厚文化底蕴加以挖掘,让它重现光芒。随着海峡两岸的密切交往,海内外的“四贤”后裔频频到延平寻根问祖,提升九峰山的文化品位,复建“延平书院”和“四贤祠”等文化古迹,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当翻开延平历史的画卷时.我们仿佛看到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先贤,漫步于九峰山曲折幽径,迈着学者沉稳的步伐,一一向我们健步走来;我们仿佛看见他们在田间地头、亭台楼阁内面带微笑,或与乡人促膝交谈,或向学子们侃侃讲学;我们仿佛听到四贤们围坐在书院空坪上、竹楼里、火塘边,品茗论道、纵说天下……“延平四贤”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探索真理、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及把儒家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才干,早已镌刻在我们的心里,令人难以忘怀!
  站在南平江滨公园曲栏边,我们望着河对岸的九峰山,看到耸立在万绿丛中的亭台楼阁,那一排排、一座座的建筑群,无一不是南平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想到这儿,心中更加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在九峰山上重建“延平书院”一定指日可待!
  (杨思浩:福建省南平市李侗文化研究会顾问)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思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姜文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