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野老哲人心——李侗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30
颗粒名称: 田夫野老哲人心——李侗诗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230-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是“延平四贤”中存诗最少的一位贤哲,难怪被其学生朱子称为“李先生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李侗本人也许就想以“田夫”终老林泉,他教书育人但坚持不著书、不作文,有多少“心吟”后人不得而知。
关键词: 田夫野 人心 李侗

内容

李侗传世的文字不多,后人能够读到的诗仅有民国《南平县志》录存五首。近年又从李氏宗谱中拣出些许,经考辨留四首,共九首,李侗是“延平四贤”中存诗最少的一位贤哲,难怪被其学生朱子称为“李先生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李侗本人也许就想以“田夫”终老林泉,他教书育人但坚持不著书、不作文,有多少“心吟”后人不得而知。
  胜如城市宅 花木拥檐前
  五律《和静庵山居自咏》写他在乡间的居所:
  胜如城市宅,花木拥檐前。
  一雨晓时过,群峰翠色鲜。
  采荆烹白石,接竹引清泉。
  车马长无到,逍遥乐葛天。
  李侗世居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今延平区炉下镇樟林村)这里距城区20公里,在宋代已是远郊。李侗出身于一个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祖屋传到他手上早已失去当年“风光”,几经修葺后的古宅依然显得很破旧,但李侗在给好友鼎元的信中两次提到“侗块处山樊”、“侗块处山间”,说自己很高兴住乡下,虽然地处僻远,房屋不大,就象关鸟兽的笼子,住惯了也觉得很惬意:房前屋后有花木,雨洗群峰鲜,接竹引清泉,车马罕至恰好教书做学问,他不认为乡下山居“岑寂”。这首自咏以乐观的语气“胜如城市宅”起句,告诉友人他的居所生意盎然,他生活得自由自在。
  在《柘轩》三首中李侗诠释了为何喜欢久住林泉,原来是“五亩之宫植以桑,孟轲举此助谈王。轩前蒙密知何意,要见经纶滋味长。”所言“经纶”当然是指他倾其毕生探究的理学。他也知道“不免饥寒智者非”,但“耕桑本是吾儒事”,而且先哲也说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话,“不应感念泣牛衣”。在乡间“三春采采为蚕供,衣被生灵独有功”,这种生活还是很有意义的。虽然说不上有什么贡献,像我这样闲居的人还很多:“野外漫多闲草木,可渐无计谢东风。”他用形象的“闲草木”喻己,表达个人情感。透过诗句,我们读到了理学家博大胸襟,偶尔袒露出来的思想境界。
  过庭论诗礼 应问从谁学
  李侗青年时代还是中原动荡频仍、内忧外患的年代,由于朝政腐败和民族矛盾突出,社会弊端重重的现实,使他疑惑不解,很是郁闷。李侗24岁时听说同邑人罗从彦是杨时门生并学得二程“不传之学”,即上门拜其为师。罗从彦将自己导师杨时首倡的“以主静为宗”的修养论和“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意象之表”意涵悉数传授给李侗。开头因李侗受佛学影响.一度曾认为“圣学未有见处”。经罗从彦指点或批评,李侗终于体会到老师学问的博大精深,后来向学更为自觉。据《宋史》载:“从彦好静坐,侗退入室中,亦静坐”。“从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罗从彦赞许李侗“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李侗诗《舍上辞归罗豫章先生》吟的就是这段师生情缘。
  学首求师久剑潭,岂缘枯朽预儒涵。
  致知事业同归理,克己工夫判立谈。
  未借老商颜笑一,已偕韩氏俗重三。
  过庭若问论诗礼,应问从谁学指南。
