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侗诗作意境蕴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38
颗粒名称: 二、李侗诗作意境蕴藉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246-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传世的文字不多,其创作的诗歌留给后人亦很少,是“延平四贤”中存诗最少的一位贤哲,但就其诗歌意蕴来说,或恬淡疏远,或托物喻理,或吟咏唱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理学 探求 真谛

内容

(一)田园藏诗心,山水意韵远
  李侗一生以学圣人绝学为要,谢绝世故,屏居山田,躬耕食力,洁然高蹈,其诗歌创作受晋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影响十分明显,他的山水田园诗歌创作功力意境十分高远,可视为田园诗人。
  《和静庵山居自咏》:“胜如城外宅,花木拥檐前。一雨晚时过,群峰翠色鲜。採荆烹白石,接竹引清泉。车马长无到,逍遥乐葛天。”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赏析,前四句为一层,描写山居雨后美好晚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后四句写山居简朴生活,表现了他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朱熹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状》中曾称先生“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箪瓢屡空,怡然自适”,这种超然物外、闲适自得的心境,在《和静庵山居自咏》一诗中得到尽情表露。“车马长无到”,与陶诗《饮酒》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了李侗独居山野不愿受尘俗的烦扰;“逍遥乐葛天”诗句取自上古葛天氏传说,《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是描写远古先民进行乐舞时的场面,李侗借用此典故抒发自己对无拘无束、不受羁绊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与陶渊明生平经历不同,李侗并未涉足官场、泛浮宦海,更未经历官场哲学洗礼,他的心灵始终为平凡的乡居生活开设一扇绿色之窗,留一块净土,实难可贵。
  (二)耕读两相勤,常怀民本心
  作为一个中下层知识分子,晚年的李侗“颓然若一田夫野老”,他与乡间普通农人并无多大区别,然而,他却以这种普通乡间生活为乐。在他的诗作中,以《柘轩》为题有三首绝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躬耕食力”的农村生活的思考。同时,又可以通过《柘轩》系列诗折射出李侗的民本思想光芒。
  《柘轩》之一:“五亩之宫植以桑,孟轲举此助谈王。轩前蒙密知何意,要见经纶滋味长。”
  《柘轩》之二:“耕桑本是吾儒事,不免饥寒智者非。出处自然皆有据,不应感念泣牛衣。”
  《柘轩》之三:“三春采采为蚕供,衣被生灵独有功。野外谩多闲草木,可惭无计谢东风。”
  柘轩应是李侗山居之所,这三首诗是李侗“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期间的诗作,也是他亦儒亦农、边耕边读退隐林泉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宋代以农桑经济为主的社会里,李侗当然知道“不免饥寒智者非”、“不应感念泣牛衣”的道理,他亲自“植以桑”、“为蚕供”,参与农事活动,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与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田园居》)十分相似;“衣被生灵独有功”,李侗认为这种农耕生活十分有意义,既有“裹腹”、“衣暖”的生理之需,又有从事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神享受。当然,繁重的农事活动并不妨碍他对理学的探究,“要见经纶滋味长”,诗中所言“经纶”是指理学要旨,这种半耕半读的乡野情趣,正是李侗所追求的寻常生活。
  “耕桑本是吾儒事”,体现的是儒家重农务本思想。李侗从未脱离农事活动,他的“躬耕食力”的主张,超越了封建社会许多知识分子的一般认识,因为李侗一生都生活在乡间,这让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了解民情,李侗诗作《柘轩》(三首)反映其立足民生、关注民生,闪耀着民本思想光芒,反复咀嚼,意味深长。
