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熹和李侗在南平九峰山的行踪考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18
颗粒名称: 三、朱熹和李侗在南平九峰山的行踪考辨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204-2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和李侗在南平九峰山的行踪考辨,朱熹和李侗在九峰山的行踪往往与朱熹过往南平的行程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朱熹在南平求学和游览的经历有关。
关键词: 朱熹 南平 李侗 九峰山

内容

一般说来,朱熹和李侗在九峰山的行踪往往与朱熹过往南平的行程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朱熹在南平求学和游览的经历有关。
  历史表明,朱熹过往南平的行程至少在十次以上,其中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发生在南宋绍兴五年(1135)。当时,年仅六岁的朱熹曾跟随父亲由尤溪前往政和,途中虽然必经南平,但由于这次行程发生在朱熹幼年时期,所以一般不被注意。绍兴十二年(1142)九月,十三岁的朱熹由建州(今建瓯)随父侍行福州、长乐、连江访友,有可能第二次行经南平,但也不太被关注。直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上的朱熹途经南平拜见李侗,开始为李侗的学问所吸引后,其投学李侗门下,从各地往返南平并有可能游学九峰的行程才被一次次地详细记录下来,具体如下:
  绍兴二十八年(1158)春正月,朱熹自同安归来后再次问学李侗,于道渐进,开始静心体认天理,刻苦研学。
  绍兴三十年(1160)冬,朱熹来到南平正式拜李侗为师,为方便学习,在李侗寓所边上的西林院住了数月。这段时间,李侗不仅为朱熹评述了儒家的“仁”字真谛,阐发了二程的“性理”之学,还给朱熹详细讲解了《孟子》尽性、养气内容,并传授其存养、持守等方法,令朱熹大受启发。
  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朱熹在建瓯拜见李侗并陪送李侗返回南平,又在西林院住了几个月,这是他求学于李侗期间第四次来到南平,同时也是他人生中的第六度过往南平。历史记载,从绍兴二十三年(1153)至隆兴元年(1163)李侗去世前的整整10年间,师徒二人不仅携手研学于南平的山水之间,论道磐陀、切磋乡居、悠游九峰、吟诗作赋、评品山泉,而且还留下了朱熹在九峰山与白猿往来、共同质疑探道的民间故事,为厚载南平历史留下众多诗文佳话。《嘉靖延平府志·卷二十·艺文二之四》就记载说:有一次,朱熹看到剑浦县(今延平)著名画家黄卓(字德美)创作的两幅《延平春望图》,画中独具一格的九峰山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欣然命笔写下《观黄德美<延平春望>两图,为赋二首》:
  其一《题剑阁望南山》:
  川流汇南奔,山豁类天辟。层甍丽西崖,朝日群峰碧。其二《题冷风阁望演山》:
  方舟越大江,凌风下飞阁。仙子去不还,苍屏倚寥廓。
  该诗不仅盛赞了南平的九峰之美,而且还对南平演山(即石佛山)、玉屏山、南山及剑、建二水(剑溪、建溪)交汇奔流的景致进行了一一描绘,亲切宜人,富含哲理。
  隆兴元年(1163)十月十五日,李侗在福州病逝,朱熹因被孝宗皇帝召见而未能回闽为李侗治丧。次年初,上疏归来的朱熹迅即赶赴南平哭祭李侗,作《祭延平李先生文》和《延平先生李公行状》。同年八月,李侗入葬,朱熹又再次来到南平参加迁葬仪式,留下《甲申挽李先生三首》。
  淳熙十三年(1186)冬,朱熹游览南平九峰山天庆观时,留下了《延平水南天庆观夜作》一首:石楼云卧对江城,城角吟霜永夜深。料得南枝正愁绝,不堪闻此断肠声。(同上《艺文志第廿一》)诗文寄情于景,百感交集,既描绘了九峰山、闽江和延平城的冬日神韵,又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世,感慨万千的爱国情感,达到“情中即景,景中即情”的艺术境界。
  绍熙元年(1190)三月至绍熙二年(1191)五月,朱熹在启程赴任漳州和卸任返回武夷山时,又曾两度来到南平。
  庆元三年(1197)八月,朱熹因女婿黄榦丁忧前往顺昌吊丧,其行踪又一次出现在南平,只不过他这次留下的只有过往南平王台筼筜铺的诗文而没有明确提到南平及九峰山,所以具体情况无法明确认定。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利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