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朱熹在南平西林院的题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34
颗粒名称: 试析朱熹在南平西林院的题诗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235-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写下了有关西林院的八首七绝诗可资考证。我们分析、查考这八首诗的内容,对于了解西林院的概貌和朱熹在这一阶段的思想和心境是有益的。
关键词: 朱熹 南平西林院 题诗

内容

朱熹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到南平投学于李侗先生门下,一直到隆兴元年李先生病逝的十年间,朱熹曾经六至南平,五访先生。西林院,是朱熹来南平时常住的地方。《延平府志》载:“西林(院),在府城东南,五代梁时建,朱文公谒李延平受学,尝寓于此。”然而,由于朝代更迭,岁月漫长,西林院早已废圯,其遗址目前事实上已无法确定。所幸的是,朱熹写下了有关西林院的八首七绝诗可资考证。我们分析、查考这八首诗的内容,对于了解西林院的概貌和朱熹在这一阶段的思想和心境是有益的。
  首先,让我们先看《题西林院壁》二首:
  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
  病躯若得长无事,春服成时岁一来。
  巾屦翛然一钵囊,何妨且住赞公房。
  却嫌宴坐观心处,不奈檐花抵死香。
  前首一句写朱熹在西林院所望见的延平风光,但见处处山明水秀,俯仰都如锦绣,触目皆成画卷,真是美不胜收:裁景难,裁句亦难,“不易裁”三字既概括又形象。第二句,诗人把此地形容成春秋时期孔子和弟子们在曲阜郊外乘风吟咏的“舞雩台”,表达青年朱熹初见李先生找到理学真传的兴奋、愉快心情。三,四句说他若是身体好的话,决意今后每年春天来一次南平从李侗先生。从时间上分析,这两首诗当写于戊寅春(1158年)。后一首前二句写朱熹为了深造学问,无意仕进,宁可寄住他乡,过着清贫的一介书生的生活。赞公者,县丞之别称,赞公房是县丞住过的房子,或许是此次朱熹来南平暂住的寓所?它一定就在西林院的近邻。后二句写朱熹来此,正想遵照李先生的教诲“默坐澄心以体认天理”;却怎奈春风阵阵,送来檐外西林院中扑鼻的花香,直扰得朱子心神不定。后句的“不奈檐花抵死香”与前句互衬,用词极富情趣。它说明美的事物,能在人的认识主体中激起美感,而这种美感享受是无法遏止的。这事实是对“宴坐观心”的某种怀疑。难怪有人评价说,这位道学家的诗中却无甚道学味!
  次看《题西林可师达观轩》二首:
  窈窕云房深复深,澄轩俄比快登临。
  卷帘一日遥山碧,底是高人达观心。
  古寺重来感慨深,小轩仍是旧窥临。
  向来妙处今遗恨,万古长空一片心。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上列第二首是步前一首的旧韵,为故地重来的感慨之作。朱熹在此间曾写了一段《再题》。从《再题》文字中可知第一首作于庚辰冬(1160年),而第二首则作于壬午春(1162年)。庚辰冬,朱熹第三次来南平,见李侗先生,并在西林院住了数月。他同寺院的惟可师长老结为朋友,闲时常常穿过可师居住的幽深狭长的山房,登上被李侗之子铅山尉李端父命名为“达观轩”的高层小楼台眺望风光,表达作者一种清高达观的心境。西汉贾谊《鸟赋》中有“达人大观,物无不可”句,《达观轩》楼名即取义于此。
  朱熹于壬午春写的《再题》全文如下:
  绍兴庚辰冬,予来谒陇西先生(注:指李先生),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而后去。可师尝为一室于其居之左轩,其东南以徙倚瞻眺。而今铅山尉李兄端父名之曰“达观轩”,盖取贾子所谓“达人大观,物无不可”云者。予尝戏为之诗以示可师,既去而遂忘之。壬午春复拜先生于建安,而从以来,又舍于此者几月。师不予厌也,且欲书其本末壁间。因取旧诗读之,则岁月逝矣,而予心之所至者,未尺寸进焉,为之三叹自废。顾师请之勤勤不得辞,于是手书授之,而又叙其所以然者。如此,虽其辞鄙陋,若无足稽,然予之往来师门盖未恝也(注,恝同整字),异时复至,又将假馆于此,仰视屋壁,因旧题以寻岁月,而惕然乎其终未有闻也。然则是诗之不没,亦予所以自励者。可师尝游诸方,问佛法大意,未倦而归。尚有以识予意也。三月九日熹书。
