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许的境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04
颗粒名称: 三、期许的境遇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162-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晚年李侗对朱子的期许相见在历史的境遇下,颇多无奈。晚年李侗在书信之中对朱子的期许面会,朱子应然知晓,但由于家庭及公务的羁绊,朱子未能常常应约相见,实属憾事。
关键词: 李侗 朱熹 书信 境遇

内容

晚年李侗对朱子的期许相见在历史的境遇下,颇多无奈。尽管李侗与朱子相差31岁,但师生情谊并非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相反由于书信的往来,情真意切,意欲相会更切。实际上,基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在二人交往的十年间,拜师后的朱子与李侗又有着五次面会。“二十八年戊寅二十九岁春见李先生于延平”(《朱子年谱》),“绍兴三十年冬,朱子在同安任满,再见侗,仅留月余。”(《延平答问》)朱子第三次拜谒李侗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这时李侗寓居建安(今福建建瓯),已年届古稀。隆兴元年(1163)六月,李侗从建安出发,前往信州铅山(今江西上饶县),欲去他的儿子李友直的任所接受赡养,途经武夷山。酷暑时节,朱熹在五夫里的紫阳楼再次见到了李侗。同年八月,李侗由铅山返回,途经武夷山,第五次与朱熹相见。如《延平答问》里朱子所言:“计前后相从,不过数月。”“熹愚不肖,蒙被教育,不为不久”。(同上)可见,尽管李侗在书信之中对朱子有着期许面会,但在历史境遇之下,并非如人所愿。
  晚年李侗在书信之中对朱子的期许面会,朱子应然知晓,但由于家庭及公务的羁绊,朱子未能常常应约相见,实属憾事。实际上,朱子未能应约面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朱子母亲年事已高,需朱子常侍左右。李侗曾在庚辰五月八日书云:“此中相去稍远,思欲一见未之得,恐元晦以亲旁无人傔侍,亦难一来。奈何。”(同上)又在庚辰七月书云:“乃望承欲秋凉来,又不知偏侍下别无人可以释然,一来否只为往来,月十日事疑亦可矣。但亦须处得老人情意帖帖无碍,乃佳尔。”(同上)且李侗还提及“然又不敢必觊,恐侍旁乏人,老人或不乐,即未可。更须于此审处之,某寻常处事,每值情意迫切处,即以轻重本末处之,似少悔吝。愿于出处间更体此意。”(同上)以上足以见之,李侗也深知朱子家中有年高母亲,朱子不便远行。而朱熹面对李侗书信里的期许面会的期盼,更多的是无奈。其二,朱子身在仕途,公务繁忙,无暇登门相会李侗。朱子有言:“蹇步方休,鞭绳已掣。”(《延平答问·祭文》)由此,最让朱熹感到茫然若失的是,由于宦务在身,不能时刻趋奉李侗先生之旁,朝夕问道解惑。正如其曾言:“熹于此时,适有命召。”(同上)
  就这样,忙于公务的朱子只好在心灵深处于李侗相会,而无暇亲
  身前行。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