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古圣经书,遵圣贤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90
颗粒名称: 一、读古圣经书,遵圣贤语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123-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认为圣贤书中自有道理记载,“去圣经中求义理”,能让自己接近或达到圣贤所能达到的境界,李侗主张要活读书,应该根据书的内容去理会,思想不要僵化,做学问也应该这样。
关键词: 李侗 工夫 朱熹 天理

内容

李侗认为圣贤书中自有道理记载,“去圣经中求义理”,能让自己接近或达到圣贤所能达到的境界。他说:“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同上)读书做学问是为己之学,因此要踏踏实实地去读,不可泛泛而读,要读得有下落处,要“体之于身”,方能真切地领会其中的义理,有所获,“实见是理”,“然后扩充而往,无所不通”。(同上,第58页)因此,李侗主张要活读书,应该根据书的内容去理会,思想不要僵化,做学问也应该这样。(何乃川《闽学困知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李先生行状》中有言为证:
  其语《中庸》曰:“圣门之传是书,其所以开悟后学无遗策矣。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者,又一篇之指要也。若徒记诵而已,则亦奚以为哉。必也体之于身,实见是理。”(《李延平集》卷四,版本同上,第58页)
  其语《春秋》曰:“《春秋》一事,各是发明一例,如观山水,徒步而形势不同,不可拘以一法。”(同上)
  读古圣人之书,遵圣贤语,不仅是李侗努力践行的为学之道,也是他教授给朱熹的一个重要的问学方法,还是后来朱熹在思想上发生“逃禅归儒”的转变的一个起点。朱熹14岁丧父,之后十余年一直求学于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先生,博览群书,出入佛老,无所不学。24岁时往同安任主簿,途经延平,顺道拜访了其父之同门学友李侗。由于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很深,其所论之处多有佛道的观点,这些凡涉佛老之言语都被李侗否定了,并以圣贤言语诲之。《答问下》言:
  熹赴同安任时,年二十四五矣。始见李先生,曾与他说禅,李先生只说不是。却倒疑李先生理会此未得,再三质问。李先生为人简重,却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熹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同上,卷三,第49页)
  朱熹按照李侗的引导,潜心研读儒学经典之后,乃“知释氏之非”,“始知前日诸人(好佛老)之误”,这时他才深信李侗所说的释氏之非,尊儒家学说之类的话,相信“其不我欺”也。从此,朱熹研究学问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开始志于“千古不传之绝学”,学术思想也大有长进。因此,人们把李侗称为朱熹的理学入门老师。在说到朱熹的师承关系时,往往是溯及李侗、罗从彦、杨时直至二程,而不是屏山(刘子翚)、白水(刘勉之)、籍溪(胡宪)三先生。可以说,对圣贤书的反复诵读、思量是朱熹思想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陆翠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