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中”存养功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94
颗粒名称: 一、“静中”存养功夫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130-133
摘要: 本文讲述了对李侗存养气象的赞赏,也是对李侗人生品格的肯定。
关键词: 李侗 学案 罗从彦 方法 宋元

内容

传统儒学期望建立大同社会,而建立大同社会须从一个个家庭开始,从个人修身开始,而存养是修身的重要门径。李侗的“静中气象”首先表现在存养功夫,而“静”是其存养的重要方式。
  “静”是中国古代道释儒三教中有着特殊含义的修身方法,道教以静虚作为养生方法,强调静中体道入道、长生不老;禅宗以禅定作为修身功夫,强调心一境性、见性成佛。汉代以后至唐代,出现道释儒三教合一、三教并立的局面,儒家学者多受影响。虽然宋代的理学家反对道佛,但在体悟儒家义理之前有过沉迷道释的经历,并且认为以静修身方法有会通处。
  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汉字之一,许慎《说文》:“静,审也。从青,争声。”徐锴注解说:“丹青明审也。”王筠句读:“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可见,静的最初意思是“明审”。其它义项如安静、宁静、无声之静、贞正之静、洁净之静等都是由此引伸出来的。《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有人还将其视为一部儒学论文汇编,其中“乐记”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王安石解释说,“性者,有生之大本”。(《王安石集》卷六十八《论议·原性》)性即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以下简称《语类》)可见,静是人的本性,人生之初性本静。
  李侗之“静”来源于先前的数位理学家,而这些理学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佛老倾向。《宋元学案·豫章学案》说:“罗豫章静坐看未发气象,此是明道以来下及延平一条血路也。”二程在创立理学过程中,就曾悟得佛学,援佛会儒,其中对佛教静坐修身方法颇为推崇,程颢就说“性静者可以为学”(《近思录》卷二《为学大要》,第105页),并且“性静”可以通过静坐进修而成。《宋元学案》卷二十四《上蔡学案》载:谢良佐“往扶沟见明道受学,甚笃。明道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盍若行之!’请问焉,曰:‘且静坐。’”“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杨时受学于二程,受佛教影响也颇深,虽然程颐称赞杨时和上蔡(谢良佐)坚守儒学,不流于夷狄,但这只是程颐一时之见,事实上杨、谢二人都杂夹佛学,并且程度相当。清人全祖望说:“龟山之夹杂异学,亦不下于上蔡。”(《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异学”就是佛学,因为它来源于异域印度,不是中国所产。《宋元学案》同时说杨时是位醇儒,又说“乃不料其晚年竟溺于佛氏”。(同上)罗从彦初学于吴仪,崇宁初到将乐师事杨时。因得知洛阳二程,“鬻田裹量(粮),往洛见伊川”,之后又从杨时学。建炎四年,授惠州博罗县主簿。任满,入罗浮山静坐,以穷经为学。罗从彦认为“佛氏之学,端有悟入处。其道宏博,世儒所不能窥”。(同上,卷三十九《豫章学案》)他肯定赵普对太宗所言可“以尧、舜之道治世,以浮屠之教修心”。(同上)可见,静坐是一种会通道释儒三教的修身方法,而且罗从彦直承二程和杨时静坐修身进德方法后又传给了李侗。
  不过,二程在穷理方法上有所区别,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同上),“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语类》卷十八)李侗强调正心诚意的“主静”,并以静修身,以静养心,他说罗从彦教他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不惟于进学有方,亦是养心之要。”(《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李侗继承师说,并作深入阐发,他说:“天性生生之机,无时或息,故放失之后,少间又发,第人不肯认定,以此作主宰耳。认得此心,便是养。”(同上)当然,李侗对以静养心有一个认识过程。他初师罗从彦时,对罗氏的静坐方法颇有疑议。朱熹说:“尝见李先生说,‘旧见罗先生云:‘说《春秋》颇觉未甚惬意,不知到罗浮极静后,义理会得如何。’某心尝疑之以今观之,是如此。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义理出?’”(同上)罗浮即罗浮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的岭南道教名山,文人墨客、方士道人多于此优游闲养、隐居和修炼。李侗觉得即便罗从彦达到道人的静虚后,能否贯通儒家的义理还是值得怀疑。但李侗亲炙罗从彦多年,承其师衣钵。李侗说“某曩时从罗先生学问,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及一杂语。先生极好静坐,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静坐而已。”(同上)这种存养功夫深得罗从彦称许,认为李侗修身存养,能够“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从彦亟称许焉”。(《宋史·道学二·程氏门人》)存养须“静”,而“静”须除却杂念,专念一虑。李侗得罗从彦真传之后,40多年谢绝世故,一心默坐澄心,即使“箪瓢屡空,怡然有以自适也”。(《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李侗认为,问学之道.不在多言,“只是要得学者静中有个主宰存养处”(同上),学者应在存养涵养处下功夫。而“静”就是不为他事干扰,才能“截然不可犯”。(《宋史·道学二·程氏门人》)朱熹对李侗的涵养观察十分细致,他说“李先生涵养得自是别,真所谓不为事物所胜者”。(《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朱熹还例举李侗生活中走路、叫人、观壁上字三个例子:说一般人走近路稍缓,走远路稍急,而李侗却近远无别;一般人叫人叫两三声不到声必厉,而李先生叫人不到却声不加于前;朱熹见壁上有字必抬头察看,而李先生静坐时不看,看则走近视之。可见,李侗治学方法是口到、眼到、心到,默坐澄心,静处存养,然后细细揣磨。李侗还提出要“静中”养气,而养气要心气合一,心之所向,全气随之。他说:“养气大概是要得心与气合:不然,心是心,气是气,不见所谓集义处,终不能合一也。”(同上)
  李侗师事罗从彦,除了所学有《春秋》、《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外,还练就了存养涵养修身功夫。沙县邓迪在朱松面前夸奖说:“愿中(李侗之字)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宋史·道学二·程氏门人》)后人还把宋黄庭坚称赞周茂叔(周敦颐)的“光风霁月”用来称誉李侗:这些既是对李侗存养气象的赞赏,也是对李侗人生品格的肯定。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罗小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