  宋绍兴壬午春(1162年),朱熹在建瓯县迎见了李侗先生,接着同他一道返抵南平,又舍于西林院近一个月。惟可师不仅不讨厌他,还请求朱子把他写的前首诗和写作经过题写于壁间。上列第二首“古寺重来”一诗就是作者这次再住进西林院,自感岁月流逝而学问未进,“惕然乎其终未有闻”的感慨心情中写下的。从朱熹再题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要题诗于西林院壁间,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今后每次来师门求教时,住在西林院中,仰视屋壁,“因旧题以寻岁月”,能不断鞭策自己,起一种自励的作用。这里表现了青年朱熹珍惜寸阴,追求真知,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精神。
  另外,从这二首诗和再题的内容中,也使我们得知,西林院惟可师住的云房(注:云房即僧道所住的山房)是狭长幽深的,而达观轩则是可师云房左侧的一个“小轩”,其东南面可供凭倚眺望,碧绿的远山尽收眼底。由此可见,当年南平这座西林院建筑规模并不大,甚至还是简陋狭仄的,而且处的位置也比较高一些。
  接着,让我们再读《示西林可师二首》:
  身世年来欲两忘,一春随意住僧房。
  行逢旧隐低回久,绿树莺啼清昼长。
  幽居四畔只空林,啼鸟落花春意深,
  独宿尘龛无梦寐,五更山月照寒衾。
  “一春随意住僧房”,说明朱熹在西林院僧房住的时间是一个春季。“行逢旧隐低回处”,也说明朱熹已不是第一次来西林院住了,由此推测该诗亦是在壬午春所作。诗中大意是:朱熹为了专心向李先生学习理学,这些年欲置身世于两忘。然而,此刻他寄住于卑陋的僧房里,独宿在寺庙的尘龛上,幽居于暮春的空林中,自昼见绿树莺啼春归去,夜晚望五更山月照寒衾,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凄清惆怅啊。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观者亦不免为之伤感。我们不要以为朱熹只是个冷面孔的道学家,其实他也是一位富有情感和才华的杰出诗人。
  最后还有二首《用西林旧韵》诗:
  一自篮舆去不回,故山空锁旧池台。
  伤心触目经行处,几度亲陪杖履来。
  上疏归来空皂囊,未防随意宿僧房。
  旧题岁月那堪数,惭愧平生一瓣香。
  这二首诗用的是前录的《题西林院壁》二首的原韵,从内容看,该诗当作于隆兴元年十月李先生病逝、朱熹进京上疏归来参加李先生的会葬之后。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孝宗帝即位,请朱熹陈述政见,朱熹就草拟了封事,寄给李先生修改批阅。隆兴元年八、九月间,朱熹进京前又专程来南平当面请教李先生面见皇帝时该说些什么?先生又反复说了要点。这次上疏,皇帝封了个武学博士的闲职给他:第一首写朱子这次回来重到西林院却再也见不到李先生了,满眼风光都令人触目伤心,以前曾几度亲陪先生来此,现都成了故迹,内心充满对先生的缅怀。“篮舆”者,竹篮编的简易轿子也。东晋陶渊明病足,来往以“篮舆”代步。白居易诗曰:“范蠡有扁舟,陶潜有篮舆”,这里用“篮舆”指代年老多病的隐居高士李延平先生,意谓李先生已仙逝而一去不回。第二首说朱熹上疏归来囊橐空空,想不到又要再住进这西林院僧房里,看着院壁中的旧题墨迹,那过去的岁月哪堪回首?末句“惭愧平生一瓣香”,蕴含着诗人夙志未酬的深沉慨叹和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上述这八首西林院题诗,一可以印证朱熹问道于延平期间的史实和踪迹,二可以窥见当年南平西林院的风光概貌,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朱熹当时的处境和真实的思想感情。
  (林蔚起:原福建省南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蔚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