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用工夫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92
颗粒名称: 三、日用工夫说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126-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静坐的工夫如果把握得不好,就会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坐禅,然后凭空思索。
关键词: 工夫 日用处 李侗 朱熹

内容

静坐的工夫如果把握得不好,就会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坐禅,然后凭空思索。而李侗是反对这种华而不实的空泛工夫的,他在注重静坐的同时,又把其理学思想引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引向实践,重视身体力行。他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理会,要就日用处或事上去思量道理,“即随处发见之时,即于此处就本源处推究涵养之,令渐明”。这与禅学的空无境地是不一样的,“禅学者则不然,渠亦有此病,却只要绝念不采,以为是息灭,殊非吾儒就事上各有条理也”。(《李延平集》卷二,第34页)朱熹说:“熹旧见李先生时,说得无限道理,也曾去学禅,李先生云:‘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而面前事却有理会不得。道亦无幽妙,只在日用间著实做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后来方晓得他说,故今日不至无理会耳。”(同上,卷三,第41-42页)李侗虽然排斥佛学等“异学”,并把儒佛两家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但事实上他是不可能把自己跟佛完全脱离干系的。
  李侗思想中的天理不是任由自由思想来构造的虚理,而是见之于日常生活的理。他说:“大率有疑处,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处著力,可见端绪。”(同上,卷一,第4页)在李侗看来,在日用处著力,就是在事上或日用处下工夫,这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认为天理只有与日用“吻合浑然,体用无间”,最后才能做到融释洒然,“体用合矣”,“理”才能成为一己之物。他说:
  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序少进,而别穷一事。如此既久,积累之多,胸中自当有洒然处,非文字言语之所及也。(同上,卷三,第47页)
  惟于日用处便下工夫,或就事上便下工夫,庶几渐可合为己物,不然只是说也。某辄妄意如此,如何如何?(同上,卷二,第31页)
  近日涵养必见应事脱然处否?须就事兼体用下工夫,久久纯熟,渐可见浑然气象矣,勉之勉之。(同上,第33页)
  把道理融释于日用处,以达到体用合一,是李侗教授给朱熹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朱熹日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侗在给罗博文写信提到朱熹时说:“此人别无他事,一味潜心于此。初讲学时,颇为道理所缚,今渐能融释于日用处,一意下工夫,若于此渐熟,则体用合矣。此道理全在日用处熟,若静处有而动处无,即非矣。”朱熹自己则说:“熹初为学,全无见成规模,这边也去理会寻讨,那边也去理会寻讨,后来见李先生,较说得有下落,更缜密。”(同上,卷三,第37页)钱穆先生认为这是朱熹获于延平先生的三大纲之一,他说:“盖朱子之所获于延平者有三大纲。一曰须于日用人生上融会。……则诚可谓妙得师门之传矣。”(钱穆《朱子新学案》中册,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762页)
  李侗之所以注重日用处或说事上下工夫,根源于其对“理一分殊”这一本体的认识。他在继承程颐、杨时“理一分殊”思想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分殊”的理解。他说:“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明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三十九,第1291页)正因为难在分殊上,所以要多关注生活,在日用处著力,随事著力。
  归结起来说,李侗的为学工夫论主要是书上学的工夫、内心直觉体验的工夫以及事上或者说日用处学的工夫。其中虽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但若从当时古人的思维逻辑来说,也不乏是有建设性、有见地的看法,并且在传洛启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时至今日,其为学工夫论中的合理之处,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发展。
  (陆翠玲:福建师范大学09级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班)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陆翠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