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伤时忧国”:田夫野老的政治呼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88
颗粒名称: 三、“伤时忧国”:田夫野老的政治呼唤
分类号: D092.44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尽管未曾出仕,身更不在宦海,但晚年李侗,对政治却有着十分的热情。由此,他建议朱熹上疏,试图通过朱熹上呈的奏折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主张。
关键词: 李侗 时局 政治 三纲

内容

终身未仕的李侗,对政治时局密切关注,且有过呐喊。李侗一生居于乡野,终身未仕,但对政治并非冷淡。实际上,外族入侵,两宋交替,皇权更替频繁的历史背景下,李侗很难做到遁世。时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的乱象横生影响到当时的每一个人,即便李侗以超然远隐而自居,但其根本无法逃脱时局的影响,况且李侗身为大儒,对时局必然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李先生行状》言:李侗“蚤岁闻道,即弃场屋,超然远隐,若无意于当世。然忧时论事,感激动人”。可见,李侗对时局之弊病有着密切的关注。实然,李侗曾从封建士子的视角去审视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政治,针对时局动荡不安及弊病之成因,李侗曾有过深刻地思索。同时,李侗更从士子的视域出发以寻求医治时局之弊的良药。尽管未曾出仕,身更不在宦海,但晚年李侗,对政治却有着十分的热情。由此,他建议朱熹上疏,试图通过朱熹上呈的奏折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主张。
  李侗主张整顿纲常、明天理、正人心,重视教化。李侗对时局的动荡及社会的不安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曾指责由于“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延平答问》),进而导致了“人心邪辟不堪用,是致上下之气间隔,而中国之道衰远方盛”。(同上)在其看来,三纲不振之原因为“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同上)可见,李侗将其原因归咎在王安石的变法之上。同时,他强调:“此二事皆今日之急者,欲人主于此留意,二者苟不尔。则是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同上)在对时弊指责之外,李侗建议要严肃纲纪,明天理正人心。对此,他曾言:“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厉廉耻为先,本末备具,可举而行,非特空言而已。异端之学无所入于其心,然一闻其说,则知其诐淫邪遁之所以然者,盖辨之于锱铢眇忽之间,而儒释之邪正分矣。”(同上)此外,他还主张“治道在于修己”(同上),更曾强调求贤,任用贤能治国。实际上,并未出仕的李侗,居于乡间,身为田夫野老,虽未能直接参与社会的治理。但他却从事着治学教化的工作,四十余年的乡野教化,对社会人心安定影响巨大,实属功不可没,为此他受到地方政府官员的高度赞扬及敬仰。李侗的乡野治学,实现了其以教化治国的期望,更迎合了其人生的志趣,且更为间接地强化着官方意识形态。对此,无论是其生前,还是逝后,皆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许及嘉奖。
  李侗反对议和,主张抗金,强调一统。两宋之替,外族频繁入侵,其在李侗生活的年代里,金国对宋的骚扰,极大地影响了封建政权的稳定。在此背景下,对金的议和抑或抗击成为时代的政治主题。由此,大宋政权内部亦分化出抗金与议和两派。对此,李侗是支持抗金派的,他主张抗金,强烈反对议和,可见李侗十分注重一统。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后,朱熹在上封事前曾特地向李侗征求意见。李侗赞成朱熹反和议的思想,且鼓励朱熹上书进言矫正时弊,以利抗金。为此,他曾言:“今日所以不振,立志不定、事功不成者,正坐此以和议为名尔。书中论之甚善,见前。此赦文中有和议处一条,又有事迫许便宜从事之语,盖皆持两端使人心疑也,要之断然不可和。”(同上)又措辞严厉地强调:“某人之去传者,以为缘众士人于通衢骂辱之,责以讲和误国之罪,时事遂激而一变。或以为逐此人诚快舆论,然骂辱之者亦无行遣,恐使人失上下之分。某窃以为不然。今日之事,只为不曾于原本处理会,末流虽是,亦何益。不共戴天,正今日第一义。举此不知其他,即弘上下之道而气正矣。遐方所以盛者,只为三纲五常之道衰也。”(同上)由此可知,李侗从义理角度出发,深刻地阐释了不可与金议和的理由。同时,针对抗金何以战的诘难,李侗认为:“自整顿纪纲,以大义断之,以示天下向背,立为国是可尔。”(同上)总之,尽管李侗归隐山野,终身不仕,但他有着浓浓的政治情结,更有着一颗爱国之心。
  (刘刚: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