  (三)咏物有所寄,道藏诗意中
  李侗的《瓮荠》云:“怜君真率意,清白出天然。性定馨难变,身藏味始全。能添高士供,偏助野人筵。堪叹豪家子,珍馐空荐鲜。”“瓮荠”一说是荠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羽状分裂,花白色,茎叶嫩时可食,全草可入药;另一说法是蕹菜的谐音,即空心菜。无论是那种菜名,产自山野的平常蔬菜,李侗将其入诗有所指代、有所寄托。《瓮荠》诗应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李侗赞瓮荠的味道鲜美,宜添众人餐桌之用,希望大家喜欢它、品味它;其二,李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平生探求理学真谛的志向。诗中的“瓮荠”可视作是李侗自喻,“清白出天然”,言自身对理学追求出自“天性”;“性定馨难变”,言自己追求理学真谛之志始终不渝;“高士”、“野人”分别指有识之士、普通人家,此联暗指理学旨意能让大众接受,抑或是李侗希望后人能接过理学传承的衣钵,不要留下“珍馐空荐鲜”的遗憾。据此,可以推断此诗当是李侗未遇朱熹之前的题诗,表达了他欲觅“知音”、欲寻同道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梅林春信》:“积雪千林冻欲摧,倚栏日日望春回。天公为我传消息,故遣梅花特地开。”此诗可视为李侗诗歌的代表作,他将个人对道的体验与感受融入到对梅花吟咏之中。纵观历代诗歌,以梅花为创作主题的并不鲜见。梅花历来被文人雅士称之报春使者,“梅林春信”诗题正契合了这个传统主题。诗中的“我”既可看作是李侗本人,亦可看作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天公为我传消息”,到底“我”需要“梅花”传达哪般消息呢?据程楷先生近年来的研究,“梅花”都是诗人体道怡情的对象,诗中蕴含着义理,应是理学家寄望自己努力践行的道不断发扬光大,像雪中看到俏梅一样,他坚信心目中的“春天”必定会回到人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梅林春信》的意境留白尚多空间,若将此诗放置在李侗生活时代的大背景来考察,则另有意蕴。李侗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之间,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凸显的年代,他历经“靖康之难”,眼见南宋王权日渐式微,“伤时忧国”的李侗深感“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之痛,政治见解上相当保守的李侗亦认为“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今不知觉”。因此,他希望“整顿纲纪,以大义断之,以示天下向背,立为国可尔”,大道行天下,以济苍生,这是李侗“倚栏日日望春回”的初衷,也是其弟子朱熹带着他的叮嘱而上封事的缘由。据此,可以推断此诗当是李侗晚年之作,朱熹题《挽李延平先生》诗二首,其中有“上疏归来空皂囊,未妨随意宿僧房。旧题岁月那堪数,惭愧平生一瓣香。”诗中的“惭愧平生一瓣香”句隐约地对李侗《梅林春信》一诗的应和:
  (四)忆从学旧游,酬唱谢师恩
  李侗24岁时师从罗从彦,成为罗从彦最器重的弟子之一。罗从彦曾作《勉李愿中五首》相赠,而李侗作《舍上辞归罗豫章先生》回赠诗:“学首求师久剑潭,岂缘枯朽预儒涵。致知事业同归理,克己工夫判立谈。未借老商颜笑一,已偕韩氏俗重三。过庭若问论诗礼,应问从谁学指南。”吟的就是这段师生情缘,感谢罗先生让其“归理”之首功。
  另一首题为《藏春峡》的七律诗:“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爱竹心虚初长笋,观梅香散渐含仁。云将膏雨过桐岭,水泛桃花出剑津。生意峡中藏得否,自家收拾满腔春。”此诗应为李侗晚年重游藏春峡之作。除吟咏此处山水之胜外,他又追述了自己年少时曾受吴仪、吴熙两前辈教诲,诗中虽未直接表露对先生的感激之情,但句里行间能让人读出缅怀之意。诗中李侗将自己比作“初长之笋”,得竹丛之庇护;又将自己比作“渐含仁”之梅子,依梅树而长出青涩之果,读来情趣盎然。
  李侗传世的文字不多,其创作的诗歌留给后人亦很少,是“延平四贤”中存诗最少的一位贤哲,但就其诗歌意蕴来说,或恬淡疏远,或托物喻理,或吟咏唱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胡凤俤: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新闻中心记者)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凤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