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侗讲究“深潜缜密”的读书方法和学术的平等对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21
颗粒名称: 一、李侗讲究“深潜缜密”的读书方法和学术的平等对话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213-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讲究“深潜缜密”的读书方法和学术的平等对话,朱熹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提出的问题越多,则学习越深入;解决的问题越多,进步就越大。
关键词: 读书方法 学术 探讨

内容

李侗“深潜缜密”的读书观点,是以其对“理一分殊”问题的认识为基础的。自从二程明确提出“理一分殊”的命题以来,它便成为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本体论问题。它主要是探讨“一”与“多”,即本体与现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其后,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门弟子之一的谢上蔡和杨时在处理“理一”和“分殊”的关系问题时,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谢氏重“理一”,主张“理一而已,一处理穷,触处皆通”;杨氏看重“分殊”,他说:“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极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李侗继承了杨时的思想,遂使重视分殊,成为闽学派的重要特色。
  在李侗这里,“理一”主要是指基本的道德原则,“分殊”主要是指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本体论而言,他认为人物虽殊,但推上去时,“亦只是此理一贯也”。但就方法论而言,他主张既要理会“一理”,更要理会“分殊”,并通过理会“分殊”,深入地把握“一理”。所以,当朱熹初随李侗学习,表现出“务为笼统宏阔之言”的倾向时,李侗告诫朱熹说:“要见一视同仁气象却不难,须是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方是儒者气象。”并进一步指出:“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在思想上把握一理,在行动中体现一理。
  这一主张运用到读书上,便是“深潜缜密”的读书法:所谓“深潜”,并不是把眼光死盯在书本上追逐表面文字,而是要把握住书中的深刻意蕴;所谓“缜密”,即非草草读过、走马观花,而要精心研读,一丝不苟。“既得其体,则凡出于此者,虽品节万殊,曲折万变,莫不该摄洞贯,以次融释而各有条理,如川流脉络之不可乱,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细而品汇之所以化育,以至于经训之微言,日用之小物,析之于此,无一不得其衷焉”。
  其后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与此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朱熹认为,做学问要靠自己的努力,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他告诉学生,教师只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要学到学问必须立足于自己学习。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研究,是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李侗认为人做学问和平常的生活起居是一样的,虽粗安,但不能随所寓而安之,假如以此为满足,就会有受困顿的危险。李侗认为:“在此粗安,弟终不乐于此,若以为随遇而安之,即于此兢赡,便不是此微处,皆学者之大病,大凡只于微处充扩之,方见碍者大尔”。李侗对学术讨论持平等态度,主张学术之间平等交流。在《延平答问》中,他对朱熹的答难及诸多论辩,都以平等态度相处,这对一个道学先生来说是很难得的。
  受此影响,他的学生、理学家集大成者朱熹也提倡自由讨论的气氛。朱熹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无论在任何场合,他都让学生当场提问,在平时接触中,更是随时释疑解惑,相互交流,这在《朱子语录》中随处可见。朱熹不囿门户之见,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朱熹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要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加以解决。提出的问题越多,则学习越深入;解决的问题越多,进步就越大。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庆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