  另一首题为《藏春峡》的七律诗,后人以为李侗只是吟咏藏春峡山水之胜,其实,只要细细品味诗的内容也能从句里行间读出李侗晚年缅怀老师的感激之情。
  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
  爱竹心虚初长笋,观梅香散渐含仁。
  云将膏雨过桐岭,水泛桃花出剑津。
  生意峡中藏得否,自家收拾满腔春。
  藏春峡位于玉屏山麓,面水向城区,是玉屏山脉的一处清幽凹谷,人称延平第二把“金交椅”,地形特佳,被“审律先生”吴仪看中,大约于北宋元丰年间购得此地,作为与其堂弟吴熙在此隐居、讲学、做学问之用,因有咏归台、老圃亭、暗香亭、虚心亭等园林小品景观,从此“藏春峡”人气见旺。吴仪、吴熙被后人称为“双璧”,通晓儒家经典,学问渊博。杨时、陈瓘对他们的学问和道德人品十分敬重,多次举荐,均被吴仪,吴熙婉辞。据记载,与双璧成为至交好友的有杨时、陈瓘、黄裳、王汝舟等人。罗从彦是吴仪早期学生,罗41岁时经吴仪指点才去向杨时学习。李侗是罗从彦的学生,也是吴仪的再传弟子,而且还是吴仪的侄儿吴觏的女婿。由于师生和姻戚的关系,李侗所咏之《藏春峡》意蕴不仅仅只有景观,怀念和感激恩师的心情多于览胜闲吟。“静怡神”的“静”应是吴仪之静,罗从彦之静,当然更是李侗之静,他想起追随老师的日子,学到许多学问,既新鲜又有趣。当年老师有门生众多如峡中秀竹,均得到关爱,象雨后春笋般破土冒尖萌发生机,有的已经满树繁花并将结出果实。“过桐岭”、“出剑津”可以读成吴仪、吴熙、杨时、罗从彦的声望远播,门生(包括李侗自己的学生)也是“代有才人出”,在闽北之外做人做学问施展自己的才华。虽然峡中风光不在,“生意”犹如春天的多姿多彩,可以收藏,但收拾不完。
  性定馨难变,身藏味始全
  宋理学家在诗与道的关系上,提出道先诗后、诗为道之余的观点,强调诗和文一样应是载道的工具。随着宋代理学日益兴盛,逐步形成一个理学诗派。北宋以邵雍、程颢等为代表,南宋以朱熹、吕祖谦等为旗手。由北到南的发展过程,“延平四贤”特别是杨时功不可没。杨时不仅将二程的道学思想传到了东南,开创了南宋一代道学,也将理学诗派的血脉带到了东南,延续了理学诗的发展与光大。其中杨时的学生罗从彦,再传弟子李侗、朱熹都是理学诗的积极实践者和倡导者。
  积雪千林冻欲摧,倚栏日日望春回。
  天公为我传消息,故遣梅花特地开。
  这首题为“梅林春信”的诗堪称李侗代表作,诗中蕴含着义理,与一般诗人的咏梅诗有着不同的意义。“日日望春回”应是理学家寄望自己努力践行的道不断发展光大,梅花之所以在冰天雪地盛开,那是大自然(天公)特地为作者传送的消息。句中“积雪”、“千林”、“春”、“梅花”都是诗人体道怡情的对象,这类寓物说理的诗常以形象生动的笔法,寄寓深刻的哲理,读之意味无穷,给人以启迪。李侗生活的年代是北宋后期,“积雪千林冻欲摧”,“春”还在远处,因而他“日日望”,就象雪中看到俏梅一样,他坚信心目中的“春天”必定会回到人间。朱熹十分欣赏老师以“春”体道怡情,多年后也写了一首《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继承老师衣钵,“胜日寻芳”鲁国的文化和孔子的教泽,集理学之大成,他庆幸自己的体道终于“识得东风面”,老师没能看到的“春”已经回到大地,而且“万紫千红”五彩斑斕。朱熹也以非常肯定的语气“万紫千红总是春”证明老师的话是对的。因此,《春日》是《梅林春信》的续篇,两首诗的内涵一脉相承,可见这对师生体道感同身受情深。
  怜君真率意,清白出天然。
  性定馨难变,身藏味始全。
  能添高士供,偏助野人筵。
  堪叹豪家子,珍馐空荐鲜。
  五律《瓮荠》亦是李侗体道佳篇。荠菜,花白色,嫩叶可食用、全草可入中药。荠苧,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和叶可以提制芳香油。瓮和荠都是乡间常见之物,既然是瓮装的荠,而且“馨难变”.可能是春时采自田野自己腌制的荠菜,或指荠苧果实提制的芳香油?李侗认为“道”的境界意味无穷藏而不露,唯有“高士”能够体会到其本来的馨香。山野天然之物自然为山野之人所用.不知“道”的“豪家子”空有“珍羞”而难知此味。《瓮荠》诗可以有多种意涵,如上解读也应蕴含在内。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